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13日 21:28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新数学教学设计16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做一做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数学教学设计16篇,供大家参考。

    新数学教学设计16篇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7、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重点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难点

    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具

    例7教学挂图

    教学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7

    出示例7主题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说明:“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

    组织看书中方案。

    引导比较哪种更好。

    一共找出几种?

    5+8=136+7=13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课本第59页第4题。

    3、课本第60页第7、8题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60页第6题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2篇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
    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
    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
    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
    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
    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5篇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会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收到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重难点

    认识常见的1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各种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核心问题

    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储蓄罐)

    储蓄罐有什么作用?(存钱)

    钱可以用来干什么?(买很多东西)

    钱的作用真大,我们要爱护钱,不浪费钱。在我们国家,把钱叫做人民币。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看,这是商店出售的一种糖,这么多需要1元人民币,请你找出课前准备的人民币的学具中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

    你怎么知道这是1元的?

    生:(硬币)写着1,单位是元

    生:(纸币)这也是1元,上面写着“1”,还写着“壹圆”、“壹圆”就是“一元”的大写

    2、如果只买其中1颗糖,用1元买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比元小的单位“角”。看一看你手中邮那些是用角作单位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x角的?它有什么特点?

    3、这1颗糖的价格是1角。如果要买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带1元的人民币,只带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币,你有办法买下这些糖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买。

    生1: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

    生2:1角+1角+1角+1角+1角+5角=10角

    生3:5角+5角=10角

    观察这些方法,1元和10角有什么关系?

    生:1元=10角

    4、买这支笔要2元,你也可以用多少角买?(20角)

    买这个本子用了30角,也可以怎么买?(3元)

    三、认识分

    1、比元小的单位是角,还有比角更小的单位:分

    找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这几种人民币好像啊,你们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

    2、1个1分是1分

    2个1分是2分

    3个1分是3分

    ……

    10个1分是10分

    10分就是?

    生:1角

    对1角=10分

    四、应用新知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都能分得清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练习:P53做一做1、做一做2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5、例6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见的主要单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难点: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妈妈给了玲玲一元钱,玲玲来到文具店,看看可以买到什么?

    先让学生选出1元钱可以买到的文具,再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买。如果学生只买一种文具或一件文具,教师可以追问找回多少钱;
    学生也可能会组合买几种不同的文具,或同一种文具买几件,只要正确即可。

    复习元和角的关系,板书:1元=10角

    【设计意图:通过购物活动,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单位“元”和“角”及“元”和“角”间关系的认识,为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换算的教学做准备;
    学生判断时,可以只买一种东西,也可以组合买,这样的数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豆豆也来到文具店,他想买一把尺子,尺子1元2角,豆豆带的钱正好,猜猜豆豆的钱什么样的?

    (1)学生分组活动,每人都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看看哪个小组摆出的情况多,想的全?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有序地呈现出来。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么摆?

    (3)对比发现

    板书:

    1元=10角

    1元2角=10角+2角=12角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2元=()角5元6角=()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在充分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渡,掌握换算方法。】

    2.丁丁的存钱罐,数一数,23个1角,他想买2元的小剪刀够吗?为什么?

    (1)想一想,圈一圈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再说说想法。

    (2)用多媒体呈现每10个1角替换为1元的过程

    (3)归纳方法

    板书:23角=20角+3角=2元3角

    2元3角〉2元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4角=()角+()角=()元()角

    37角=()角+()角=()元()角

    58角=()元()角46角=()元()角

    【设计意图: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是在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的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注重对换算过程的细致指导。通过圈一圈,换一换的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逐步理解换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同时为后续计算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1.分组购物活动。

    师:每个小朋友从下列文具中选2样你喜欢的文具,再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活动要求:

    (1)先选出你想购买的2件文具

    (2)再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购买文具共需要多少钱。

    (3)把你的算式给同组小朋友看看,大家一起算一算,看看计算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请同组的小朋友为你画一颗五角星做奖励。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5角+8角=13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13角应表述为1元3角,补充:13角=1元3角

    (2)2元+1元2角=3元2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突出单位的统一,先换算再运算。】

    3.提出数学问题

    (1)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用“便宜”“贵”来表述。

    例如:尺子比橡皮贵多少钱?回形针比小夹子便宜多少钱?

    (2)分组解决问题

    活动要求:每人提一个“比多比少”的问题,其他3人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由提问题的同学负责评判对错,奖励给算对的同学一颗五角星。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注意处理以下情况:

    (1)2元-1元2角=8角

    教师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过程可能不同,只要算法合理就给予肯定。

    (2)5元6角-1元2角=4元4角

    强调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4.即时练习:教材P57“做一做”第2题

    (1)(2)两小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交流中要求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第(3)小题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时教师注意要学生语言表述要完整,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在计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进一步了解加、减法计算的本质。】

    三、练习巩固,强化认知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关于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重点是让学生清楚换算过程与方法。】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1)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计算出应付的钱数,填入表格。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4)教师带领学生认清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并让学生口算出付的钱数。

    (5)学生独立计算出应找的钱数,填入表格。

    (6)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

    【设计意图:将人民币的认识及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整合在一起,既能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计算方法,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时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巩固人民币的单位的认识及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5.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题意选择相关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巩固获得的新知识。】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2、质疑:
    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1、 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 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 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 (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 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 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 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三、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1)17个☆,2个2个地圈。…………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 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
    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习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习读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课本P64练习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习。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2篇

    设计背景

    幼儿认识简单的人民币并有买小零食的经历。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2、知道人民币基本的货币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关系。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字卡元、角、分。

    2、每个幼儿自带不同面值的人民币4~5张,教师自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游戏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点名问小朋友他们的新衣服怎么来的,教室里的电视怎么来的等,让幼儿知道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无法生活的。既然我们离不开钱,(钱在我们中国叫人民币)离不开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1、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介绍。

    2、教师介绍自己带来的人民币把它随意的放在黑板上。

    3、教师请幼儿给人民币分成几家,按元,角,分分好贴在黑板上,师幼总结它们各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分别是:元、角、分。相继出示字卡:元、角、分。

    4、游戏:买东西

    幼儿扮演老板和买东西的人,去买东西没用完钱,应该补回来,引出元、角、分的简单换算,教师介绍元、角、分的换算关系让幼儿有初步的印象。

    三、游戏活动

    玩法: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听教师的指令拿相应面值的游戏币。如:教师说8元,幼儿可以拿1个5元,1个2元、1个1元。还可以拿4个2元等。看哪组幼儿能最快拿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活动中一直表扬和鼓励幼儿,让幼儿在认识人民币时很认真。做游戏时,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
    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
    4=2(个)……(个)学生说出9;
    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
    4=2(碗)……2(碗)

    矿泉水:11;
    4=2(瓶)……3(瓶)

    香肠:12;
    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
    2=9(人)18;
    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
    4=4(人)……2(块)18;
    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
    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
    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
    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2)。

    答案:

    (1)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2)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新数学教学设计 第16篇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设计 新数学教学设计16篇 新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数学新教材教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