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19日 08:43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热门14篇

    发布时间:2023-10-14 0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第1篇近日来,一本封面装帧独特的《雪窗帘》成为这个初夏,最让人心醉的书。《雪窗帘》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她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虽然在谷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热门14篇,供大家参考。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热门14篇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篇

    近日来,一本封面装帧独特的《雪窗帘》成为这个初夏,最让人心醉的书。《雪窗帘》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代表了她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虽然在谷雨时节读雪是有那么一些不合时宜,但是这世上真正的美,又有多少合得上这所谓的时宜呢?书中的十余篇作品,大多写的是北国雪乡的芸芸众生与自然风土,清新耐读,淡然可喜。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观之西方,则让人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与梭罗的瓦尔登湖。

    出生于东北的女作家迟子建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对文学的看待视角,她在对往昔岁月的怀缅和陈述中,打开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岁月无痕,却在记忆里,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珍藏的宝物。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如此纯真,如此美妙,却又注定要悄然而逝。这世间,最美的最为无奈的恰恰也就是“时光”二字。如果有一架“时光机器”,我们能否让时光倒流?我们是否能够永远留住那些美好的岁月呢?这不过是个美丽的祈愿罢了。

    我们注定都是不能回乡的浪子。离乡,倍思乡。近乡,情更怯。怕迷失在回乡的路上,怕给亲友带来失望和打扰。一如迟子建在小说中所言,“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不禁感叹,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作者已到知天命之年,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而睿智。

    迟子建的小说,美的像散文。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即故事,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相信大部分读完这本书的人一样会喜欢上迟子建,喜欢上迟子建笔下的细腻感情,喜欢上那些古老的故事。喜欢上洒满春天的阳光,喜欢上花开满园的芬芳。如果真的有飘雪,我愿以爱相随!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2篇

    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我身上却一丝不挂。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我朝前走去,将门关上。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朝温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

    我想我的笔在这时刻是苍白的。直到如今,我也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情,只记得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和柏树,三股泉水朝下倾泻,bb有声。中央的泉水较直,而两侧的面积较大,极像个打渔人戴着斗笠站在那。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这是我所经历的三个季节的景色,在那里一并看到了。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特别喜欢她写的这种独自享受一种特别生活经历的动情!一种别人分享不了也无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几个月到多年前就梦想去的丽江一样,我无需让同伴们知道我内心无法用语言描绘出的感慨。当然,同伴也报无法理解为何我会在离开丽江后一次次的梦见它的原因。这是一种只有独享的伤怀之美!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3篇

    又是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好在立秋了,阳光也似乎变得温柔了一点,没有了初入伏的那丝戾气。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话“无论什么季节,只要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做事情的劲头就足,心情也会莫名的好…”是这样吗?

    感觉的到,轻轻划过的淡泊日子,简单朴实而有质感。午后,阳光变得慵懒,淡粉的月季花儿,一层一层由里到外静静的铺展开,开的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张扬,却也不卑不亢。让人无端的心醉,就连那落在旧墙青瓦上的阳光也慑人心魄…一瞥间,撞到了地上铺着的一层淡粉的落蕊,心,突然就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失落。我知道,夏天,已经在我的周围悄悄的落着,闭上眼睛,听着那不知疲惫的蝉儿的鸣声,有点替它们惋惜,短暂的生命正在随着夏日的离去而一点一点走向终结,它们也只有趁着最后的日子,再秀一回精彩,然后,不管甘愿或不甘,也只能无奈的悄然退场。然而,不同的意念也会在有限的空中行走,心里还有放不下的念头,偶尔,流星般从脑海流过,思维就有了一瞬间的短路,呵呵!是在替蝉儿叹惜呢?亦或许是别的什么?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世界永远不会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很好,抬头,天空开阔,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悠远,轻轻的问一声自己,可还有新的空虚需拿爱吃的东西来填充么?不禁哑然失笑,我的最爱,有点无理。

    踩着年少时不知走过多少回的泥墙根,摸着青砖道旁开着的牵牛花,它还是静静的开着,不久后也将会静静的调零吧?美丽的花儿盛开的饱满,调谢的也迅速。突然就想起了童年的那些趣事,那些模糊又清晰的场景,连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映在午后淡淡的日光里,抓不住一缕痕迹,让人忽而变的又高兴,又惆怅……

    回到院中,继续瞅着那一片静静绽放,繁密雅致的淡粉色月季,闻着它淡淡的清香,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里的女主角白流苏,她也喜欢在夜风中闻着淡淡的花香,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是这淡淡的月季的清香?美的这么平静,不带一点孤芳自赏的傲慢,又温柔,又深情。真是好,也真是寂寞。好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自己选择的东西,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最终也归于平淡,甚至是世俗,但那是她的选择,也许偶尔在午夜梦回的惊醒中,她亦会有一丝无奈,但无伤大雅…想起了曾经抄写过的席慕容的一首诗,找了半天,还在:“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偶尔望一眼地上的落花,依旧是粉粉的,和枝上的一样美,不一样的是:尽管都是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一个是生,一个是死,于是,便成一个完整的轮回…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4篇

    正如迟子建在自序里写的那样,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她的文字,就像春天,被化开了。是那么明媚,却朴实,柔和,不虚浮,不华丽,时而活泼,时而轻盈。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伤怀之美》、《鹤之舞》和《龙眼与伞》这三篇文章了。

    最爱《伤怀之美》,不为别的,为的是那意境,一个我喜爱,却没有真正明白的朦胧意境。

    文章讲述了作者经历的三个有着伤怀之美的珍贵片段:第一个片段是作者八岁的时候在黑龙江魚汛时所听到的、感受到的苍凉而孤独的景象;第二个片段是作者在 99 年底一个人在日本登别泡露天温泉的情形,那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怀之美;第三个片段是作者在 993 年的9 月25 日在黑龙江上看黄昏的情景,那是忘我的、脱离世俗的伤怀之美。

    伤怀之美是什么?那才是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伤怀之美就是天堂的气息,也是天堂的绝唱。那是多么无与伦比的美啊!它不同于世俗的美,而有着清冷的气质,神圣而忧伤。它同时也带来了绝望,却不同于尘世的绝望,它更融入自然,给人以空灵的感觉。正如作者所说,它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浸入了一种宗教情怀,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也因为那几个片段,让它成为了珍贵的回忆。

    再说说《鹤之舞》吧。文章讲的是齐齐哈尔的鹤。齐齐哈尔因为有丹顶鹤栖息而得名”鹤城“,十多年前作者目睹了丹顶鹤的”日出“,从而感受到自然是属于动物们的,人类只是其中匆匆过客。

    这或许是一篇描写人、丹顶鹤与自然的文章吧,虽然言语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白鹤让作者明白,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可是全人类会明白吗? 白鹤的寿命与人相当,可又有谁能懂它们的`忠贞与孤寂呢?自然是属于那些精灵的,永远都是。

    《龙眼与伞》,标题看上去十分奇怪,可细读了内容,内心却感慨万千。

    它讲的是母亲为作者送伞被作者粗暴地拒绝,到后来听到一位老师的故事,作者才深切感受到母爱就像故事里的龙眼一样,外皮干涩却内里甘甜。

    母爱从古至今被比喻为无数美好的事物,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龙眼是对母爱最贴切的比方。在现实生活中,母爱或许不擅表达,正如龙眼干涩的外皮,让人提不起兴趣;可是你仔细看母亲的爱,会发现它其实很伟大,正如龙眼里甘甜多汁的果肉,让人心满意足,恍然醒悟。

    我很喜欢迟子建在自序里的一段话”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5篇

    我所喜欢的作家迟子建写过一篇名为《泥泞》的散文,开篇伊始,作家写道:“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来自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暇的雪。”作家接着写:“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盛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在大地上,是整个北方沉沦在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街头,看着树枝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心内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以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但是,看下去你就会发现作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赞美雪的,她接着这样写道:“春风使冰雪融化,......”她其实是为了写溶雪之后的泥泞。

    作家说她喜欢这种由于积雪融化造成的:浑然天成的泥泞。并且由此想到俄罗斯的一些知名的作家,想到俄罗斯文学:就是踏着泥泞“一步一步朝我们走过来的。”他甚至把“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归结为与“春日的泥泞有关”,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看到这些我不禁对作家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思路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是,我知道思路是作家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和对生活实质的发掘,是天性的聪颖,更是勤奋的收获,我没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我从这篇散文里所得到的,是关于泥泞对我们的“磨砺和锻炼”意外的东西,我的感悟仅仅停留在给予我们美丽的雪中。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大段引用了作家对于雪的描写,其实,对于雪的吟咏赞美的文字古今中外多如牛毛,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身临其境的感受过雪带给我们的激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让大地,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周边环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应该说是雪带给我们的享受。但是,正如作家所说:雪有两重性,“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
    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便无奈地呈现出来。消融的雪变成了泥泞,白雪覆盖下的大地又暴露出它的肮脏和丑陋。

    我不喜欢雪的欺骗,我宁愿每一天每一时都能目睹事物的缺陷,当然不是隐忍和苟且,而是为了改造。

    我们不应该用绿色去涂改黄沙漫漫的沙漠,而应该用野草让沙漠变成绿洲。

    东北人有一句俗话,“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死孩子”,掩盖和欺骗只能是一时,而真实才能够长久。面对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一切丑陋。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6篇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

    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
    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
    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
    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
    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7篇

    很多年来,迟子建作为一名小说家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但当我读完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责任编辑薛健先生寄来的《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的校样书稿后,我认为迟子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

    《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全书分六辑,共73篇散文。自序是一首《致爱人》的诗。“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这凄伤优美的歌,仿佛以里尔克式痛苦召唤人性复归神性的语言,青铜般地唱起了序曲。我把她写在第一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里的篇章,视为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一种很内在的心灵历险和疼痛。的确如此,迟子建在爱人出车祸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迟子建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当然除写爱人的篇章之外,迟子建在此书所涉及的题材颇广。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出访国外的随想,对小动物的遐思,以及阅读札记和写给同行的印象记。通读全书,你会呼吸到一种大自然与作者和谐之美的气息。比如:《中国北极的天象》、《女人与花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等,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沧海一粟的哲理。

    迟子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写小说之余所写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读者很容易用心灵去感觉、触摸、沟通和接近一个真实的她。她是孤独的,又是安静的,她唯一的嗜好是创建精神之塔。她说:“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消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蚀。”

    迟子建写作就是渴望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寒冷中的燃烧。她的长篇小说《满洲国》是这样,这部《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也是这样。该书第二辑《时间怎样地行走》等22个短文,便是她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所谓:“辞达而已矣”也。

    《会唱歌的火炉》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时代,在大兴安岭度过的时光,它让读者跟随着他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拉柴火。“那里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只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这篇散文以大兴安岭寒冷的冬天为背景,写出了在艰难生活中亲情的温暖。

    文中说:“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的火焰,那画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有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迟子建的笔底便有了东北风景的苍茫与壮美。

    《木匠与画匠》是作者爱人去世后,装修新居时的随感。迟子建的散文大多与童年生活有关,这篇也不例外。她说:“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那时用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迟子建装修的新居我去过,很有艺术品位。那些从她家乡运来的樟子松软木,做着地板和家具。本色的喷漆,看上去干净清爽。迟子建是懂得生活艺术的女人。她不仅文章写得好,画儿也画得好。在她家墙上的那几幅水粉画和油画,便是她的绘画作品。

    倘若你纵观迟子建的这本散文集,你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风光的融融暖意,可以体会到一个艺术家、文学家或思想家的成就最终都是孤独所取得的成就。孤独的坚守,才能创造精神之塔,拿《庄子》的话形容,则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迟子建正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坚守者。因此在热闹的群体中,她特别醒目地拥有了她自己。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8篇

    喜欢迟子建,是多年前高考试题还有散文阅读时,喜欢她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喜欢她的《时间是怎样的行走》,喜欢她的《寒冷的高纬度》,也喜欢她的《泥泞》。这几篇文章我也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们分享。分享她的诗意而又温情的文字,分享她的完美而又不事雕琢的文章结构。临放假前,又专门买来了她的散文集准备再次阅读,书到的那天,学校恰巧停了电。平日里总是坐在空调屋里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上完了课,在如大蒸笼一般的办公室里打开了这本《迟子建散文集》,象在大口大口的吃下冰激凌一样,心慢慢随着那熟悉的文字风格而沉静下来。

    最先使自己感受到美丽的是那篇《伤怀之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走出室内温泉,走向那扇朝向东方的门。站在门边就感觉到了寒气,另外两位女子惊奇地望着我。试想在隆冬的北海道,去露天温泉,实在需要点勇气啊。我犹豫片刻,还是将门推开。这一推我几乎让雪花给吓住了,寒气和雪花汇合在一起朝我袭来,我身上却一丝不挂。而我不想再回头,尤其有人望着我的时候,我是绝不肯退却的。我朝前走去,将门关上。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朝温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池中只我一人,多安静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而华美的。

    我想我的笔在这时刻是苍白的,直到如今,我也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心情,只记得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和柏树,三股泉水朝下倾泻,琤琤有声。中央的泉水较直,而两侧的面积较大,极像个打渔人戴着斗笠站在那。一边是雪,一边是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在水旁的岩石上),这是我所经历的三个季节的景色,在那里一并看到了,我呼吸着新鲜潮湿而浸满寒意的空气,感觉到了空前的空灵。也只有人,才会为一种景色,一种特别的生活经历而动情。

    特别喜欢她写的这种独自享受一种特别生活经历的动情!一种别人分享不了也无需找人分享的情感。就如自己前几个月到多年前就梦想去的丽江一样,我无需让同伴们知道我内心无法用语言描绘出的感慨。当然,同伴也报无法理解为何我会在离开丽江后一次次的梦见它的原因。这是一种只有独享的伤怀之美!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9篇

    中国文学里是不会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银河,绝不会缺少星星。我也不绝不会缺少一本好书的,正如手中的这本《迟子建散文》。

    纵观全书,若论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无疑便是这篇《时间是怎样地行走》了。时间,这种抽象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永远地行走着,不曾停息。它不会因为在世外桃源而停

    下脚步,也不会因为战火的纷飞而止步不前,它永远都藏在钟表里,滴答,滴答----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好似一首只有一个节奏的歌。只不过,世人皆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悲凉的歌罢了。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创造了光。那这匆匆不停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几万年来,恐龙消失了,残暴的纣王消失了,四方来贺的大唐消失了,就连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也消失了,唯有时间,还是那般无二。风霜雪雨,潮涨潮落,河流涨了又枯,花开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在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地老天荒,我们的手却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着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见了,父母不见了,甚至我们也不见了,它却仍然在其他人的身边行走。可能我们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却是汹涌的大潮,我们从后浪变成前浪,又从前浪变成了一行水渍,在无限的奔涌中化为尘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不正是这样么?百年黄图霸业,过眼烟云耳。从这个天地诞生起,它就那么不朽而又亘古的存在了。对这无限大的天地来说,它是那么短暂,短暂的匆匆一瞬;
    它又是那么漫长,漫长的天长地久,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无二,我们只能任由它与我们匆匆而过,在我们青春的脸上划上沧桑;
    在我们乌黑的发丝中添上白雪。辉煌的宫殿会变为废墟,明亮的刀剑会变为废铁,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它可能还会永恒地走下去,直至空间的尽头。

    合上这本书,赫然发现封面颜色已然有些变黄和几丝褶皱,我不由一笑,这不便是它行走过的痕迹吗?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0篇

    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莫名的悲伤与孤独萦绕在心头。我有点诧异,便沉下心认真阅读起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悲伤与孤独,坚韧与平静,是我们人生各种际遇中会面临的生存状态与选择。

    首先是悲伤。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情绪低落,行为失控,严重的还会丧失生存的意念。可是,这是弱者的选择,所以,当灾难发生,悲伤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自己该何所为,何所不为。当我看《龙眼与伞》时,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会责怪作者的自私与不快,一会又为作者的羞愧与道歉而欣慰,但是刘老师儿子的离去让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让我明白,珍惜眼前的亲人与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舍弃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每天都被喧嚣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困扰,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而人是不怕个体孤独的,最怕的是精神与心灵的孤独。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义所在。《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现实中的掌声有多热烈,演员的出镜率有多高,但没看头的东西永远只是耍热闹而已,只有能够丰富精神、净化心灵的东西才会被永远传承,永不孤独。

    迟子建,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悲伤与孤独,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在悲伤与孤独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伤,直视孤独——这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因为,现实的生存环境与竞争,就如《红绿灯下》,即便是绿灯亮起,人才起步,就会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让人有种被汽车、机器所夹击的感觉。这时,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态,人会愤怒,甚至”奔命“抢过马路,结果却是让一切归结于沉寂,损人害己。因此无论在红绿灯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所以我们要珍视亲人、要爱惜生命,要勇于追求,还要有一颗淡然平静的心。这样在人生的漂泊沉浮当中,我们才能够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宁静港湾。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1篇

    前几个月读过迟子建的获茅盾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医生被杀,65%的网民不同情医生事件后读《白银那》这本小说,感觉这本小说比她获奖的小说更值得我去思考。

    东北黑龙江某地,好不容易来了一次多年一遇的大鱼讯,全乡人都去去捕鱼,家家都捕了不少鱼,全乡唯一的小店却趁机在此时把盐价提高了好多倍。乡民们都不愿买高价盐,而不买盐鱼就会发臭烂掉。店主马家夫妇因多年前因病无钱医治,向全乡人挨家借钱,苦苦挨求都借不到多少钱,马店主对乡民们由此变得心狠起来。

    乡长的老婆因不买高价盐而上山取冰(想回家冰鱼用),结果在山上被熊咬死。此事激怒了乡民,马店主在这种情况下给全乡每户人家门前悄悄放了盐,并降了盐价,这场风波才结束了。

    迟子建写此书,主题不是写民众贫困过度心态会向极端转化。迟子建也绝不会知道在多年后,会有医生被杀还有65%的网民感到高兴。

    我听此书时,已不把这个马店主当一个小店主了。他得病没钱看病时,他老婆向乡民借不到钱时,我十分地同情他的遭遇,因为我的父母我自己在生病时也很需要帮助或同情。而当马店主囤盐高价售卖时,我不把他当一个个体店主看,有钱有能力不伸一把手救人的人多的去了。我痛恨马店主高价卖盐的恶行,但我理解他心灵由何事而扭曲。

    这本书不长,但民众因贫困而心灵扭曲却是写得明明白白的。

    马店主只是黑龙江边的一个小乡里的一个小店主,65%为医生被杀而叫好的网民可是全国各地的网民,这么多人的心灵扭曲,说明了因贫困而扭曲的心灵一旦发作,那是非常可怕的。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2篇

    迟子建痕迹,一个出生于中国最寒冷的北极村的纯真女子, 她的文笔可谓“惊天动地”好像雾岚一般。

    我最爱的一篇文章《时间怎样地行走》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喜欢爱墙上的挂钟,她的作息都受着它的支配。她喜欢在各种时间做各种不同的事, 曾一度天真地以为一双神秘的大手在操控时钟,在北京迟子建发现了时间的痕迹,在每一处地方, 都可以发现一个时间的秘密。

    这多像以前的我呀!总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盯着一台挂钟。“滴答,滴答,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过, 也不留下一点儿痕迹,直到它的铃声”铃铃“的响起时,才意识到马上要去写字, 才立起身赶向书桌,认认真真的写字,不一会儿, 时钟又开始响了起来,看看这住在框中的两个小人啊!赛跑地如此飞快, 让我措手不及,双赶往去做下一件事情。

    就这样,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勿匆了,使我渐渐了解它,发现了它的踪迹。

    我调皮的时间啊, 转眼间渐渐消逝了,令人有些无法习惯,可是它总是激情澎拜地行走着,不等人。还有一篇文章,是我较为喜欢的《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对炊烟十分了解,知道什么时候的炊烟 朗,什么时候的炊烟气者游烟之后,她识得了一位俄罗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为人很好,总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态,跳舞动作,我都记在心里,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静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虽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却已加入中国籍,算半个中国人吧,虽然村中不太有人与她交际,但人人都惦念着她。使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离开,可依然会互相惦记, 询问关心,人情的不,温暖使这个位处

    北极寒冷的小镇添加一阵暖意。这就是一位纯真女作家所作,莹莹白雪,总好像雾缠绕字里行间。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3篇

    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莫名的悲伤与孤独萦绕在心头。我有点诧异,便沉下心认真阅读起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悲伤与孤独,坚韧与平静,是我们人生各种际遇中会面临的生存状态与选择。

    首先是悲伤。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情绪低落,行为失控,严重的还会丧失生存的意念。可是,这是弱者的选择,所以,当灾难发生,悲伤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自己该何所为,何所不为。当我看《龙眼与伞》时,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会责怪作者的自私与不快,一会又为作者的羞愧与道歉而欣慰,但是刘老师儿子的离去让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让我明白,珍惜眼前的亲人与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舍弃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每天都被喧嚣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困扰,只有当夜深人静或是身心疲惫之时,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而人是不怕个体孤独的,最怕的是精神与心灵的孤独。所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精神与心灵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义所在。《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现实中的掌声有多热烈,演员的出镜率有多高,但没看头的东西永远只是耍热闹而已,只有能丰富精神、净化心灵的东西才会被永远传承,永不孤独。

    迟子建,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悲伤与孤独,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在悲伤与孤独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伤,直视孤独——这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更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因为,现实的生存环境与竞争,就如《红绿灯下》,即便是绿灯亮起,人才起步,就会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让人有种被汽车、机器所夹击的感觉。这时,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态,人会愤怒,甚至”奔命“抢过马路,结果却是让一切归结于沉寂,损人害己。因此无论在红绿灯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所以我们要珍视亲人、要爱惜生命,要勇于追求,还要有一颗淡然平静的心。这样在人生的漂泊沉浮当中,我们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宁静港湾。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第14篇

    这本书没有过多的修饰,封面的色调也是暗暗的,书页也全是黑白,没有任何色彩,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不喜欢这儿朴素的东西,买一本书的原因,和它有着一个有个性的书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关,如果是在书店里,恐怕我只能与这本书擦肩而过了。

    迟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后都让我感觉很朦胧,对它的理解也很模糊,总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却又那样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华丽语句去描,却又描写的给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样好的东西,因为没有华丽的外表等这一类的原因而不受人关注,但一些因为外观因素很好,但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却被人当成宝一样,在这本书中的《两个人的电影》写道;
    作者的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于是作者劝她到自己这来,换换水土,作者带母亲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刘老根大舞台,观众们热情高胀,演员也和观众们互动着,整个舞台热闹环绕着,这种形式就现在人们最爱的形式,但母亲却不喜欢,认为这就是个”耍“,看到一半就出来了,后来作者又和母亲去很王全安导演的《图雅婚事》。这部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但令作者吃惊的是,整场电影就只有作者和母亲两个人。这部电影虽然没什么看,但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把我和母亲吸引住了。母亲叹息道:”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这部电影一样,没多少人看。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这老根大舞台一样,看得人多响。

    是啊!现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种形式吸引着。掌声,欢呼,台上台下的热情互动;
    灯光、舞台效果,幽默风趣的主持人,气派的场面——这些演出人数爆满,舞台门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马路上的车也根本开不动,人们干脆直接把车丢在马路上,不管了。让我不能够理解的是为什么无聊的相亲节目还有那么多观念,而且收视率还那么高?妈妈是电视台的,在做一档主持人选拔时,工作人员好奇的导演:“这个选择那么傻,而且说的也不好,给人一种小丑的感觉,为什么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现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为他傻傻的,才有看点啊,收视率才高嘛?导演语气平淡的说道。“还有点节目故意制度矛盾来增加看点呢!”说得也有道理,没有看点的东西,就算再在意义,也没人会去看。

    学校每年都会要求我们看“开学第一课”,并写观后感,我想如果不要写观后感,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看吧,好像许多名人讲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的那些节目,如果不是无聊时刚好调到来看看,会去主动或定点守到看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现在人们都去追求一些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而却常常想略了一些没有太多的包装,朴素,但却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好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样,在生命道路上,请不要跟着人群飞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有时也要放慢脚步,去品味觉生活的一点一滴……

    推荐访问:读后感 散文 热门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热门14篇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热门14篇) 迟子建散文精选读后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