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03日 16:42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2-11-27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齐市第五十三中学 暴岩玲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篇

    篇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国藩家书》

     读后感

     齐市第五十三中学

      暴岩玲

     曾国藩的家书, 共有 300 多 封, 其行文随想而至, 挥笔自 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 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为此, 我利用 一个月 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 进行了 研读, 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被称为晚清" 第一名臣" , 后来者推崇其为" 千古完人" 、 " 官场楷模" 。

     他整肃政风、 倡学西洋, 开启" 同治中兴" , 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 60 年, 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泽被后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 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 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 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 形式自 由, 随想而至, 挥笔自 如, 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 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从而赢得"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的称誉, 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 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 共有3 3 0 多 封, 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 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 修身类、 劝学类、 理财类、 济急类、 交友类、 用 人类、 行军类、 旅行类、 杂务类, 共1 0 大类。

     曾氏家族, 向来治家极严, 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 对子弟也要求极严, 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 有许多 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 做学问、 勤劳、 俭朴、 自 立、 有恒、 修身、

     作官等方面, 都继承和发扬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从政要学曾国藩, 经商要学胡雪岩。

     " 自 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 官场楷模" 。

     他熟读中国历史, 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 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 用 之于中国官场,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 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 教导和照顾弟妹, 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 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 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在骨肉亲情日 渐淡漠、 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 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 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 出现了像曾纪泽、 曾广均、曾约农、 曾宝荪、 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 诗人、 教育家、 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 是一个" 办事( 干出事业)

     兼传教( 留下思想学说)

     之人" ( 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 讲求经世致用 的实用 主义, 成为继孔子、 孟子、 朱熹之后又一个" 儒学大师" ;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 其诗歌散文主持了 道( 光)、 咸( 丰)、 同( 治)

     三朝的文坛, 可谓"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 直至今日 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 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 必定会培养出更多 创造型、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期, 有幸读了 曾国藩的《家书》, 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 几篇, 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 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 把日 常练习 的字, 诗词 等 作 品 寄 给 他看, 然后, 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 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 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 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 不能一味的靠吃药, “饭后千步走” 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 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 最好的哥哥、 最仁

     慈的父亲, 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 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 330 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 道德修养。

     他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 余不愿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

     与曾氏家教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 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 的教育, 忽视了“德” 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 呢? 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皆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 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 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 “自古昔以来, 国之乱臣, 家之败子, 才有余而德不足, 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 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他们的“重负” 主要来源于学数学、 学写作、 学英语、 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 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 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兄与弟的关系, 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 应该行什么礼节, 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 培养孩子们有修养、 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 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 的关系, 6 个大人围绕着 1 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 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 不知道生活的艰辛, 追求享乐, 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 人人为我, 我还为我, 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孝” 是“仁” 的基础, 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 又怎么会爱他人、 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 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 怎能“齐家” 何谈“平天下” 。

     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 可贵的是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 形成了完成的体系,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

     我们不主张“复古” , 社会在前进, 条件在变化, 不加选择的复古无异于刻舟求剑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非不贤也, 时势异也” , 我们的先贤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黑格尔说过“存在就合理” , 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 独步世界, 就不能否认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全面就收, 更不应该全面抛弃, 而应该取其精华, 传承、 丰富、 发扬。

     我们的教材中应当适当的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让我们多知道些“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并能够践行, 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功课成绩的提高更重要。

    篇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 、 “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 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 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纪泽、 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 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 “官场楷模” 。

     他熟读中国历史 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 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 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 之人” 毛泽东 。

     他一生勤奋读书 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孟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 、咸丰 、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篇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藩家书读后感(15 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第 1 篇: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毕竟在我们有限的中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第 2 篇:

     我们中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

     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第 3 篇: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中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中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中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

     曾国藩的一中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中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第 4 篇: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 200 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中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我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我”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我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中,师中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我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中,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中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中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 ?

     待人 ?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中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一样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

     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中。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我的前程。

     养中 ?

     曾国藩一中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中之道。他的养中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中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中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中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第 5 篇:

     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刻来看也十分具有进取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中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此刻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我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我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当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

    推荐访问:《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