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03日 17:12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4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1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4篇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已有半月之余,借助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学习,由此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4篇,供大家参考。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4篇

    篇一: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已有半月之余,借助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学习,由此感受颇深。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学习心得。

     一、

     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显于此。课程标准新增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的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新增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资料内涵和学习资料描述。新增的学业质量包括学习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各个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的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

     —学—评”一致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

     二、教学中的新思考

     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呢?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耐心一点,静待花开。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用直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还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体现趣味性,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耐心思考,他们的语言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孩子数学素养的养成在于一朝一夕,慢慢积累,我们教师心中始终要怀有信念,慢慢助力。

     记得一年级上学期我在教学四个桃子怎样分的时候,准备了四个大白桃和两个盘子,学生听完活动内容后,纷纷想上台展示,那时他们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分的过程十分精彩,这就是现实情景的再现,激起了孩子的数学兴趣。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等,孩子参与的感官越多,体会就越深刻。

     现在跨学科的主题活动日益增多,如绘本阅读与日常教学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识字量、阅读理解能力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另外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会对数学的学习相得益彰。在我们班目前有这

     样的情况存在:足球队里的几个女生,她们的数学素养都不错,拥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在小组汇报时,数学的语言也很精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0 1500 字

      2022 年*月*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大家的目光纷纷聚焦在本次最新的课程标准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们每位老师也都卯足了劲,认真研读新课标并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专题解读,下面也说说我的收获和感受。

      一.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1.解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一直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新课标中新增了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分别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数学素养的的形成极为重要,通过史教授的解读我更加明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获得,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会不会想问题是学生自己想的,是实践的结果。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而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

     2. 尝试践行课堂

      史教授的解读让我感受颇多,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尝试了课堂的设计和调整,上一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课前我先请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课上引导他们有序的探索三边的关系,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并且真实的感悟三边的关系,我提前设计了“剪剪剪 拼拼拼”的课后活动,操作要求:用 14 厘米的长的吸管或小棒,剪出三段,并能拼成三角形,请思考有多少种拼法。学生的兴趣很足,第二天,每人纷纷拿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积极地分享自己的理解,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的更深了。最后小游戏环节,用他们制作的三角形和老师制作的四边形,拉一拉、比一比,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游戏结束后交流,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习惯。

      3.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描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有规划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操作中感悟本质。新课标的增加更提醒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需紧扣新课标,教师逐步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新课标。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我会从一而终,继续研读。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二.理解整合背后的意义,形成新思 考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也就是最新的 2022 版的新课标,在多处进

     行了调整,主要有五大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针对“学段衔接”这一条,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科结构化,加强了学段衔接,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史教授指出新课标在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其实明晰了各学段的知识,再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算理和方法,引导并提升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他指出横式比竖式重要,横式是算法,竖式是算理。算理决定算法,这一点,我受益匪浅,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材是以学生熟悉的购买跳绳情境导入,讲述“总”和“分”,即算理的重要性。其实早在二年级:乘法意义的教学时,就已经涉及几个几的知识,如(3+7)×5=3×5+7×5,10 个 5 就等于 3 个 5 加 7 个 5;在三年级教学竖式计算时,也是结合实际说具体的意思,如幼儿园购进 12 箱南瓜,每箱 24 个,一共有多少个?

      进入四年级后,教学乘法分配律,如 24×12=24×(10+2)=24×10+24×2,经历了图形结合,实际意义,字母表示..我才深刻意识到,知识的学习不是零散的,数学的计算也不应该是分开的,我们应该清楚每一学段的任务和要求,并且重视学生代数推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

      三

     . . 收获与感悟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标准中的调整和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我会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研

     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尽快适应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标要求改进课程教学,这将是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2022 年 版)》学习心得

      2022 年*月*日,在**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 2022 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一、通过 ** 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的深入解读,我有以下体会: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 2011 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 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 2022 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 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的发布,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老师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教学评价是否会有变化等等许多问题都是老师们急需了解的。

      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解读,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旧课标的区别。

      一、数感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相比较,内涵更加丰富,更强调理解数的意义、感悟运算结果等方面。把原来的“运算结果估计”改为“运算结果”,不仅包括估计和估算,还增加了对精确计算结果的感悟;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包括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量感

      量感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内容领域

     但大体上与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量与计量的内容领域相对应,量与计量的内容包括:时间、人民币、质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相比较而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如会测量与计算;更加强调事物具有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活动经验的积累,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感悟,生活中的测量的经验积累等。3

      三、符号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关于符号意识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继承了...

    篇二: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2022 版小学语文 新课标学习心得研讨发言

     本次课标改革中无数科目总课时大大缩减,数学仅仅占到了 13%-15%,英语才占 6%-8%。

     但是从 2011 版到 2022 版课标,语文课时要求 20 年来一直坚守在 20%-22%,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 1/5。同时在 1-9年级全学段开设,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第一的重要地位。学好语文,要从娃娃抓起。本次语文课标改革主要是语文阅读要求提高,表现为:

     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开展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活动。

     “学习任务群”又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 个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 个任务分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 个任务分别是“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6 个重要学习任务里面和阅读相关的就有 4 个,可见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同时,从学段要求来看,新课标将旧版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了“表达与交流”,“阅读”升级为了“阅读与鉴赏”,综合性学习改为了“梳理与探究”。

     以上两个重大改变传递出了 5 条重要信息:

     一、多读书,读好书 日常的阅读专题学习需要加入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外国文学等主题内容。

     二、注重阅读实用性和创造性

     阅读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是光看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将阅读运用到生活中的表达与交流,这对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阅读“思辨性”增加 孩子要学会快速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对能力要求的提升。

     四、“跨媒介阅读与运用”要求增加 “跨媒介”的意思是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在三四年级学段要求中提到“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同时也要运用多种呈现形式(比如思维导图、图表、课件等)和表达方式(比如朗诵、演讲、辩论等)进行表达。

     五、提出“跨学科学习”建议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不要闭门造车,需要跨学科的活动组织、任务设计、资源整合等提升综合能力。

     面对语文阅读内容难度的不断提升,结合新课标给出几个具体要求与建议:

     第一学段(1-2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每晚由父母陪伴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等,在陪伴的过程中尝试让孩子独立阅读整本书。

     3.让孩子走出去,在生活场景中(比如博物馆、公园、书店等)进行简单的语言运用与交流。

     第二学段(3-4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良好的独立阅读环境,加大阅读量。同时孩子在阅读中需要有专业引导,比如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大意、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3.让孩子观察自然、探索科学,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述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学段(5-6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量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熟练阅读整本书。在阅读课堂上了解说明性文章和方法、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会把握文章情感等内容,同时加强阅读训练,在练习中总结阅读方法、培养思考能力。

     3.让孩子开始关注社会,多看时事新闻,学会对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进行评析。

     考试以素养为核心 未来 10 年,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依然要考试!不过考试的要求变了。

     具体有这样 3 点变化:

     1.教学和考试都以“素养”为核心,考试也将由原来的“教考分离模式”转变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减少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意味着考核将由原来的卷面答题转变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曾经靠刷题掌握答题技巧已经行不通了,以后考核的是灵活的思路和方法。

     2.答题过程中没有完全模式化的答案了,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展示。比如会更多考查学生对于某个人物的看法,某个

     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对某种不良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解决建议。

     3.需要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进行情景对话、辩论、演讲、陈述观点等系统性学习,在不同维度的实践与训练中提升思维。

     新课标下如何学习语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大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未来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关注:

     1.训练孩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孩子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加强孩子综合实践研究的能力。

    篇三: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2022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1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研讨发言 2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3 2022 年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4 2022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5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 版)》研讨发言(共 4 篇)

     2022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修订情况,具体到小学阶段,变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

     义务教育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由原来的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指 1-2 年级,第二学段指 3-4 年级,第三学段指 5-6 年级,第四学段指 7-9 年级。

     三、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

     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

     四、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要素。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为此 2022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除此之外,新课标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等方式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研讨发言 2

     今天下午,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模式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下面我就说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检,从中感受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自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自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形式走向实质。

     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

     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之道在于惯,教之道在于度。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管。过重与结果之间的验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并得到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律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看重尖子生,无视“学困生"的现象。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直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关注起,才能做到“水位渐高”。学生能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取得成功。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来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于目的是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整理相应的数学内容,像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

     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以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轻车熟路老经验”及“车到码头船到岸”因循守旧的老思路、老方法,不断学习,不停思考,积极实践,争做新课程改革的“冲浪者”。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3.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5.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6.增加学业考试规范要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明确数学考试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命题规划及试题命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数学试题监测与评估体系。

     7.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8.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2022 年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4

     2022 年 4 月 26 日,我观看了**专家讲解关于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的《新课标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讲座,我在此次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新技能,心里也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解读: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弃,品格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解读:跳出了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框框,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解读:这是一大创新点,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在作业设计、改革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呼应了“双减”的要求。

     4.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二、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

     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重视设计合理问题。

     三、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1.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2.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3.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4.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5.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 通过此次讲座使我明白,教师要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2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5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需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例子,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

     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 版)》研讨发言(共 4 篇)

     第一篇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 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篇四: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领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年版)》心得体会

     在不少成年人的记忆中,学生时代的劳动课,都是童年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当时,这门以“劳动"为名的课程,虽然未必人人喜欢,但在课本和习题堆成的一座座小山之间,却是难得的亲近户外与强健体魄的机会。新世纪以来,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逐渐取消了这门课程。

     一些地方将劳动列为选修课程,也有地方完全以综合实践活动取而代之。然而,如今,人们曾经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

     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 2022 年版)》,明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这意味着从下个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重返"全国中小学,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与此同时,和过去的劳动课相比,新时代的劳动课程标准,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招”。

     新版课程标准将劳动课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3 3 大类别,下设 0 10 个不同的任务群,并依照学生年龄将课程内容分为 4 4 个学段。在这套细致而具体的课程安排下,中小学生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相当完整的劳动技能培养。

     具体而言,0 10 个任务群中既有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也有又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为学生走向社会铺路的“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在各个学段中,学生既能学到做家常菜、收拾房间等基础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担起自己那份家庭责任,也能通过

     亲自参与农业工业生产,尽早对社会上的劳动活动形成概念,进而确立职业发展志向,走上自我砥砺之路。

     在“童年滤镜"的加持下,过去几代人记忆中的劳动课,很容易唤起形形色色的美好回忆。不过,倘若深究起来,当时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多少有些粗糙。当时,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但基本上是门“校本课程",每个学校的学生体验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可能会带学生种点植物、做些木工,也有一些学校单纯就是把学生拉出教室,到外面扫扫操场,清清花坛。在临近升学的班级,劳动课还可能被文化课程占用,变得形同虚设。

     这些客观上的不足,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局限,也是劳动课一度在中小学校园中“消失"的原因之一。如今,劳动课被列入必修课,不仅是单纯的“重返",也是浴火重生。唯有让劳动课和学生的成长目标深度结合,使青少年借由这门课程更早走上自立自强之路,这门课程的意义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出来。

     从本质上看,劳动课有两大教育目标:其一,是通过对劳动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其二,则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生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同步促进其自主意识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以这两条标准审视过去那种形态粗糙、安排随意、充满“重在参与”气息的劳动课,虽说能将劳动的概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的劳动体验,却很难培养未成年人形成他们所需的综合劳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相比之下,新课标的安排既有“接地气"的一面,也有意在长远的一面。如果各地中小学校都能依照标准将课程规划落地,无疑是祖国下一代人的幸运。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将劳动教育的初衷坚持到底,在应试目标之外,为学生开辟

     出一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园地。

     2 2022 版劳动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 2022 年版)(以下称“劳动课标”)明确了劳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和课程实施建议,直接指向学生在学习与劳动时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函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研读“劳动课标",在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落实课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明确劳动课程目标。树立观念,要让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基本道理,形成劳动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形成能力,要让学生能系统分析资源条件,制定劳动方案,发展统筹思维,能使用常用工具,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的问题,学会团队合作等。养成习惯,塑造品质,让学生养成安全规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养成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培育精神,要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勤俭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2. 选择劳动课程内容。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1 1- -2 2 年级侧重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内容,3 3- -4 4 年级及以上各学段要涵盖三类劳动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任务群中的劳动项目情况合理选择,可以结合《**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试行)》的实施建议合理选择劳动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形成校本化的劳动清单,逐步形成校本课程。

     3. 确保劳动时间安排。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 1 1 课时,这是底线要求。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长短课结合使用,根据学生年龄

     特点和劳动项目实施要求选择单节排课或者 2 2- -3 3 课时联排。劳动课可以联排,是不是可以排成一周,就不上课了呢?不是,劳动周与每周不少于 1 1 课时的劳动课一定不能互相替代。按要求,每学年安排一次劳动周,可以安排在学年内或者寒暑假,也可以根据农业时令特点安排在春耕播种时节、夏季农忙时节或者秋收时节,还可以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及爱国卫生运动等进行统筹安排。

     4. 注重劳动过程指导。要根据具体劳动实践项目创设合理的劳动情境,注重情境真实性,凸显教育性,体现开放性。准备阶段要对学生开展劳动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观念、规则等进行讲解示范;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准备好学生劳动场域相关所有事项。实施阶段要进行劳动技能的淬炼、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劳动品质的塑造,要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反复练习重要步骤,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反思阶段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讲述故事、撰写日志、制作劳动视频等开展成果展示、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养成反思交流的习惯。

     学习《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研讨发言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 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服务性劳动,并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要求。

     劳动对于上世纪 0 70 年代出生的我而言,是儿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 6 岁起,每天放学回家,我的身份便转换为家里的重要劳力,做饭、洗碗、挑水、浇园、放牛、砍柴等家务,基本被我和弟弟包了。农忙时节,父母干犁田、靶田、挑谷子等重活,我就帮家里割稻、插秧、捡棉花等。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校每个月都有一天安排的是劳动课,一般会去 5 5 公里外的山里采茶叶。总之,劳动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必备技能。

     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与劳动尤其体力劳动渐行渐远。在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除了老人还在坚持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很多农田都荒废了,孩子自然鲜有机会接触农活;在城里,孩子们大多忙于各种学习,倘一时兴起,想参与一些家务劳动,不少家长经常阻止说:“你好好学习、好好玩,这些我来做"“这个你不够力气拿,我来吧”。

     劳动让位于理论学习,是人们的普遍认知。殊不知,知识构成很复杂,除了来自书本,很多还源于劳动实践。一个不参加劳动、不会照顾自己的人,日后生活难免碰壁。长期不劳动或远离劳动,还可能剥夺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错失观察、分析真实社会的宝贵机会。

     重视劳动课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齐头并进,五育并举,而不是只会读书与考试,进而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与坎坷。

     我注意到,《标准》针对各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学段目标进行了详细设定,比如烹饪与营养方面,5 5- -6 6 年级的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 2 2- -3 3 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具体规定看似有操作难度,但菜或汤的出品与味道如何,应该是其次的,重点在于让孩子体验劳动过程。

     需要提出,各地对《标准》的执行与实施不宜过分地机械复制与照本宣科,而应将“劳动”进行本地转化,将劳动与地方特色、社区产业、民俗与传统等进行有效融合,多鼓励开展一些“因地制宜"与“联结社区"的劳动与实践。

     在我生活的广州,有学校邀请周边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教学生用中药做美白、祛斑、祛痘面膜;有学校邀请海洋科学家指导学生制作各式精美的贝壳摆件,带领大家去海滩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环境;还有学校将劳动课与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部分 2 2- -3 3 年级学生对猪脚醋、鸡脚醋、鲫鱼醋等地方美食的制作流程如数家珍,不少高年级同学早已是家里的“大厨"了。

     总之,鉴于不同地方办学条件不同,不同学校的资源禀赋各异,各地在具体推进与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地方特点,创新性地推进劳动教育,使其与区域基础及社区文化有机融合,做到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

     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劳动让我们更强健、更坚韧、更勤劳,让我们更加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加倍珍惜别人的成果……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了劳动的真正意义。

     劳动创造最光荣,期待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在一堂堂劳动课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让劳动教育在成长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研读新课标,赋能新课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开展新时代劳动课程的里程碑事件,教师要精准把握各部分的关键点,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新课标,不断修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达成各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理解教育内涵。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是劳动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劳动素养主要还包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了落实劳动课程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育人导向;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5。注重综合评价;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立德树人,劳动为先”,劳动是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崇尚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

     延至今。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劳树德,让学生通过劳动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自觉形成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劳动的思想,培养爱劳动、懂感恩、重节俭、勤奋斗、讲团结、乐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锤炼其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胸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就定能在未来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我和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劳动课程,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开好劳动课。更希望每一位太行学子都能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推荐访问: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新课标 发言 学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