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03日 15:10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8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1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8篇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1年2月第42卷第1期Feb. ,2021Vol.42 No.l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8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8篇

    篇一: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1 年 2 月第 42 卷第 1 期Feb.

     ,2021Vol.42

     No.l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 “ 人才振兴 ”

     的路径探析李树德 1

     , 李恒 2(1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湖南长沙 410806 ;2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南长沙 410806)摘要 :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 “ 十四五 ” 时期要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就是实现 “ 人才振兴 ” 。

     产业兴旺需要

     人才推动 , 有效治理要以人为主导 , 生态环境要靠干部治理 , 乡风文明要靠人才塑造和传承 。

     当前 , 我国在实现乡村

     “ 人才振兴 ” 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口外出 、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 、 年龄结构失衡及人才引入困难等诸多挑战 , 需要加

     快农村基础建设 , 将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摆在重要位置 , 逐步完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 , 为乡村振兴

     引入人才 , 从而实现乡村 “ 人才振兴 ” 。关键词 :

     新时代 ;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 :

     D616

     文献标识码 :

     A

     D01 :

     :

     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9近年来 , 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国颁布了众多惠农

     政策 , 例如取消农业税 、 实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

     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学杂费 , 实行两免一补 、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 等

     补贴 。

     然而 , 目前国内的城乡发展依旧不平衡 , 农村

     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贫富差距成为制约达成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以及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目标的一大

     短板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

     署 , 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需要财力与物力的

     支撑 , 还需要人才资源的大力投入以及与财力物力的

     良好联动作用 。

     产业兴旺需要人才推动 , 有效治理要

     以人为主导 , 生态环境要靠干部治理,乡风文明要靠

     人才塑造和传承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必须要

     先实现 “ 人才振兴 ” 。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 “ 人才振兴 ” 问题研究

     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 。

     以蒲实和孙文营 (2018) [1] 为

     代表的部分学者分析 , 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工业

     化城镇化导致的乡村人才向外流失 、 农村环境不利于

     乡村人才回乡 、 乡村治理效果与村干部及农民素质相

     互提示促进 、 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挑

     战 。

     只有提出农村的产业振兴 、 落实绿色发展理论 、

     传承乡村文化和培育适应乡村发展的乡土人才建设

     新要求 , 乡村振兴战略才能顺利铺开;马彦蕾⑵ 、 刘爱

     玲和薛二勇 ( 2018) ⑶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 分析乡村

     人才的数量质量 、 学历和就业结构 、 需求等问题 , 认为

     乡村人才培育重点在于政策体系的完善 、 资源配置的

     优化以及与高校企业的合作等方面;韩柱 ( 2018) ⑷ 、

     陈娟和马国胜 (2019) [5] 认为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将对乡村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 要着重构建具有

     乡村振兴特色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随着乡村

     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 , 国内对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研究

     越来越多 , 但当前相关研究总量还有待提升 、 研究范

     围不够全面 、 研究内容的数据支撑较少 , 不成系统 。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

     略中 “ 人才振兴 ” 进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提出解决

     这些问题的可行路径 , 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

     供有益探索 。一 、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中央农村会议中提到 ,

     “ 三农 ” 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 要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同 。

     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振兴产业 , 加快发展农

     收稿日期: 2020-10-30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YJA880025) ;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 ” 课题 (XJK19BZY021)作者简介:李树德 ( 1975 — ) , 男 , 湖南耒阳人 , 副教授,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李

     恒 ( 1996 — ) , 男 , 湖

     南耒阳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

     48

     •

     李树德 , 李

     恒: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振兴 ” 的路径探析村产业 , 鼓励发展特色产业 , 为农民增收 、 创收 。

     其次

     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

     设 , 培养农民自治意识 , 为乡村振兴发展凝心聚力 。

     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 , 既包括环境整治 、 基础设施的

     建设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

     乡村振兴战略的

     落地见效需要各方面建设齐头并进 , 而任何一方面建

     设都离不开人才投入 。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西奥多 ・ W

     ■ 舒尔茨 ( Thodore

     W.Schults )

     提出 :

     "人力资本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

     重要要素之一 , 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部分 , 人力资本

     投入及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促进经济发

     展 ,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

     ” ⑺所

     谓人才振兴 , 就是人力资本投入及合理配置 , 将人力

     资本转化为适合乡村发展的人才资本,通过自身为劳

     动 、 资本等生产要素创造更多价值 , 帮助提高利用与

     配置的效率 , 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

     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乡村振兴 、 农村兴旺重要着力点就

     是人力资源的投入 , 人才队伍的建设 。

     只有集社会各

     领域人才之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 。

     乡

     村振兴 , 关键在人叫( 一 )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聚合各类人才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 是实现农村产业兴

     旺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

     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 要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

     业体系 、 生产体系 、 经营体系 ,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 ” 囲 。

     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支撑 。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

     依旧主要为单一的第一产业 , 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地

     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过于落后 。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

     诸多因素导致农业劳动生产

     效率低下 , 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水平

     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

     究其原因 , 还是要在

     农村大力投入人才资源并合理开发配置 , 将其转化为

     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源动力 , 推动农村农业高速度 、

     高效率发展 , 同时衍生出更多二三产业 , 相互融合 、 推

     动发展 。

     各类人才投入到农村中 , 将使农村产业发展

     催生出新产业 、 新生态,如机械电气类的工科人才能

     够深入农业劳动生产中去 , 将机械化农具设备普及应

     用到生产中 , 并以培训的方式将机械化农具的操作使

     用技能教授给农民 , 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经济管

     理类的商科人才将先进的营销理念融入到农产品的

     销售中去 , 以加快产销一体化 、 农场的经营与管理;互

     联网信息技术人才能够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便捷 , 发挥

     “ 互联网 + ” 特性与其他人才联手将产品推向各大电

     商平台 , 并能够借助网站 、 微信 、 微博和抖音等新兴媒

     体平台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推广 ; 而二三产业的衍生则

     需要各类人才发挥特长 , 共同协作 。

     农村人才资源状

     况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 各级产业的

     融合程度与质量 , 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全面铺开 。( 二 )

     农村有效治理需要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不能只依靠农民的智慧与力

     量 , 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 强化基层管理服务以

     建立乡村治理体系 , 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

     干部队伍

     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了解

     农业 、 热爱农村 、 依靠农民 ” 的干部队伍是建设好乡村

     治理体系的基石 。

     “ 了解农业 ” , 是对农村基层干部

     知识技术层面的要求 。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 , 农村基

     层干部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知识 , 善

     于学习新技术 、 新成果 , 并能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

     民的基本情况 , 做田野调查 , 熟知当地农村的特性及

     优势所在 , 了解农民的基本诉求 , 实实在在搞清楚要

     往哪里发展 、 如何落实发展及发展成什么样子等现实

     问题 , 明确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 热爱

     农村 、 依靠农民 ” , 是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情感层面的

     要求 。

     “ 热爱农村 ” 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 , 热

     爱农村就是对乡土的 _ 份热爱 , 将这份热爱变成对农

     村发展 , 乡村振兴建设的一股热情 , 脚踏实地的奋

     斗⑼ 。

     村干部是贯彻党和政府农村发展政策的践行

     者,是农民摆脱贫困现状走向富足的小康生活的领路

     人 。

     乡村干部队伍是联络群众 , 分配资源的骨干 , 财

     力与物力的有效分配将大大推动乡村发展的速度与

     效率 , 乡村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人

     才队伍 。( 三 )

     生态宜居农村建设需要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

     山银山 。

     宁要绿水青山 , 不要金山银山 , 而且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 。

     ” 3 ] 过去国家重视经济建设 , 忽略

     了发展的平衡性,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受

     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

     建设宜居新农村便是在建设行

     动中树立农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 改善农村人民的生

     活环境 、 维系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固 、 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 将乡村振兴向纵深推

     进 。

     宜居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建

     设可继续发展的乡村 , 其中包括农村生活生产的各个

     方面 , 而专业人才的投入贯穿始终 。

     例如道路 、 土地

     以及公共设施的新型农村规划需要土木建筑专业的

     人才;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治理农村旱厕 、 污水和垃圾

     的环境治理需要污染防治人才和环境损害治理人才

     •

     49

     •

     湘南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1 年 2 月 ( 第 42 卷 )

     第 1 期等 ;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 加大有机灌溉区域面积 , 电

     子控制机械化灌溉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电气机械化人

     才 。

     除此以外 , 生态保护理念也需要媒体传播型人才

     制定方案来传播普及 , 以唤醒农民的生态意识 。

     新农

     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具备专业素养 、 实践经验的高专

     精人才 , 进行实地考察 、 有效规划 , 深入当地切实调查

     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 分析优劣势 、 发挥地域特色 , 建

     设有特点的新农村 。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此类专业

     人才的数量屈指可数 , 不足以形成有力量的建设队

     伍 。

     需高度重视此类人才发展,大量引进及培养专业

     人才 , 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二 、 当前我国农村 “ 人才振兴 ” 所面临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 , 国家经济落后 、 工业化水平低,

     我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发展以省会城市及资源丰富

     城市为空间载体的重工业 。

     长时间侧重于城市发展

     建设 , 导致农村成为国家发展的薄弱地区 。

     改革开放

     以后 , 市场经济和利益短期化诉求目标又进一步导致

     乡村人力人才资源的流失 。

     对此 , 我党及时调整方

     针 ,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 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

     财力以及物力能够随政策相对快速地投入乡村 , 然而

     人才资源的投入却不像前者 , 能够及时投入到乡村建

     设,并落到实处 。

     城市建设及工业化发展长期占据大

     部分社会人才资源 , 致使乡村的人才资源不足 , 捉襟

     见肘 。

     城市人才不愿离开城市,农村人才却急于摆脱

     农村 , 如此一来 , 乡村人才资源就呈现出全方位的短

     缺 , 成为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大难题 。( _

     )

     农村人口外出,人才流失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 2020 年中国统计年鉴

     显示 , 截至 2019 年年末 , 从城乡结构来看 , 全国城镇

     常住人口

     84843 万人 , 同比增长 2.1%, 乡村常住人口

     55162 万人 , 同比下降 2.19% [11] O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

     市流动主要原因有:第一 , 外出务工风险低 、 成本小 、

     机遇多 。

     党中央虽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 , 实施各

     种政策为农业发展助力,然而却还是难以改变我国许

     多农村地区单一且不成规模的小农经济 。

     农业生产

     投入大 、 产出小 、 周期长 、 效益低 , 没有新型农用机器

     的帮助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 ,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

     很可能赔本 。

     相较而言 , 外出务工则风险低且城镇发

     展较好 , 不论是工作岗位还是工资待遇都明显优于农

     村 。

     第二,部分农村地区现代化程度低 , 过于落后 。

     交通方面:道路偏窄 , 部分地区没有柏油马路,下雨天

     泥泞湿滑,村民出行极不方便 。

     生活方面:农村家庭

     •

     50

     •的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置 , 没有集中固定的垃圾丢放

     地点 , 生活污水无法处理 , 排入地下对农作物土质及

     农民生活水质产生影响 。

     硬件设施方面 :

     国家投入资

     金建设的健身器材使用不当及蓄意破坏造成的各种

     损坏 , 影响了村民的娱乐休闲活动 。

     公路两边的绿化

     带因常年得不到管理 , 被尘土彻底包围 。

     诸如此类的

     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出 , 人口大量流失 。

     人才就

     更不用说了 , 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知识分子对

     家乡认同感低 , 家人不鼓励返乡 , 他们大多选择在城

     市里找工作 。

     部分发展好的人将父母接到城市居住 ,

     彻底离开农村 。

     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回乡建设农村 。( 二 )

     农村人口瞬文化素质不高 , 年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 , 党和国家逐渐重视农村人口...

    篇二: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海经济瞭望 │ 2021.9 138社会发展一、乡村人才的内涵(一)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是一个由“乡村”和“人才”复合形成的词。乡村人才是指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愿意并能够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的,具有较高素质或人脉关系的,有较高生活阅历,有自己独特的技能,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对于乡村发展有发言献策权威的人。(二)乡村人才振兴早在 2018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 ,并在很多场合强调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2] 。要理解乡村人才振兴,首先就要弄清楚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一方面,乡村的全面振兴有助于人才振兴的发展,产业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发展的机会,文化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文化氛围,生态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生活环境,而组织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人才振兴也反作用于乡村振兴。一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赖于乡村人才发挥作用。“乡村人才振兴是人才强国战略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展开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层面的基本要求。”[3]所以可以把乡村人才振兴理解为一项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努力解决好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二、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农村的自然环境导致人才返乡意愿低广大农村地处山区,多山的自然形态,使得人与外界交流沟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且发育不足。山外还是山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家族势力、繁杂的封建迷信问题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思想落后。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乡村的发展显得先天条件不足,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才,自小受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想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二)家乡文化认同危机对人才回流形成负向影响农村的乡土人情对当地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际交往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4]农村的人才一旦进入城里上学或者上班,就会喜欢和享受城市的繁华与包容性,渐渐就淡漠了家乡文化中的朴实、邻里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乡土文化,从小养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也会慢慢发生细微的变化,原来在乡村中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慢慢受到城市价值体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人才放假回家后,开始对村里的仪式活动表现出不愿也不想参与,对家乡和故土的认同感逐渐消失,习惯了在城市中住在门对门互不相识的情况,不喜欢处理家乡那种熟识的人情世故,不再喜欢邻居之间的亲密交往。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文化比较落后,尤其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封建思想,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人才对农村的文化不是很认同,所以农村部分人才主体意识慢慢丧失,从而引发了无根感,而这种无根感会影响到人才的回流。(三)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导致人才回流意愿淡漠农村固有的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人才回流。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家里没有任何可用的人脉关系,自己辛辛苦苦将孩子培养成人才,就是希望孩子多出去见见世面,用自己的所学在大城市立足,找到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结婚生子,更好地培育阮小霞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点。广大农村由于地理条件原因,社会发育程度滞后,贫困问题突出,故而乡村人才短缺,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本文聚焦乡村人才的内涵,从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入手,旨在探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局面。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困境;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DOI:10.16457/j.cnki.hbhjjlw.2021.09.046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1.9 139社会发展下一代。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回去工作就是因为能力不行,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被动回来。正是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很多农村人才对返乡就业存在偏见,即使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家工作。所以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农村学有所成的人才想尽可能地摆脱贫困的家乡,在城市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四)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降低人才回流热情地方政府、高校、媒体等是宣传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的主力军。虽然乡村振兴计划已提出三年多了,但部分农村人才不知道返乡工作是否有优惠政策,对农村的了解只停留在农村环境比较差,生活保障也不高,就业机会极少,认为在农村工作工资很低这些阶段,不知道国家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学校、媒体等对农村人才就业政策的实施和解读存在滞后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农村人才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间接影响了他们是否会回乡工作,所以说,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会降低了人才回流的热情。(五)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才回流难随着全球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好不容易熬出来的农村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等传统型的工作单位,这样的工作稳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小。现在很少有人会选择民营企业、自主创业。而农村就业机会少、“正式工”的岗位少、专业对口困难、竞争比较激烈、各方面资源少、晋升机会渺茫等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人才回流意愿。三、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针对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家庭、高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一)政府要全面加强政策引导以吸引人才回乡就业1. 加强政策引领支持。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人才返乡就业的政策,比如给人才返乡就业发放安家费,提供购房、医疗补贴,解决乡村就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上述政策吸引了人才回乡就业,对乡村快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目前到乡村就业的人才远远少于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人才回流的吸引政策,健全人才返乡就业的保障体系。2. 增加基层编制岗位的设立。据调查,人才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多数人会选择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工作单位。所以,政府在拟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工作岗位时,应该给予基层单位更多的名额,增加乡村岗位数量。例如,增加乡镇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和农技特岗等岗位,给予他们专项的福利支持,吸引人才回乡建功立业,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3.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政策。首先,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推行差别化政策,全面培养各类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就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在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有经验、有想法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次,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加大对乡村人才引进培育的投入力度,从政策上确保乡村振兴人才的健康与活力。例如,出台一些鼓励返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奖励扶持政策,以吸引人才回流。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增加娱乐场所,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给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多样化发展。(二)家庭要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要以鼓励人才投身乡村发展1. 家庭的作用对人才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职业选择倾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家长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人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注重家庭对人才成长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让人才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引导人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2. 发挥社区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其本质意义就在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性和覆盖性,在社区开展网格化宣传,将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使社区的每个家庭都能够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创造的各种机遇,让每一个家庭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全民树立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3. 社会通力合作改变家庭对乡村就业认知障碍。改变家庭对回乡就业的传统保守认知,让人才充分把握家乡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使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现阶段大多数家庭都是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想让家庭培养出来人才能留在大城市工作,乃至结婚生子。传统家庭观念下,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离开农村,在大城市生活,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后代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基于这种观念下,家庭对乡村就业的认知不足。家长不愿自己培养的人才返乡就业,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对农村的现状认识不足,对在乡村就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认识不到位。因此,要扭转当前家庭层面对人才回乡就业的认知障碍,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塑造乡土情结,就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1.9 140社会发展需要社区的政策宣传、社会的舆论引导、党和国家的奖励支持和政策的倾斜等手段,改变家庭对人才到乡村就业的认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鼓励人才认识到自己与家乡的繁荣发展休戚与共,使人才表现出乐于返乡和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高校要贯彻国家政策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想要改变家乡现状的理想信念,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7]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进行深层次地引领。在学校教育中,要照顾到学生的户籍背景,加强学生对城乡工作的正确择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让学生树立不管在何地工作,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意识。2. 增加服务基层国家政策的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其自觉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学生选聘“选调生”“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工作。高校应该及时摸排学生就业去向,并引导择业,及时转发就业信息,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取家乡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激发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3.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多的组织乡村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在校生至少参加一次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乡村的魅力,加深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例如,定期开展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农业 +”等实践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乡镇合作签订共建协议,乡镇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利用所学,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前往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农业交流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乡镇当下的发展状况,从而改变学生对县镇就业的认知障碍;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实践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乡镇人的朴实与真诚,进而对乡镇就业产生好感和认同。(四)个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1.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8]作为人才应该积极的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熟悉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勇于承担自己肩上的时代使命,不忘民族复兴的使命,勇争时代先锋。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乡村就业,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的理想信念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自身的未来规划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自己的理想。”[9]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今天,乡村的发展,需要懂生产经营的,需要有专业技能的,需要懂文化传承的,需要懂生态保育的等等人才,而这些人才利用自己的所学,积极返乡就业,展望乡村未来,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3. 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越来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不管是在学校或是社会上,青年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乡村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会在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容易感受到大山深处的美好,会转变旧有的观念,改变对乡村的认识,将自己一生所学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振兴贡献微薄之力。四、结语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返乡就业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在自然环境、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政策宣传、就业机会等方面仍然存在困境,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阐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促进人才返乡就业,以服务于乡村振兴,达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目的。参考文献[1] 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N]. 人民日报 ,2018-03-09(1).[2]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

    篇三: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2021年第4期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谢元海 刘涵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赣南原中央苏区职业教育发展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编号:CJA160194)。作者简介:谢元海(1987—),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社会学;刘涵滨(1998—),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收稿日期:2021-05-06摘 要: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亦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形式,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江西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调查发现,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办学条件、管理体制和乡村人才供需矛盾问题亟待破解,具体表现为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布局不均衡、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生态相脱嵌等多维困境。为此,针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及管理体制问题,需要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提质工程,同时以推进科技学院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问题;破解乡村人才供给矛盾问题需要对乡村人才供给与需求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启动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工程,实行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全方位地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关键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乡村人才;乡村振兴;供需矛盾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21)04-0012-07一、问题的提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1]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如何发挥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探寻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的具体路径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江西省作为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必然是高地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江西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乡村人才振兴的调查分析,力求探寻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路径,服务中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二、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探索实践“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逐年增加,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发展态势进一步稳固;通过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切实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散、小、弱”等问题,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优化了职业院校布局结构。2020年,专题研究12DOI:10.16851/j.cnki.51-1728/g4.2021.04.005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期江西省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有251所,其中省属中等职业学校20所,市、县(区)属中等职业学校为 181 所;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为 26所,达标的中等职业学校为118所。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96 591人,就业学生数为93 340人,直接就业人数为43 508人,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2 761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52.31%。

     [3] 同时,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江西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当地各类学习群体的办学,尤其是积极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在学历教育方面,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江西省积极加强“三农”职业教育,201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三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若干意见》 [4] ,旨在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三农”能力,培养大量符合现代农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服务三农发展,实施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优化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适应需求、水平较高、服务产业能力突出的专业群。二是在职业培训方面,探索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打造培训品牌。近年来,各县市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探索了众多职业培训形式,如因地制宜创建农业培训基地,通过农民夜校、屋场贴心会等形式培养各类乡村人才;部分县市积极建设乡村人才学校,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培养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注重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培训品牌,实行规范化的职业培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如“安远小吃培训”“兴国表嫂培训”等。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扶贫。让乡村贫困群体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人才,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有之义,2017年,江西省启动实施了优质高职院校帮扶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发挥资源优势和办学优势对受帮扶学校进行支持,整体提升受帮扶学校办学水平。同时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低的现状,精准开发培训课程,面向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仅2020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重点围绕现代农业、汽车修理、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适合农村和贫困人口的专业,共开发完成了适合扶贫培训的课程和项目580个 [5] ,精准提供就业扶贫和培训服务。从历史层面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一直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乡村人才培养,影响深远的主要有“共大”半工(农)半读模式和电大“一村一”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半工半读的农村职业模式为乡村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而原江西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则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表彰与推介。三、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多维困境作为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是县域现代文化的传播中心、科学技术散播的桥头堡、推动“三农”转型的重要阵地。打造高适应性的县域职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多主体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选择。

     [6]但是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破解。(一)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布局的“两大失衡”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的达标、分布结构的合理,是确保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江西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布局面临“两大失衡”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均衡,同时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较大差距,其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差距依然较大。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县级财政的投入,但江西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县的财政收入有限,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据2019年江西省教育经费执行情专题研究13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期况统计公告显示,2019年江西省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4 852.74元,较比上年增长6.31%;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为14 683.26元,较比上年增长2.13%,远低于普通高中水平。

     [7] 同时,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7 282.42元,较比上年增长5.99%, [8]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又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经费紧张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诸如办学设备、场地等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待遇不高,无法吸引优秀师资,最终影响办学的质量。二是分布不均衡。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重点学校、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集中在城市中心,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稀缺。2019年,江西省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全省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常住人口达1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至少要建成1所符合标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常住人口达5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至少1所条件良好、服务能力较强,具有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 [9] 但当前多个人口大县没有省级达标校。同时,当前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往往是“扶强”政策,通过竞争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到办学效益较好的地区和学校,而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往往被忽视了。“扶强”政策无形中加剧了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多元且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如一些乡镇农校,在县级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失去中央政府的持续投入,乡镇农校的生存问题便令人担忧。

     [10] 同时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在整合利用地方社会办学资源的机制上缺乏创新性,使得办学资源依赖政府投入而略显单薄。另一方面乡村“空心化”的加剧以及统筹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部分县域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因“招生困难”而难以为继的困境。江西省内流动人口规模成倍增加,尤其随着一批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周边县市皆呈现人口“虹吸效应”。受到人口流出的内部挤压以及部分地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宏观布局调整上的滞后,生源的流出使得部分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生存的边缘“摇摇欲坠”。(二)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作为乡村“五大振兴”之首,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必然倒逼人才结构的调整升级。

     [11] 因而县域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旨归之一,就是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培养所需人才,由此实现区域内人才链与产业链相适配 。[12] 通过对2019年江西省分行业类别从业人数与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培养人数进行比对(见表1)发现,社会职业行业类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合计从业人数(万人)700.78577.3317.33272.6839.9011.13105.9739.07406.2741.6821.5695.7166.2039.6918.9662.5598.8916.252 631.95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类体育与健身类休闲保健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合计在校生数(人)6 51964133 064873983638 20539 05494 14240 23713 07967 26542 95812 0352 8961 50710 1525 4781 144—380 295注: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数据未计算在内。数据来源为《江西统计年鉴2020》 [13] 《2020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

     [14]表1 2019年江西省分行业类别从业人数与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培养人数对比专题研究14

     当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期江西省每三年经过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系统培养的新增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380 295人)约占从业人口(2 631.95万)的1.4%,这将导致乡村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整体偏低。同时,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相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总体上紧缺的情况,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每三年培养人数(94 142人)超过从业人口(39.07万)的24.1%,这又将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以第一产业为基础, [15] 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依靠乡村工业“添砖加瓦”,更需要乡村农业“强基固本”,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反哺乡村农业,实现乡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16] 但是比对表1发现,江西省每三年经过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系统培养的与农业发展最为紧密的农、林、牧、渔类专业人才总量(6 519人)仅占从业人口(700.78万)的0.09%,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同时,江西省2019年中职毕业生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为1 839人,仅占直接就业人数的4.33%, [17] 这远远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由此可见,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2019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占比8.3%、第二产业占比44.2%、第三产业占比47.5%,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体量大体相当。而江西省2019年中职毕业生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为7 846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18.50%;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2 709人,占直接就业人数的77.15%,显然,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流向了第三产业。这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输出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这也从侧面反映当前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较低以及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三)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生态相脱嵌“乡村”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场域,有其特有的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了以乡土为根基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以及自然环境生态等。

     [18]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嵌入乡村社会文化,融入乡村生态系统之中,然而,当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往往脱嵌于乡土场域,呈现一种...

    篇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铜仁STUDY AND PRACTICE IN TONGREN2020 年第 2 期总第 102 期No.2,2020Serial No.102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骆雪娇(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重要的是人才振兴,主要通过人才振兴来实现,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利用农村资源,而且有效利用农村资源,还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劳动力严重流失,“空心化”严重;乡村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乡村人才综合能力偏低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营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环境;制定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环境;加强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乡村人才的综合能力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努力破解乡村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难题,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和保障,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农民中图分类号:

     F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477-2020 ( 02 )

     -28-3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随后连续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2018 年 3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 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主要通过人才振兴来实现,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有了人才,乡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序开展,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

     因此,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一、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乡村人才是指长期生活、工作在乡村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农村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属于新时期的职业农民范畴。

     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乡村脱贫致富,实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一)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由于农村工作岗位缺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而且这些人中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掌握收稿日期:

     2020-02-18作者简介:骆雪娇( 1984 —),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28 - -

     知行铜仁STUDY AND PRACTICE IN TONGRENNo.2,2020Serial No.1022020 年第 2 期总第 102 期相应技术,只能依靠短暂出卖劳动力谋生;加之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不太稳定,工资也相对较低,进而造成劳动力资源极大地浪费。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农村产业不兴旺、不能给农民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不无关系。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依托那些既能扎根农村经济发展,又具备一定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本土人才。

     通过这些本土人才的带领和带动,将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有组织的生产活动中, 从而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其劳动收入。

     比如,在积极整合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大对劳动者相应的技能培训力度,使其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扩大其就业机会,从而有效防止劳动力资源过度浪费,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农村拥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大量资源,如果这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一定会助推乡村振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多乡村所拥有的独特自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究其原因,这与缺乏相应人才有着密切的关联。

     拥有人才,就意味着绿水青山才会变成金山银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因此,乡村振兴必然依靠这些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来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 使乡村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村能够实现脱贫致富,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即当地人能够利用其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从而形成当地的品牌文化,吸引大量消费者。

     如,井冈山在 2016 年就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亦源于此,当地人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努力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好路子,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认真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开发具有地标性质的绿色产品系列,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得以快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农村经济,因此当地政府要抓住机遇,通过政策鼓励与扶持,吸引更多人才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发展。

     同时,鉴于农村的资源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必须整体开发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因此,当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千万不能忽视村民的参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乡村振兴也是如此,技术人才需同当地群众村民一起,共同谋思路、想办法、出主意、想对策,努力将农村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而实现整个乡村的振兴。(三)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与其自身的农业科技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密切相连,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更加鼓励那些拥有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人才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和增强农业技术知识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加大吸引资金投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二、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建设困境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开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情,但现有农村人才体系单一,且整体素质偏低。目前,乡村人才队伍总体表现为基础学历低和综合素质偏低,缺乏以农业知识为主的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能力的管理人才, 现有农村基层治理队伍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农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滞后,对于农业发展、治理的理念学习不足。

     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掌握能力29 - -

     知行铜仁STUDY AND PRACTICE IN TONGREN2020 年第 2 期总第 102 期No.2,2020Serial No.102低,且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心化”严重,留守老人、妇女多,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失严重。(一)劳动力严重流失,“空心化”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所带来的众多就业机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同时,由于城市拥有教育资源丰富、医疗水平较高、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等优越条件,使得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务农,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老人和小孩成为乡村的常住人口。

     据国家统计局 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2017 年农民工总量达到 2.8 亿人,比上年增加 481 万人,增长 1.7% ,增速比上年提高0.2 个百分点。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员流失严重。

     另外,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2010 年我国农村自然村数量为 272.9 万个,到 2016 年减少为 261.7 万个, 6 年间自然村减少 11.2万个, 200 人以下的自然村消失速度最快,空心化伴随着严重的农村劳动力质量退化、乡村社会治理弱化、优秀乡村文明无人可化等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 1 , 690 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 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二)乡村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留在农村的青年干部人数比例较少,导致目前大部分乡村干部年龄偏高,体力与精力欠充沛,以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足,使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显得不那么得心用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引导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以黑龙江为例,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 , 黑龙江省 2010 年、 2015 年、 2017 年城镇与乡村人口占全省 人 口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55.7% 与 44.3% 、 58.8% 与41.2% 、 59.4% 与 40.6%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导致乡村人才队伍结构的异常。

     农村现有科研队伍缺失,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很难对接到农村实际生产环节,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力不足。

     二是基层人才队伍有待充实。

     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三支一扶”工作,但是目前真正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还是偏少, 而且其中大多为专科和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出台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激励更多高学历的人才投入到基层乡村干部队伍中去,从而为这支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三)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前乡村人才的培养制度不够完善,并且部分地区因基层机构改革而缩减编制,使乡村农业技术人员编制减少,从而导致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较少,致使他们不能掌握更多更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从而导致农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四)乡村人才综合能力偏低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下的农村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一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和知识,只能从事传统的生产劳动与简单劳作,无法开展一些现代化的农业种养植殖活动;二是对有关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就熟练地掌握,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三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不能生产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活水平不高, 大多数高水平的农业人才不愿意来农村工作;加之那些从农村中走出去、在城市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大多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因此导致乡村人才不足。

     在这一境况之下,现有的乡村工作者大多30 - -

     知行铜仁STUDY AND PRACTICE IN TONGRENNo.2,2020Serial No.1022020 年第 2 期总第 102 期数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掌握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致使劳动转化率较低。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一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二要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

     三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四要不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五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六要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七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生产力下降。因此,急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通过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一)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营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环境目前, 乡村人才振兴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此,国家应该制定乡村基层人才引进与实施办法,以此吸引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技术的在外务工人才回乡创业。

     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以及配偶就业方面的财政力度,为其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的同事,又解决其后顾之忧。

     俗话说“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要形成良好的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环境,制度尤为重要,需要制定科技人才、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统筹使用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保证乡村人才的稳定性。

     一是通过推行“定制村官”试点和新乡贤吸纳实现外部人才的引进,以及干部历练和外部引进,进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

     二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比如,河南省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扎实开展“家访”、返乡创业座谈会、“返乡人士看家乡”等“五个一”专项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在外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下乡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并把愿意返乡、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印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政策》,对回乡创业农民给予政策支持。(二)制定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9 年全国居民的消费统计数据:

     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 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2359 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16021 元,还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与城镇居民相比,在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农村均有待提升。

     由此可见,农村要想吸引并留住人才,难度极大。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是政策支持,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一套返乡农民创业...

    篇五: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格式 :曹丹丘 , 丁志超 , 高鸣 .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0, 41(2): 181-189.Cao D Q, Ding Z C, Gao M.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20, 41(2): 181-189.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第 41 卷第 2 期2020 年 3 月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Vol. 41 No. 2Mar., 2020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委员会软科学项目(2019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3094)。作者简介:曹丹丘(1993-),女,四川达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danqiu0207@163.com;通讯作者:高鸣(1989-),男,湖南汉寿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gaoming313@126.com。收稿日期:2019-12-29, 接受日期:2020-02-28Foundation item: Soft Science Foundation of MARA (20193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803094).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Ming, E-mail: gaoming313@126.com.Received 29 December, 2019; Accepted 28 February, 2020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曹丹丘1 ,丁志超 1 ,高鸣 2*(1.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摘 要: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现实困境;路径探索;青岛市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20)02-0181-09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CAO Dan-qiu 1 , DING Zhi-chao 1 , GAO Ming 2(1. 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conom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810, China)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hortage of rural talents, and make sure that rural talents can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ing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wo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which include attracting urban talents and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talents, relative low quality level of talents, the lack of attraction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under-optimized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some other problems, Qingdao City adopte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talent structure through bringing in, sinking and retaining urban talents in rural areas, constructing the attraction system of urban talents and trying to retain them. At the same time, Qingdao City has built a complete system of local talent cultivation net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discovering local talents and training and supporting local talents. In conclusion, Qingdao City has set up a mechanism of encouraging and attracting urban talents with prominent focus,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nd perfect measures, and has set up a mechanism of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alent with integration, cooperation and incentives called “the Qingdao experience”, which is enlightening and worth spreading.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support; realistic dilemma; path exploration; Qingdao City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 ,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增产到提质的核心力量[2]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学者证实。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产生经济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41 卷 182增长[3-4] ,还是人力资本积累引致的生产效益递增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或以两种途径综合分析来看[5] ,人力资本都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6] 。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2018 年9 月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点工作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明确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核心地位。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既体现在以产业为导向的乡村经济发展,也体现在以秩序为导向的乡村治理方面[7] 。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层面,“本土”农村人才与“城归”人才两类乡村精英构成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8-9] ,既要重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10] ,也要关注返乡青年[11]和农民工[12]等人力资本自城至乡回流群体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的问题,也为乡村经济发展起到“领头雁”作用。在乡村治理层面,基层干部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13-15]的同时,新乡贤也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16]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整合有效改善了乡村治理的秩序环境[17] 。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条件差距明显,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日益突显的空心化和老龄化等问题。根据测算,2010 年有超 78%的中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约有 68% 的乡村已经介于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之间[18];同时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的主体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学者们从人力资本的内生、外溢和聚合效应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思路出发[19] ,围绕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三条路径。首先是加强乡村人才的培育。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激活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20] ,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乡联动、产乡协作、乡企联合形成农科人才培育体系[21] 。其次是鼓励人才下乡返乡、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集聚。相关研究表明,依托高校人才流动、官产学合作、高校与乡村组织的人才和知识共享等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知识溢出效率提升[22] 。因此,学者建议进行农科教育变革,完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农户的融合通道,搭建产学研合作通道,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下乡[23];鼓励大学生村官[24]和新乡贤等[25]乡土人才返乡,聚集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最后,加速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能上能下”的乡村优秀干部选拔机制与快速跨级上升通道[26] ,为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后备力量。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量学者探究了如何实现人才聚集和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在宏观上把握和分析相关议题的同时,也需关注基层实践层面如何采取相应举措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故本文选取山东省经济中心的青岛市,分析其在人才振兴方面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总结相关经验与启示,为其他地区实现人才振兴提供一些参考。1

     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山东省高度重视人才支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破解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 年 5 月印发的《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人才“引进来” “培养好”“沉下去”和“留得住”,将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统筹集聚乡村人才资源和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山东省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工作。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青岛市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作为支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短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农村对青年返乡缺乏吸引力和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1.1

     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业农村人才需求大和培养周期长的现实矛盾,青岛市呈现出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根据山东省和青岛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 2016 年底,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为 220 万左右,约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 8%,青岛市虽有 144.9 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但由于人口结构失衡和城市化等原因,乡村青年人才队伍严重不足,2016 年青岛市年龄在35 岁及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约 15.1 万人,仅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的 10.4%。1.2

     农业农村人才素质有待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人

     曹丹丘等: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以青岛市为例 第 2 期 183才加入,但目前青岛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呈现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和农业科研人才短缺的特点。青岛市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截至 2016 年底,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青岛市总数的 90%,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 10%,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文化水平有待提升。1.3

     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成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瓶颈。据 2019 年《青岛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青岛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50 817元和 20 820 元,城乡收入比为 2.44:1。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青岛市城镇居民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0.97% 和 53.04%。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成为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的重要制约。1.4

     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总体来看,青岛市乡土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以政府补贴为主的公益培训较多,市场化培训、代际和师承培养、带头示范培训等培养模式相对较少。乡土人才培育质量考核也有待完善,《青岛市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 年)》对乡土人才培育数量做了明确规划,但是对乡土人才培育质量的关注略显不足,例如针对培训考核和技能评定机制暂未形成系统的规划方案,乡土人才培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2

     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振兴乡村的路径探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到“留得住”三个环节构建起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全力发挥了人才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齐鲁样板做了良好示范。2.1

     “引进来”:破解乡村人才总量与结构困局人口流入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7-28] ,是乡村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29] 。部分研究证实了回流人口在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30-31] 。面对当前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现实,青岛市致力于扩充乡村人才库、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引进来”汇聚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1.1

     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下乡

     乡村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组织,为了促进其高效运行,需要吸引城市各类人才集聚乡村发挥所长。例如,吸引科研技术人员下乡帮助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吸引公共服务人才下乡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吸引组织管理人才下乡协调乡村事业的有序运行。青岛市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部署,实施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并将重点放在海内外山东籍企业家、创业者、金融投资业者和专家学者等 ;同时,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将各类人才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 ;结合山东省“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要求,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 1 万人的各领域专家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和兼职等形式到基层服务。案例 1 :青岛市...

    篇六: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2 期曾博威,刘吉春,刘思萌.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207-212.收稿日期:2021-08-10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013806002X)作者简介:曾博威(2000-),男,湖南益阳人,在读本科生,专业方向为旅游管理,(电话)15116708128(电子信箱)1486882312@qq.com。第 60 卷第 22 期2021 年 11 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 60 No.22Nov.,202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问题。单从乡村振兴本身来看,战略提来已久,各地也实施了相关的措施将其贯彻。2021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又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将它同扶贫成果巩固联系了起来。乡村振兴的五大基本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 。这与中国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相适应的。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最艰巨和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和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而乡村振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利条件。同时青年人又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力军,但就目前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模式而言,青年人并未完全地参与到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道路上来。因此,如何使得青年人的才智得以发挥,使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当今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实证性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 文献综述不论是在尖端科技领域还是世人熟知的传统行业,要想发展好,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也不例外。青年人既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也是乡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曾博威,刘吉春,刘思萌(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长沙 410100)摘要:通过实证性研究法与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当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当前乡村振兴模式存在青年配比不敷、农业色彩过重、后续发展乏力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冲突等缺陷,提出了思想振兴先导、智力振兴助力、文化振兴交融、资本入局支撑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关键词:青年人才;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1)22-0207-06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22.04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young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ZENG Bo-wei,LIU Ji-chun,LIU Si-me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00,China)Abstrac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the current partially representative 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y models an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practical paths for young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s had shortcomings such as insufficient youth ratio,ex⁃cessive agricultural input,lack of follow-up development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oncepts. The practi⁃cal paths of ideological revitalization lead,intellectual revitalization assistance,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on,capital entry sup⁃port was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for young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young talents;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model;practical path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21 年村振兴舞台上的主角。青年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前瞻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如何强化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责任感,实现人才对乡村的反哺是当今的现实问题。中国学者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中人才的作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中社会力量的参与三个方面。1.1 乡村振兴中人才的作用钟旎等[2] 通过援引高林村的例证指出,青年人在推动乡村发展进步、文化传承、道德指引上有积极作用,在文化层面上有传播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的作用,这有利于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形成独特文化。但相关建议立足于全局,未能以落地为导向进行考量。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人才的注入,而作为有大量陈旧观念、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使得乡村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了较大阻力。乡贤是人才集合中的一种,曹丽等[3] 认为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社会贤达,乡贤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乡愫情怀,还发挥着传播与践行新时期乡风文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可以借此契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来源。但对于如何引进乡贤人才以及其具体的作用路径所及笔墨甚少,因而不足以应对农村地区产生的新问题。乡贤是从乡村中走出的人才,从二者的关系上看,城市化进程离不开人才,而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乡贤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并且青年人在文化认同、建言献策方面有独特优势,能最大限度结合乡村原有风貌实现乡村发展。从文化角度着手打造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之一。1.2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梁楠[4] 发现,当前乡村振兴在人才、教育、理念、信息 4 个维度存在不足,进而以理念文化、人才文化、科技文化、品牌文化等为基线提出了关于文化赋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可行性路径,而作为相对快速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商”模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也出现了亟待纠正的问题。石锦霞[5] 指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信息差,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尚未完全成型,电商领域的专业人才仍需引进,相较于市场的龙头企业,乡村走出来的品牌在品牌号召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遗憾的是未能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关联度稍显不足。潘朝选[6] 认为在经历了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后,城市在就业、创业方面都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随着乡村振兴大幕的全面拉开,农村也有利于创业,广大离退休人员、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经验积累的青壮年,都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把目光投向广大农村,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乡村振兴参与的主体可能是多元的。但理论层面的探索尚未与实践发展相耦合也是不可忽视的缺陷,郜晶晶等[7] 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挑战,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为目的,就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中面临的高校培育模式单一、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作了剖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丰富教学、提升自我等建议,帮助大学生与乡村振兴宏伟主题的深度接洽。但未涉及如何破除乡风民俗文化方面的阻力,如何使大学生承担为当地服务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互动的问题。1.3 乡村振兴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乏社会力量的参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社会力量定义为:在国家财政预算以外自愿关心、帮助和支持农村建设和发展,以及在农村联合或者独立开发的组织和个人的总称[8] 。其中也相应地囊括了本研究中所指的青年人。袁宇阳[9] 认为,乡村振兴应该以内生发展模式为主,着重培育乡村的本土发展能力,发掘内在的人力、文化等资源,同时提出发展任务要由多样化转变为精细化和特色化,注重发展方向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从“外”到“内”、由“多”至“精”为乡村振兴提供思路。2 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分析2.1 半汤街道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位于巢城东北、汤山南麓,总面积 10 km 2 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10] 。半汤村附近有中庙姥山岛景区、巢湖、半汤郁金香高地景区、巢湖市鼓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巢湖银鱼、巢湖螃蟹、中垾番茄、巢湖麻鸭、巢湖白虾等特产。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在资本的助力下形成了“南瓜电商村” “冬瓜民俗村” “西瓜美食村”组成的“三瓜公社”(图1)[11] 。加之青年人的助力,依靠半汤街道当地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的融合发展打开了农产品销往全国的大门,依附在电商渠道的农产品、人力资源、资金、设备得到有效盘活。另外,由于电商领域是一个新兴行业,对青年人的拉力作用明显,吸引了更多有志青年加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2.2 莫干山的民宿发展模式莫干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 ,优越的自然条件、强大的经济支208

     第 22 期撑为其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莫干山以莫干山景区为主体,将周边旅游资源纳入到乡村振兴的范畴,打造出了适合有氧运动的户外基地、登山步道。同时,又通过引入资本,加之青年人把创意与时代文化交融,进而应用到实际,使得老式照相馆、布鞋、老酒、咖啡馆等怀旧风格的业态相继出现,满足了人民大众的享受需要。还为音乐节、国际自行车赛事、山地越野竞赛等节庆活动提供了场所支持,扩大了莫干山的影响力,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了休闲旅游市场的宠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开展提供了范本,有助于各地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模式(图2)[10] 。2.3 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距离杭州市 30 km,村庄占地 16.7 km 2 ,共有 13个自然村,总人口 2 200人。村庄内可利用资源包括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了更多外来的企青年人建言献策基础设施官方宣传用地规划冬瓜民俗村(文旅)安徽淮南集团青年人管理营销半汤街道 三瓜公社南瓜电商村(商旅)西瓜美食村(农旅)文创基地 线上店铺 线下门店 民俗馆 工艺坊 旅游点 农家乐 集体产业文化创新 技术支持 丰富业态发扬改造 继承教育 监督改造业态创新 投资入股青年人资金投入运营管理营销推广图1 半汤街道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青年人统筹规划设施配套政策规范用地规范产品输出景观游览承包种植莫干山 投资商资金筹备具体建设运营管理品牌营销支持、引导 投资、运营创新 民宿产业创业、探讨、规划绿色旅游产业协调发掘、建设、运营文创产业农业产业开放旅游改造业态引入活动举办图2 莫干山的民宿发展模式曾博威等: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209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21 年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13] 。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鲁家村的农场实现了专业化与产业化,相互区分。除国家政策的帮扶外,鲁家村也聘请了专业青年团队做整体旅游规划,与旅游公司合作,实现了规划有理、开发得当、居民乐业的三方利益共享模式(图3)[10] 。青年人鲁家村+安吉浙北灵峰旅游公司基础设施、管理运营安吉浙北灵峰旅游公司青年人营销、开发、运营农场管理、规范引导专业素质、塑造差异乡土农业发展公司(高山农场、葡萄农场等14种农场)职业技能培训公司分类优势新产品设计、二次开发图3 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3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3.1 青年配比不敷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模式内的人员年龄结构仍不合理,青年人相对缺乏。而青年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他们对传统的乡村有一定的了解,又与外界的信息流接触较多。这是一种同化、综合、吸收及调整的过程。实际上,青年人充当了乡村的“呼吸泵”,将一些老旧陈腐的观念破除,让开拓创新、敢想敢做的精神传递至乡村,使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总结“半汤街道” “莫干山” “鲁家村”3种模式,可以得出如下思维模式:在项目前期,是否存在创造性的想法能够与当地发展条件结合;在项目落地后,有无扩大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需要的创新思维、宣传手段;在项目成熟期,能否有相应措施实现长线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青年人发挥自身在设计美化、资源盘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而目前现存的模式仍难以突破“虎头蛇尾”发展模式、 “短线”发展思维的桎梏,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稍显不足。3.2 农业色彩过重上述 3种模式,除莫干山的特色民宿模式是在乡村打造出了一种新业态以外,其他二者均较多地依托于农业,从项目层面来看,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乡村特色农产品售卖等。虽然由于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农业生态,但正是由于农产品本身所含价值量较低、电商网络在全国的铺开,其稀缺性没有新产品、新业态强。而且,从长远来看,会走到低价化、同质化竞争的“死胡同”,进而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长效治理机制。3.3 后续发展乏力由于新进人才的供给不足,以上模式的未来发展仍有待商榷。同时,又由于环境的易变性,当前框架下的发展需要引入有关人才以满足时代要求,尤其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客观情况,如果不引入青年人才,如何使得新技术真正应用到乡村,如何真正“联”起来,而如果缺乏中坚力量,在当前模式下发展到衰退期又如何保证其持续运营,当现有的领导班...

    篇七: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北 农 业 科 学 2021 年王鑫玥,王 庆. 人才振兴: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1):206-210,216.收稿日期:2021-10-09作者简介:王鑫玥(1995-),女(回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电话)18595597028(电子信箱)673993536@qq.com;通信作者,王 庆(1980-),男,湖北天门人,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向研究,(电话)15997397579(电子信箱)304506303@qq.com。第 60 卷第 21 期2021 年 11 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 60 No.21Nov.,2021乡村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因此要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信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湖北省农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规划不具体,发展成果不明显,导致“三农”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人才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成为“两步走”目标的薄弱环节,较大程度延缓了农村发展。人才是当前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如何发挥好农村人才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1] 。1 人才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意义1.1 破解人才瓶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当前中国的经济持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且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稳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备条件[2] 。根据 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 1)可知,中国城乡消费比连续6年都始终维持在2.0以上,至2019年仍然高达2.4。由此可见,乡村地区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凸显出乡村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为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振兴: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王鑫玥 1,2a ,王 庆 2b(1.长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黄冈师范学院,a.商学院;b.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摘要:作为农业大省,人才振兴是湖北省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湖北省在推进人才振兴过程中面临青壮年人才流失、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农村教育资源落后、领导者能力不足等种种制约因素。针对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力推动“三乡工程”、探索大学生村官定制模式、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等对应的突破路径。关键词:人才振兴;现实困境;突破路径;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1)21-0206-05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21.04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alent revitalization: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WANG Xin-yue 1,2a ,WANG Qing 2b(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China;2a.Business School;2b.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Abstract:As a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for Hubei province to adapt to the new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field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in Hubeiprovince,there are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such as the loss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talents,the lack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the backwardness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the lack of leadership ability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ruralrevital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breakthrough paths,such as speeding up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vigorously promoting the“three townships project”,exploring the customized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village offi⁃cials,and establishing a multi-leve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Key words:talent revitalization;realistic dilemma;breakthrough path;Hubei province

     第 21 期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破人才瓶颈的制约。表1 2014—2019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比较年份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消费水平//元农村居民8 7119 67910 75211 94013 68915 023城镇居民25 42427 21029 21930 95933 30835 716城乡消费比2.92.82.72.62.42.41.2 应对乡村衰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必然导致乡村衰落,农村人口稀少,老龄化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乡村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但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等贫困村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快速衰落,成为中国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村从衰落走向复兴要跨越“农村空心化” “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这三大问题,而新“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3] 。许多乡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导致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面着“人才稀缺化”现象,成为党在“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困境。1.3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动力在贫困地区的调研发现, “党的政策好,现有资金、项目都不缺,最缺人才”,各地扶贫资金、产业项目落地慢、落地难、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人才支撑和配套[4] 。人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解决了“人”这一基本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吸引城市回流人才,才能促进要素双向发展;只有凝聚农村人气力量,才能落实振兴关键要素;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稳固农业农村基础;只有促进人才培养,才能推动创业创新发展。2018年 3月 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5 个重要途径[5] ,其中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为了落实好人才振兴这一动力,也需要其他乡村振兴途径的支撑,在乡村形成多渠道的汇聚。2 湖北省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2.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青壮年人才流失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区大量劳动力外流,最主要的流向是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的总量占农村从业人员的 50% 以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 2014—2019年湖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情况(表 2),可知湖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占比仍超过50.00%,并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图 1)可知,自“十二五”以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年龄在 21~49岁的人数始终维持在750万人以上。从转移的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可知,转移出的劳动力85%以上为50岁以下的青壮年。图1 湖北省外出农民工年龄结构分析综上可知,在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长期单向流向城市,其中劳动力大量表2 2014—2019年湖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情况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乡村人口数//万人2 6372 5782 5242 4652 4022 349乡村从业人口数//万人2 2542 2491 7231 5591 5241 492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万人1 5821 4871 4041 3381 2781 216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湖北省59.9957.6855.6354.2853.2151.77全国平均水平38.3936.8436.3236.5636.3235.91王鑫玥等:人才振兴:湖北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7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21 年流向城市,人才呈现净流出的状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给乡村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造成人才资源上的障碍,也为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6] 。与此同时,湖北省农村地区主要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诸多乡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不仅使得农村社会缺乏生机,还严重削弱了农村生产发展的活力。2.2 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当前,湖北省仍然存在较高的文盲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 3)可知,2014—2017年,湖北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维持在 4.70% 以上。乡村人口中,仍有高达 135 万人以上的文盲。除此之外,2016年湖北省乡村地区仍有高达67.40%的农村人口的学历在初中及以下,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8.30%;而早在 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中就有45%~65%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7] 。可见,湖北省乡村地区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高素质人口分布的比例也较低,因此,对于湖北省的乡村振兴而言,农民的普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教育提升,而农业高素质人才也亟需大力培养。表3 2014—2018年湖北省15岁以上文盲人口统计(人口抽样调查)年份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人口数人47 997909 27149 38448 68448 498文盲人口数人2 34045 9772 3522 3331 976湖北省文盲率%4.875.054.764.794.07全国文盲率%4.114.524.414.034.112.3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与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湖北省乡村地区师资力量比城市薄弱。根据《2019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得到 2014—2018年湖北省城乡小学专任教师对比(图 2)、初中专任教师对比(图 3)和高中专任教师对比(图 4)。由图 2、图 3、图 4可见,乡村地区教师数量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城乡之间差距较大,且呈扩大的趋势。2018年,湖北省小学的城乡教师数之比是 2.73,初中的城乡教师数之比是 6.29,高中的城乡教师数之比则高达32.80,小学至高中城乡之间教师数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2019 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得到 2012—2018年湖北省乡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数量(表 4)。由表 4可知,2012—2018年湖北省乡村地区的学校数量连续7年呈下降的趋势,小学学校从2012年的3 978所下降至2018年的2 674所,初中学校从2012年的 587所下降至 2018年的 473所,高中学校 2018年仅剩19所。2012—2018年,湖北省乡村地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数量分别减少了32.8%和19.4%。图2 2014—2018年湖北省城乡小学专任教师对比图3 2014—2018年湖北省城乡初中专任教师对比图4 2014—2018年湖北省城乡高中专任教师对比表4 2012—2018年湖北省乡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单位:所)学校类别小学初中高中2012年3 978587372013年3 213559332014年2 896521262015年2 793497282016年2 714477232017年2 675472212018年2 67447319教育资源的匮乏,基础设施跟不上必然导致潜在高素质劳动力培养不足。根据《2019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得到2014—2018年湖北省各级各208

     第 21 期类学校毕业生数(表5)。由表5可知,2018年,湖北省小学毕业生数为552 516人,其中城镇地区431 459人,乡村地区121 057人,乡村地区毕业生数约占小学总毕业生数的 22%;2018 年,湖北省初中毕业生数为452 823人,其中城镇地区396 313人,乡村地区56 510人。若按照2015年乡村地区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人数115 370人推算,2015—2018年有58 860人未进入初中就读,占比高达51%。表5 2014—2018年湖北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单位:人)学校类别高中初中小学城镇乡村城镇乡村城镇乡村毕业生数2014年336 08613 399399 72077 394329 610122 3152015年304 92311 995392 77668 608350 851115 3702016年297 3228 347390 22858 023384 705114 5872017年281 7097 827388 34055 695406 776117 6792018年267 7717 870396 31356 510431 459121 057根据《2019年湖北省统计年鉴》计算2016—2018年湖北省城乡毕业生数占总毕业生数的比重,得到图5所示的结果。由图5可知,学历层次越高,乡村地区所占的比重越低,甚至乡村地区高中的绝对毕业生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体现出乡村地区接受教育的人口越往较高的学历层次,人数越少,说明大多数农村地区潜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图5 湖北省城乡毕业生数占总毕业生数的比重2.4 村干部能力与乡村振兴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对湖北省黄冈市4个乡镇村干部的年龄和学历进行调查,4个乡镇中有 120个行政村,共 430名村干部。其中,村干部平均年龄最大的 57岁,平均年龄最小的53岁,年龄在50岁以上的村干部人数占比高达 71.34%(图 6),同时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村干部仅占6.10%(图7)。由此可见,当前农村地区基层组织领导者存在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的现象。图6 湖北省黄冈市4个乡镇村干部年龄分布图7 湖北省黄冈市4个乡镇村干部学历分布综上可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日益突出, “三农”工作队伍存在人员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等问题[8] 。他们自身学历不足,对于新事物及信息化、技术化发展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年龄偏大,身体素质也制约着其工作效率的提升,而这些问题都与当前快速发展的乡村建设不相适应。此外,当前选举环境的阻碍、 “权力有限”与“责任无限”之间的矛盾、待遇低而保障少的窘境、职业发展前景有限等矛盾都制约着基层组织人才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壮大。3 湖北省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3.1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8 年湖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为9.73万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可以达到国家或省级示范社标准和条件的不到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总量已达 22...

    篇八: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146

      机电教育创新2020 年 11 月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实现人才振兴的路径*潘

     红,邓永超,韦婷婷(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摘 要:校地合作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振兴培育的新模式,是进一步发挥各自合作领域的优势、加速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促进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振兴发展,通过地方政府提供开展区校合作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高校提供技术成果和师资力量等方式,共同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该模式借助高校优势资源,以地方政府为中心,实现了高校推进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地方政府推动高校发展深度融合的优势互补、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能为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三农发展,推动地方数字农业经济和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于此,文章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实现人才振兴的路径展开了论述。关键词:人才振兴;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20)22-0146-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生计脆弱性测度、形成机理与消减政策优化研究”(7207 4083)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潘红(1981—),女,广东河源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信作者:

      邓永超(1977—),女,湖南娄底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减贫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力资本开发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如今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 。当前正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推进之年的关键时期,实施国家乡村振兴规划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本开发,关键在人才振兴。这一时代需求为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方向遵循,也为高校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方针而进行人才培养革新提供机遇窗口。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安排,需要推动高校不断深入实施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全面深化升级校地校企合作。地方人民政府和高校本着“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原则,非常重视乡村振兴发展,树立人才振兴的战略思维,主动积极推进动校地合作模式。1

      文献梳理2020 年 10 月 13 日,笔者在知网对文献主题为“校地合作”的字段进行检索,找到 47 822 条结果;并含“乡村振兴”进行检索,找到 39 条结果,主题为“人才振兴”进行检索找到 5 条结果。从检索结果可知,主题为“校地合作”文献资料的有 4 万多篇,而并含“乡村振兴”文献资料不到 40 篇数量,变得少多了,并且主题为“人才振兴”就只有 5 篇了。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在主题为“校地合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研究里如李赋中等[2]撰写的《欠发达地区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分析》;党东民等[3]撰写的《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张勇[4]撰写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检省——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等。对于“校地合作”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关校地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共同合作办学模式的乡村振兴研究,如胡越[5]撰写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探索——以农广校与农业企业合作培养模式为例》,黎娇等[6]撰写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等文献。二是有关校地合作借助产学研推进乡村振兴研究,如梁莹[7] 2019 年发表的《馆校合作视域下的博物馆送展下乡工作研究——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例》,李楠等[8]撰写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农村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等。三是有关校地合作的文化、人才方面研究,如程鹤斌[9]撰写的《职业教育助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陈玲[10]撰写的《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路径》等。总之,校地合作中关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振兴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并且涉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的人才振兴研文献资料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实现人才振兴路径进行探讨,不仅可以通过校地合作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为人才培养革新提供机遇窗口,还可以填充校地合作,加强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研究。2

      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实现人才振兴的新内涵校地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双赢之路,而且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赋予了实现人才振兴新的内涵。1)校地合作是整合资源寻求合作空间,提升竞争优势共赢发展的需要,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新起点。校地合作不但可以整合双方资源,加强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和科技交流,而且可以积极合作共同培养有关科技人才队伍。利用校地合作方式,一方面,高校人才团队可以跟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一起申报项目,用新的视觉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成功申报国家优质校地合作项目,尽快实现项目早日落地和对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选拔管理人才或者技术骨干重进高校参加继续教育或者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优势或者更新专业知识;或者鼓励和支持挂职人员和技术工人面对实际和社会现象通过短期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各种问题。校地合作能通过此类的人才振兴新起点进行科技推广和项目合作推动应用研究,打造一支加快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并就地转化的优化人才振兴队伍,运用高校教育科技资源服务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工业化和小康社会城镇化建设。2)校地合作是乡村振兴交流文化的需要,也是城乡协调发展增添经济活力,更是人才振兴的新动力。新一轮地方政府竞争中最基本的战略性资源和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机电教育创新 147

      In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2020 年 11 月下展的主要动力所在都是在于发挥好高校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的作用。凭借高校学术气息提升、文化底蕴深厚和先进文化传播中心以及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的独特优势,很多地方政府抓住校地合作的有利契机,强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建设与促进地方政府开发区改革,对当地的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休闲观光等特色旅游产业进行了资源整合,以独具风韵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吸引四面八方的宾客。地方政府不但充分利用高校源源不断输出的专业知识、技术研究、先进人才和科技成果,促进高校和地方政府协同创新,还大力构建以人才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服务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平台,发挥校地合作共赢发展的优势,好好把握谋求互惠互利的机遇,不断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施好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综合改革等各大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步伐,加快推进地方政府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信息化互动,为乡村振兴发展增加新的动力。3)校地合作是乡村振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实施科研攻关成为人才振兴的新支撑。高校与地方政府积极联动、紧密合作、资源互换,着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建设信息互通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人才交流互聘互用流程,不断加强积极拉动科技创新。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不断加大资金、人力、政策支持,需要积极联系合作高校,主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专业服务等工作,以提升地方政府优势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供强大科技创新支撑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可以通过校地合作借用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了高校发展,同时让高校跟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企业、当地的农村专业生产基地或者合作社直接对接,提供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和地方特产给高校食堂或师生。4)校地合作是高校加强柔性地方政府引才借智,服务乡村和振兴发展的需要,是人才振兴的新高地。高校陆续组织人才考察地方政府,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促进地方政府吸引高校人才进驻和签署合作协议等,并在项目整体设计、劳动力就业培训、技术改造、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帮助地方政府的乡镇企业提档升级,使高校和地方政府全面合作落到实处,实现“产、学、研”服务乡村和振兴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密切结合地方政府发展要求、特色乡镇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当地特色生态产业,依靠人才技术高地的高校,以高新技术孵化为突破口,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或者科技项目孵化创新平台,以地方政府企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互动,做好人才振兴供需对接。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柔性引进高级人才,成为人才振兴的新高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血液。3

      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合作推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路径实现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契合的路径,在于构建多元化“双主体”培养模式和搭建高校、地方政府合作融通平台。1)借助引进高层次人才,共同助推产业振兴发展。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等优势,针对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打造地方名片,优化布局城镇体系,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当地现代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合理划分地域功能,在实验示范区实施重点项目,深度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地。2)对接校地两种人力资源,致力健全乡村信息发展。以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 + 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共同致力于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解决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智能机械装备、信息化标准等领域发展难点,联合建设农业信息化规划设计与战略咨询,重点打造“数字产业园发展试点”“数字乡村发展试点”“网红带货农产品”“专家大讲堂”等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提升地方政府农业农村网络经营、高效管理、智能生产和便捷服务的整体水平,引领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全面振兴乡村提供有力人才和科技支撑。3)设立推广教授专家岗位及农村科技,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通过校地深度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共建一批以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产业科研试验和农业区域示范为特色的高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条件成熟时授予“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新农村发展研究特色产业基地”,切实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并有效扩大对周边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效应。4)联动高校专家到基层推广技术,选送干部到驻地工作。根据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情况,坚持资源相融、利益共享、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共同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由高校分期分批选送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到地方有关单位驻地服务,为校地合作提供技术人才保障。5)鼓励地方政府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吸引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开展人才培训合作。根据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人才需求,高校充分利用师资、教学管理、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通过集中授课培训、远程教育、外出考察、交流观摩等方式,对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乡镇领导、企业家、农业科技骨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生产经营大户及农业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不断扩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各类人才支撑。6)推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校地合作攻关科研项目。高校鼓励、引导本校教学科研人员与当地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等加强交流与合作,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研发及推广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7)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质量。高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出台、重科技项目论证、农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咨询服务工作,并根据地方政府需要,在农业产业、农业园区、城镇规划

     Innovation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ducation 148

      机电教育创新2020 年 11 月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创意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旅游开发、数字农业等领域推荐一定数量的专家,由地方政府聘请其为科技发展顾问。4

      结束语实施国家乡村振兴规划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本开发,关键在人才振兴,这一时代需求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高校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方针而进行人才培养革新提供了机遇窗口。为此,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然而,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过程“纲目不调”等问题依然存在;进而造成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无法有效满足未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导向不清、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政策以及校地协同育人的社会支持政策不完善等。近几年来,各地方政府为快捷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和质量,除做好了传统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外,还积极探索培育地方政府人力资本的新路径,摸索出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校地合作为促进人才振兴发挥应有的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人才培养革新提供机遇窗口。同时,确保探索的路径得以实现的保障在于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搭建务实的校地合作平台。参考文献:[1] 付涛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南方农机 ,2020,51(9):97.[2] 李赋中 , 黄晨 , 雷宏东 , 等 . 欠发达地区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分析 [J]. 甘肃农业 ,2020(8):119-121.[3] 党东民 , 朱礼好 .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J]. 农机市场 ,2019(11):33.[4] 张勇 .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

    推荐访问: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振兴 路径 乡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