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4月29日 02:1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童趣》教案11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2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童趣》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趣》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童趣》教案11篇

    《童趣》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3、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观察一组有关儿童嬉戏的图片,儿童的这种游戏,已经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简介文言文及其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项为之强(jiāng         )           鹤唳云端(    hè      )

    怡然称快(    yí      )              凹凸    (    āo tū      )

    土砾        (    lì       )         壑     (   hè       )

    庞然大物(     páng      )      癞虾蟆(  lài há ma                 )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

    请正确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4、在正音、正确划分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                      (   脖子               )

    (2)果如鹤唳云端              (      果然            )

    (3)以丛草为林                  (       树林           )

    (4)兴正浓                          (   兴趣               )

    (5)方出神 &nb                   (    正              )

    (6)驱之别院                      (     驱赶             )

    2、下列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经化为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扮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随同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同学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同学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和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扮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同学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扮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扮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

    8.同学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和G=1,并顺次找到“123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同学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扮演、伴奏,均由队员自身承当)。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扮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

    《童趣》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曲《牧童短笛》的两种情绪,找出相似的乐段;

    2、能指出竖笛的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3、能大胆的用歌声,表演等形式表现歌曲《采山》的情绪。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大胆的用歌声、舞蹈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趣;基本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并吹出声音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走进山野

    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倒过农村吗?谁能跟大伙说说农村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大伙到农村去看看,体验山野的美景和他们的生活。

    二、山野寻乐

    (1)导:引入歌曲《采山》

    师;山野的空气新鲜,到山野去玩可能更有趣。

    (2)即兴位歌曲伴奏

    学生随《采山》音乐用身体动作伴奏

    感受书山旋律的欢快情绪及典型的节奏型

    (3)随乐动一动

    学生想像雨中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情景,引出歌词。

    随乐用舞蹈表演歌曲中的情境,并体验采山时的快乐,熟悉歌曲的旋律。

    (4)朗读歌词

    跟师独儿歌(边做动作边读词)

    在读歌词中体现“乐”的情绪

    (5)听赏歌曲

    听范唱,看 mtv

    感受歌曲的甜美与快乐

    (6)学唱旋律、歌词

    跟琴用 lu 或 la 等母音视唱旋律(学生带着音乐现象唱)

    跟琴视唱歌词

    ( 7 )演唱歌曲

    可分师生对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

    ( 8 )创编歌词

    学生创编歌词,寻找采山时的更多乐趣,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予以表现

    三、欣赏《牧童短笛》

    (1)创设情境(一)牧童骑牛

    师:听有一位牧童骑着牛儿,悠闲地吹着笛子,从这段音乐中你能猜出他放牛的心情吗?

    这首钢琴曲模仿的是那种乐器的音色?

    学生欣赏《牧童短笛》第一段

    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绪

    板书:圆润、舒缓的波浪线

    跳跃、起伏较大的波浪线

    学生选择 谈一谈为什么?学生可以表现牧童当时的心情等

    (一段的情绪,并描绘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及牧童骑牛吹笛的心情)

    学生在书上涂上颜色(第一段)

    (2)创设情境(二)牧童嬉牛

    a、学生听《牧童短笛》第二段

    选择哪一种节奏声波线,为什么?

    b、即兴表现第二段的欢快音乐,体验愉悦的心情。

    c、(第二段呈现的是牧童与牛嬉闹的场面,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等多种表现形式表演)

    较第一、二段的情绪,并为第二段选颜色(鲜艳、明快的色彩)

    (3)情境(三)牧童回家

    a、静听《牧童短笛》第三段

    b、想想与那一段音乐相似,并随乐哼唱

    5、 引导学生选旋律线与相似的颜色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家后画一幅《牧童短笛》中的一个场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牧童短笛》,让学生图会牧童的生活情绪

    2、学习歌曲《捉泥鳅》,能用活泼、轻快的情绪演唱。

    3、认识竖笛、了解其结构,并掌握演奏的姿势、试着吹出声音。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牧童短笛》的音乐;认识竖笛,并吹出音乐“ 1 ”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再次体会《牧童短笛》音乐

    学生欣赏全曲,然后学生模仿牧童吹笛的声音。

    三、认识竖笛

    (1)师:刚才同学们用声音模仿了笛声,但怎么说也难真像,不妨要牧童来教一教我们,欣赏一段笛子的音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伙伴竖笛

    竖笛的构造:

    吹口 笛头 笛身 笛尾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用手尖按住孔

    (2)尝试着吹响竖笛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才能将竖笛吹出美妙死亡音色,用“1”为准。培养学生正确的吹奏姿势,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学生自己小结那种方法好)

    教师小结

    (3)听《牧童短笛》学生随音乐模仿牧童吹奏的样子一起吹奏竖笛,手指的节奏,形态等动作的模仿。

    四、活动:去田野

    (1)导:我们导山上去采了蘑菇、木耳、鲜花,还学会了小牧童放牛和骑在牛背上的形态,现在我们要到田间去,看看农村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欣赏《捉泥鳅》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欣赏,并根据歌词表演内容

    掌握歌词所表现的内容,熟悉歌词,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3)学唱歌曲

    学生随音乐唱歌曲

    注意歌谱、歌词对好

    音准

    1=c 4/4

    2 2 12 2 5 ︱ 5 3 32 3 - ︱ 6 6 5 6 5 3 ︱ 4 44 3 2 3 - ︱

    天 边的 稀泥 里, 到处是泥 鳅。 今 天我 等着你, 等着你 捉泥 鳅。

    “2” “4”在着两句中容易出现音准的问题,要求学生模唱

    (4)学生表演唱

    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歌唱,体会歌曲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去郊外感受了雨前山野的美,雨中山野的乐趣,同时欣赏了牧童吹笛的笛声,并学习了竖笛的结构,最后我们还去了田间,体会了小朋友捉泥鳅的快乐,农村生活太有趣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不同的音乐。

    《童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能力。

    2、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圈点批注读书法。

    2、拓展阅读法。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童真童趣。

    学习重点

    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前激趣音乐(童年)

    2、导入学习

    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一讲你们的童年趣事……

    过渡语:多有趣呀,这就是童趣。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大屏幕投影一:课题)

    (大屏幕投影二:作品、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先请大家朗读全文,全班齐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第四段。

    过渡:⑴朗读首先流畅,把字音读准,同学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同学自由发言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⑵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范读第一段)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⑶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⑷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探究。老师:希望大家带着轻松、活泼、愉悦的心情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简洁。

    师:对,预习提示也告诉我们,是简洁。同一个意思,现代文通常用双音节词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因而语体简洁。比如第1段里的“忆”我们现在说“回忆”,“能”说“能够”,“张”说“张开”。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词吗?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方法指导: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大屏幕投影三)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三、研读课文,趣事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大屏幕显示)

    1、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2、这种“趣”是怎样表现的?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物外之趣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是通过仔细地观察,借助于好奇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速读课文,理解背诵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

    2、小组竞赛,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五、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六、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文中共描绘了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结合文中语言形象叙述,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这三件趣事就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画面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充满诗意。下面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也让我们神游其中吧。

    三、体验与反思,品读心理之趣

    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其实有趣的不仅仅只是蚊、草丛、虾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学生分析)

    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也知道有趣的不是蚊、草丛、虾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学生分析)

    为之怡然称快。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兴正浓。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师:你分析得真好,就请你带着大家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在鞭蛤蟆的情节中,小沈复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却没有写出来,怎么办呢?请大家做一个游戏:你是小沈复,你一边打蛤蟆一边在对蛤蟆说些什么呢?(学生讲述)

    师:真是有趣,如果说作者获得了物外之趣,你们可就获得了文外之趣。可是为什么我碰到蚊子、癞蛤蟆总是感受不到有趣呢,你是小沈复,请你告诉我获得“物外之趣”的诀窍,好吗?

    明确:要有童心,好奇心。还要仔细观察。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让我们把这诀窍牢记在心,请大家一起把这段读一遍。

    (师生齐读)

    四、延伸拓展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文主旨?

    生齐答:物外之趣。

    师: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同学们,请打开你们记忆的大门,跟着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乐趣吧。我们尝试每一画面深情地配两三句解说词,好吗?

    五、课堂小结(音乐背景)

    撕下岁月的日历,每一张都写满童趣。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童趣》教案篇5

    教学目标:表现少年儿童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风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好歌(做手势)。

    二、 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苏珊娜》。

    三、 新课教学 :

    1、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答)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生答)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答)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

    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了;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别提有多美了。

    板书:四季童趣

    2、多媒体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总体情绪。

    3、学唱曲谱:

    (1)难点节奏及旋律练习

    (2)教师范唱旋律,学生轻声跟唱。

    (3) 学生跟琴模唱旋律,教师在重点处加以引导。

    (4)拍手齐唱旋律。

    4、歌词学习

    (1)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 跟录音哼唱歌词;

    (3) 跟琴演唱歌词(前奏休止符拍手表示);

    (4) 有感情地分甲、乙组演唱歌曲(注意力度记号)。

    5、表现歌曲:

    (1) 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 喜欢舞蹈

    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

    (3) 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

    (4) 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时间均为五分钟)

    6、各组成果展示。

    7、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童趣》教案篇6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讲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童趣》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熟悉带有十六分音符及带有附带音符的节奏,并且能够准确的读出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

    二、通过演唱,熟悉北京儿歌的风格。提高学生吐字、咬字的能力。

    三、利用拍手游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创编各种拍击动作,提高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第四与第五小节之间的衔接,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感受歌曲

    学习歌曲

    1、随音乐律动

    2、师生问好

    1、教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奏这首乐曲。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每一遍之间不同的情绪。(表演后提问、并请学生回答)

    1、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请学生模仿。

    2、请学生用不同于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演奏这段节奏。

    3、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记住歌曲的名字。 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自己,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来。

    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歌曲教学做铺垫。通过模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对每一次聆听都应该提具体明确的要求。

    4、教师板书课题,并且介绍歌曲风格(说唱风格)以及歌曲名称的含义。

    5、再次聆听歌曲。记住前四小节说的歌词是什么。欣赏后,教师要提问。并且会要求学生反复的配合肢体语言说出这些歌词。

    6、 请学生随范唱轻声学唱歌曲(教师注意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采用灵活的方法加以纠正)

    7、 难点:第五小节的第一个音,学生很难唱准。

    (前面说的部分一定要固定音高,把音固定在2 上,这样后面的3就容易找了)

    1、学生边演唱歌曲,边玩打花巴掌的游戏。(可以改变拍手的节奏,对音乐游戏进行改编)

    2、部分分学生进行表演。(注意两人之间的配合及与乐曲节奏之间的配合)

    经过几次聆听之后,学生对于歌曲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就使得接下来的演唱对于学生来讲变的比较容易。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有音的高低变化。和歌曲的演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利用游戏法巩固歌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童趣》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扮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随同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同学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同学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和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扮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同学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扮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扮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

    8.同学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和G=1,并顺次找到“123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同学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扮演、伴奏,均由队员自身承当)。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扮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

    《童趣》教案篇9

    预设目标:

    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 师生竞读

    1、 范读

    2、 生读

    3、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二) 疏通再读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3、 指名读、集体读。

    (三) 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1、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2、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3、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1、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4、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童趣》教案篇10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童趣》教案篇11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推荐访问:童趣 教案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板书设计 童趣教学过程 《童趣》板书设计 童趣教案文片段教学优秀教案 童趣教学目标 童趣课件ppt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