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20日 23:57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7篇

    发布时间:2022-11-26 1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7篇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了基层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7篇,供大家参考。

    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7篇

    篇一: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也提高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XX 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由过去之“乱”,到今天之“治”,成效明显。透过现象寻根探源,总结出普适性综合治理路径,为乡村振兴、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短板”助力。

     2020 年《XX 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中指出: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其中,以对“皖北地区和淮河行蓄洪区”的治理为重点,XX 市地处皖北,又有大面积的淮河行蓄洪区。对该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又是重点中的重点。笔者近年关注XX 乡村环境治理,以时间为轴,通过调研数据的对比,探究基层人居环境治理普适性路径。

     一、XX 农村人居环境昨日之状 就 XX 市来说,对城市的污染人们已有很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自觉,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

     1 1 、农村生活废物处理不彻底

     相当一部分农户家里生活产生的垃圾多扔到路边、沟塘里或家门外的空地,也有小部分农户扔到地里或者部分烧掉,多數农户生活污水随手泼到院子里或浇到房前屋后自我开发的菜地里,也有的是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课题组到临泉县鲖城镇、颍州区清河街道办事处部分村庄发现,相当一部分自然村庄无公共生活垃圾箱/池。当问及垃圾池之事时,村民们竟然没有这一意识。至于村里厕所建设情况,少数村里建有公厕,但多数是各家各户自建土厕(旱厕),卫生厕所几乎没有。一些村庄人畜禽粪、化学肥料、农药污染,焚烧秸秆、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2 2 、农业生产废物处理不及时

     对于收割后的午秋两季秸秆的处理,因为近几年自上而下禁烧力度加大,所以大多数农户收割后的秸秆直接烂在田里做肥料,或者堆在路边坑沿慢慢沤烂,占据道路,影响村容村貌。也有少数农户(多为留守年长者)用来烧饭或喂牲

     口。对于农户畜禽养殖点废弃物的处理,多为将畜禽粪便堆积作为农田肥料。调研中所到临泉、界首部分乡镇的一些村庄,农业、禽畜、生活废弃物没有及时经过任何处理堆放、排放。有一半被访者都知道有污染,但不知道怎么办;少数知道有污染,但不愿花钱处理,认为治污是政府的事,村、户各自家庭不用管。调研中还发现,很多人都认识到地膜、农药、化肥破坏了环境、造成地表水污染、会使人畜饮水变质,但还是大量喷洒农药、化肥。

     3 3 、乡镇工业生产废物处理不到位

     被调研的三县(市、区)9 个乡镇(办),乡镇工业企业都不是很多。生产存在的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气、废水带来的影响,这些固体废弃物有些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一些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这些乡镇(办)中,乡镇企业大多是砂石料厂和砖厂,主要带来的是粉尘污染,以及大量建筑垃圾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用垃圾、废水等问题。对此,所调研的乡镇处理都不到位,甚至漠然置之。

     4 4 、村民对人居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基层调研前,我们设计一套《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知识调查问卷》。从问卷中得知,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少数人“基本了解”,近一半的人“了解的很少”,极少数人“不了解”也“不

     关注”。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高龄人们,大多住的是砖瓦房,不通路、不通网、不用电,无自来水、无网络通讯,甚至有的还没有脱贫,因此关注的焦点都在修路建房通水通电上。在问到“环保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时,有一大半人认为是“每一个人”,有 1/3 的人认为是“政府”。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 XX 农村人居环境的今日实践 2018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XX 市根据本地市情,积极制定配套方案,以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 1、 、 “三大革命”扎实实施

     组织了 8 个县市区到 XX 等外地考察学习,举办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训班,开展了春季、夏季、秋冬季农村人居环境攻势。截至 X 月底,改厕方面:省下达我市 X 万户改厕任务,自然村改厕竣工 X 户,竣工比率 X%。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继续优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完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XX 年省对 XX 年污水处理厂项目考核X 个、对 XX 年任务考核 X 个,在建 X 个,未动工 X 个。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完善了“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界首市 1 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X 万吨,目前已清理 X 吨,清理进度为 X5%。

     2 2、 、 “ 五清一改” 成效明显

     牵头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中“刷白墙”问题的整改工作,目前整改工作已经完毕。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截至 10 月底,全市共 X 万人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X 万吨,清理村内塘沟 X 万个,清理村内淤泥 X 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X 万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 X 万人次,清理乱搭乱建近 X 万户,清理废旧广告牌 X万个,清理无功能建筑面积 X 万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 X万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 X 万次。财政投入村庄清洁行动的资金 X 万元,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清洁行动的资金 X万元。

     3 3、 、 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XX省下达我市 XX 年度 X 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主要建设任务,竣工率为 100%,省下达我市 XX 年 X 个省级

     中心村建设(建设周期一年半),工程进展 X%。在提升规划水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导向下,XX 市每季度召开一次小规模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观摩调度会。通过现场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传递压力,得以高效推进。

     三、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普适性路径 XX 市开展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等在内各项具体措施,安排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其中,提取普适性路径展示,供各地参考借鉴,共同探索美丽宜居村建设目标。

     1 1 、建立群众动员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立多方共谋共建共享机制,动员村民主动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引导广大村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环境卫生习惯,切实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可以通过召开乡镇、村、组三级干部群众动员大会,开设专栏、专题、张贴标语和宣传图画、下发宣传单,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各村也可以组织召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群众动员大会,可以开展农村卫生清洁户评

     选和环境卫生知识进农家等活动,教育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保洁习惯,使每个人都来关心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自觉意识。

     2 2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要素协作联动

     发挥政府统筹,基层解决,社会参与,人财物投入协作联动机制。首先国家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在各乡镇培训一些专业的人员。在市、县区农业推广部门成立专门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施用指导科室,地方应拿出资金给各乡镇在此项上予以补贴,根据不同乡镇作物所需肥料进行配方,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界首市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在环境整治之初,该市主要以盘活乡镇沉淀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财政以奖代补、鼓励社会捐助为主。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再争取政策支持、谋划包装项目、推进土地整治、进行PPP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再次,引入市场投入激活农村沉睡要素。引导通信、能源等高科技企业配套农产品、果蔬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先由市场主体投入建设和完善“水、电、气、视、讯”管线等,配合农村果蔬成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经济基础。

     3 3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农村人均环境综合整治需着眼常态化、长效性性解决运行问题。首先,政府统筹规划,牵头承建基础设施,整改破旧危房。农户修建房屋都要报批,按照当地美丽乡村办公室的要求设计建筑房屋,并必须建在指定的规划区域,必须配合建管部门的监督工作,在修建的同时要求把垃圾点的设置和卫生厕所考虑进去。其次,严格考评机制,以考评促规范。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考评机制,政府搭建平台,提供相互学习机会,进行分类指导,并配合环卫管理、作业质量监督等考核办法,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发展性评价,如创新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厨房”等评选活动。再次,引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重视治理自然环境美,还要重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美,个人品德美。

    篇二: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 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及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如何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笔者身在基层党校,试从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与老百姓的盼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从 XX 市农村地区来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中,如何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在美丽的人居环境之中,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更能到得健康文

     明生活方式的滋养。人民吃上美丽环境之中种养加工出来的食品,可以吃得更放心,更能从源头上预防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中激活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行动。整治行动具有紧要性和现实性,为治标赢得时间与机会。可以为全面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获取经验,助力减排承诺的落实。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 (一)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

     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以秀山为例,

     XX 年接受国家扶贫验收后,仍有千余户未脱贫户,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病致贫。

     (二)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统一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加之考核上,大部分乡镇只是每年进行一两次考核,乡村评比奖励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投入没跟上,清扫保洁队伍不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三)镇村规划未能全覆盖,环卫基建滞后

     目前,我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管理水平较低。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乱泼乱倒,自由排放状态,对河流、地下水有污染。户无垃圾桶,居民点无垃圾箱体,乡镇缺乏转运设施,县上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

     “重城市,轻农村”的污染防治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又无专门立法,相应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规之中。而各地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以上下级之间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对广大村民不能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对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处罚措施,且部分村民漫天要价、刁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致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乏力。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干部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

     思想是行动先导。植入健康的思想,会提高行动的方向性。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成为指导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关键。培训可以由上级政府和部门,或结合当下开展的“乡村振兴讲习所”送课下乡,以乡镇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印发资料、上辅导课,现场讲解;或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赴异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建立起一支愿干事,懂业务、能办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伍。

     破陋习,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持续发力。一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卫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通过村文化墙、广播、标语等媒

     介进行宣讲释惑;四是建立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乡村振兴讲习所”常年开设环保、健康教育实践课,带动村民转变观念。

     (二)夯实“ 四级” 责任制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做实组织领导责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联系村(居)、干部联系农户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二是强化镇街属地责任。明确属地乡镇(街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划片包干,负责辖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明晰村居具体责任。明确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村规民约、自治公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收费、村环卫保洁员管理、卫生评比等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公示。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日常管理。四是激活群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村规民约,自觉维护村容环境卫生,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规范有序摆放院落杂物,自觉缴纳卫生费,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养成

     良好的衛生习惯。每月由村上组织对户卫生进行评比,每月评出两户卫生户,两户落后户进行公示。

     (三)健全农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 清集转运处” 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源头减量”的原则,建议县域范围推行农村垃圾“三级分类,四级处理”的模式,建立专门清运队伍。即第一级分类:村民初分人桶,或自主填埋或进入统一设置的沤肥池;第二级分类:废品资源化回收处置,区县应制定奖励政策,对积极实施第二步分类的家庭适当予以奖励;第三级分类:在各乡镇的垃圾集中收运点对垃圾进行分类。这样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从而到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乱堆现象。同时镇级层面建立垃圾中转站和镇级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村(居)按一定村民与保洁员的人数比例,如每 100 户 1 名环卫保洁员的标准,组建村级保洁队伍,并配备清运手推车。可以采取“固定+兼职”的方式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将保洁员作为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户家庭,实现保洁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机制。

     (四)加强村镇规划管控,夯实发展基础

     以规划为引领,合理布局农村空间,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是坚持“多规合一”,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基础设施,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着力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二是注重村(居)整体规划,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倡生态环保;三是在规划中注重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各地风俗习惯,本着突出村(居)特色的原则,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研究出台乡村清洁工作地方性法规

     可以积极开展市级层面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立法工作试点,出台地方性乡村清洁条例等,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实现对群众生产生活的规范治理,从立法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市级立法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城乡环境一体化原则,实现环境投入的均衡配置和农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二是坚持立法与完善体制机制同步原则。建立农村人居環境保护专门机构和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完善必要的监测设施设备。三是坚持前瞻性原则。根据“地方法适度超前”的原则,紧密结合 XX实际,从农村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人手,针对我市特有的、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

     地方,出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从法规层面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难问题。

    篇三: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第二产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中小企业(包括众多家庭工厂)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对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到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形势严峻。

     一、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也越来越与城市类似,日常垃圾越来越多,垃圾种类也愈加纷杂,塑料袋、泡沫板、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已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种类。

     一些建筑余物长期乱堆,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比如部分村民家庭工厂的金属打头车,需要硫酸清洗,清洗后的废弃液体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类似的,还有小磨床的冷却液等,都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流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更导致农村地下水源和地表水质下降。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将垃圾倒入沟边、塘边、路边,天长日久使得井水变黑、河水变臭,对地下水源造成极大的污染。有的将垃圾露天堆放,既没有分类,也未作掩埋,苍蝇蚊虫满天飞,特别是老的村民居住地,严重影响附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治理资源分散,许多工作有脱节或形成管理真空的现象,例如村级环境卫生

      2 具体工作基本全部承包给外来务工人员,但缺乏对其有效管理和监督。加上农村缺乏健全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管理不专业,无法满足基本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需要。

     二、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力度,使得农村的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村貌脏、乱、差及污染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一)搞好宣传教育, , 自觉维护农村环境卫生

     一是突出责任主体。各家庭小工厂有村级统筹集中生产点,如前期整治的橡胶生产模式。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发挥村“两委”作用,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环境卫生保洁自治制度。按“一事一议”的原则,采取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方法,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破解农村环境难题

     一是强化统一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经济方便、便于处理”的原则,确定我市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全面加强我市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二是积极引导村民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入桶,

      3 对有害垃圾和难以回收的其他垃圾采取村镇统一收集,同时启动垃圾收费机制,谁产生,谁买单。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加强对排污人的约束,减少和控制面源污染。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保证。建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可采取“政策资金扶一点、财政资金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加以解决,要积极探索保洁有偿收费制度,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经费保障机制。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明确基层政府责任,完善村镇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立刚性的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村镇垃圾收集清运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以村为单位,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不留空白。完善镇村垃圾中转站、行政村垃圾收集房、自然环卫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实行日常保洁、清运和管理等制度,落实镇、村和村民个人的工作职责,保证垃圾处理有章可依,全程控制。

    篇四: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随后各省市县也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 2018—2020 年的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不断转变,农村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三农”审计中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也发现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及投入资金力度不一,有的已经达到“高级版”,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当地历史文化风貌融为一体,有的还是“初级版”,只是简单的整清楚、摆清楚。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抽查发现个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存在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工程项目结算不及时、项目验收程序履行不到位、工程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抽查某县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38 座,包括小型污水处理站、微动力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除 2 座在建外,36 座已投入运行。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主

      2 体大部分为村集体,长期稳定运营缺少持续的财力支持,投入运行的 36 座污水处理设施,有专人维护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 3 座。

     (四)农村公厕未按标准建设及日常管护不到位。通过现场抽查发现,部分农村公厕男女厕位比例未按标准建设、第三卫生间建设不规范、未安装地漏等问题。部分公厕内设施设备损坏未及时修理、公厕周边环境脏乱、管理制度牌标识缺失、公厕未正常开放使用、公厕日常保洁不到位等问题。

     (五)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村庄未按规划建设村卫生所,部分卫生所医生配备、产权、租赁方式、建筑面积等未达标,部分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补助资金使用率低,医保定点覆盖不足,部分村卫生所未开通医保定点和未产生医保结算等问题。

     (六)农村供水站日常管理薄弱。当前农村饮水供水方式主要是通过乡镇水厂集中供水和村级水厂供水,乡镇水厂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维修维护比较正常,而村级水厂一般是由村委派人负责,消毒设备落后,靠人工操作,日常消毒净化管理薄弱,饮水安全检测工作不到位。

     (七)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认为这是

      3 政府的事, 有的认为这是面子上的事,为此不关心、不过问、不参与,缺乏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群众主体意识亟待加强。

     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虽然通过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此项工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在整治过程中保护好村落格局,保留好农村原有特色风貌,让人记得住乡愁。并要关注落后及偏远农村的整治情况,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尽量缩小各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差距。

     (二)加强涉农项目监管力度。应建立完善涉农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标准、质量、验收审核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涉农项目都能够按照规定执行程序。

     (三)加强已建成项目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力度。应建立健全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后续运营管理措施和责任制,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4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应积极推进完善乡村卫生所、医疗设备等医疗设施配置,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等医疗优惠政策宣传,配齐乡村医生,加强对村医的基本技能培训指导,全力推动医保定点全覆盖,提升农村医疗管理保障服务水平。

     (五)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村级饮水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监督指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日常检测工作,扩大抽查检测覆盖面。建立健全长效运营机制,提高村级水厂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快集中供水发展步伐,逐步将分散的个体供水改至集中式供水,增强供水管理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六)发挥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的主体。应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局面。并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乡贤、大学生、企业家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篇五: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农村环境整治的思考和建议[ [ 参考模板] ]

     我国约有 6 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庄严地将其写进党章。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镇,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

     重 要 性 质 一、农村环境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五年时间使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和无处寄放的乡愁。

     二、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的热切盼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人居环境对心情的陶冶净化和身体状况的改善的重要性,打造清洁优雅的居住环境,既是老百姓感受到政府利群利民的大好事,也是群众真正得实惠的大实事。归根结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利好大事,一举多得。

     三、整治农村环境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 城市形象,直观地讲,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有没有亲和力、吸引力。农村的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

     存 在 问 题

     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

     一是分类意识不强,垃圾混合投放。农村居民普遍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有的居民为了投放方便,往往将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废弃物全部倒入公共垃圾桶,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二是农村财力薄弱,收集清运困难。农村人口较为分散,生活垃圾收运距离是城市的数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投入较少,尚未建立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系统。三是处理方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全。尽管部分地区已建立村级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站点,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就地就近处理,但这种较先进的处理模式也只在少数地区运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分类处理设备,大部分地区还是停留在集中收集阶段,将垃圾集中后进行填埋或转移到城郊进行处理。四是城市垃圾下乡,加重农村污染。一些小城市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把垃圾向郊区、农村等地“转运”,有的地方跨县或跨乡镇偷排垃圾,造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度与日俱增。

     二、农村厕所建设方面 一是配套设施差。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及污水管网、自来水供应等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二是运维成本高。农村厕所改造工程量大,而各地政府补贴有限,较高的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在农村很难实现大面积改造和推广。三是处理技术少。部分地方的公厕没有对粪污进行无害化技术处理,存在渗漏现象,这将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四是整体规划无。只注重前期建设,忽略了后期的运行、管理和处置。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 一是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平原农村集中连片整治区,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二是处理工艺选择不当。由于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

     了解或囿于实际资金压力等原因,一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处理工艺选择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艺过于简易,实际运行中无法有效处理污水,反而导致产生新的集中污染源;工艺贪大求新,成本高、运维难,超出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量不匹配,造成建设投资浪费,影响处理效果。三是管网覆盖率不足。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不足的问题在农村尤其突出,影响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有些农村地区在政府主导下建设了覆盖面较广的主干管网,但缺乏对农户参与的引导,支管入户率较低。四是设施运行管理水平不足。存在缺人缺资金缺技术、“重建设、轻管理”、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运营管理机制问题。

     主 要 做 法 一、规划先行,美好蓝图“亮起来” 一是规划融合发展“一盘棋”。迈入现代化的新征程,不仅城区要现代化,农村也要现代化。为此,XX 镇以“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村民主体原则,率先推进“1233 工程”,全面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行动。从制度设计入手,研究制定《XX 镇 2020 年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实施方案》《XX镇关于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文件,围绕 108 国道轴线,对镇、村的规划发展、环境整治、设施建设等进行系统思考,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努力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群众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二是绘就美美与共“一幅画”。在全域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的总体思路下,因村施策、循序渐进,建设两条示范廊带,把全镇24 个村分成三类,对 10 个一般村扎实推进“八清一改”,打造干净整洁村;对 8 个达到干净整洁基础的村,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重点

     达标村;对 6 个达到提档升级基础的村,做精做强,打造精品示范村。整治示范中,统筹完成三大革命、五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三产融合等各项建设任务,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

     三是谋划强基固本“一张图”。持续发挥“四好公路”标杆优势,提质扩面,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管护,确保实现村通硬化道路全覆盖;打造“15 分钟便民服务圈”,助力 6 个精品示范村完成文化大礼堂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文明风尚和评选表彰等活动;开展文化类“山寨社团”清理整顿工作,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印光故里文化遗址,宣传好北党村“五圆鼓”、郭家坡“线戏”、新民“打犟驴”、岱堡“血故事”等传统文化。

     二、精准发力,三大革命“立起来”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好字当头、稳步推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先后组织将确定的 2019 年 5 个村和 2020 年 4 个村,全面完成水冲式厕所建设、污水管网和末端处理;其余村,按常住户 80%比例,进行改造,确保 2020 年底全镇改厕村比率达 90%以上;对公共卫生厕所,提前谋划、加快建设,力争 5 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达到全镇全覆盖;同步强化长效管护,对已建成的各类公厕,实行统一管理,组建公厕专(兼)职保洁队伍,确保正常运转。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健全完善“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清理各户房前屋后、村巷村道积存垃圾,规范整理柴堆、杂物堆,集中整治村庄周围、道路两侧、公共区域散落垃圾;全面禁止露天堆放和焚烧垃圾,完善并配备垃圾分类桶、中转站等设施;进一步健全镇、中心村和主干道路长效保洁体系,力争 2020 年底,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 90%以上。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一方面,严格执行《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入户率和污水处置率,力争到 2020 年底,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和有效管控的行政村分别达到 43%和 57%,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另一方面,做好河道植被、生态护坡、生态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作,与畜禽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推进,全面实施河长制,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压实责任,全员整治“动起来” 一是坚持干字当头,“一把手”亲自抓。围绕“抓功能配套、抓队伍配备、抓制度落实”,成立镇人居环境整治改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有力推动人居环境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建立镇村两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机制,把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村级工作考核、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镇、村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方案制定、亲自抓部署实施、亲自抓督查落实,将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节点化,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坚持多元争取,各项资金统筹用。为破解资金瓶颈制约,解决“资金从哪里来、心里有顾虑”的问题,XX 镇精心做好“上下内外”四篇文章:对上,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确保整治资金“农来农往”;对下,整合使用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各社区按照年度收缴环境卫生费任务积极筹措,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内,镇、村拿出扶持资金,设置奖励标准,激励各地多干多得、快干快得;对外,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与第三方主体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开展治理管护。

     三是坚持总结经验,浓厚氛围全面造。一方面,大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争创示范活动,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

     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媒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调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四、久久为功,常态长效“抓起来” 一是设置一张人居环境黑红榜。在集中整治和整治提升的基础上,设置人居环境黑红榜。一方面,将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现象的群众纳入到黑名单,在纳入黑名单教育期间,停办其村级所有相关业务,直至教育结束。另一方面,挖掘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先进典型,并在红榜予以公示,连续荣登红榜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将人居环境改善纳入到村规民约,通过编制朗朗上口的话谣、张贴特色宣传标语等方式,更接地气,更易让群众接受。

     二是建立一支专业保洁队伍。明确各村按照总人口数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备村级保洁人员,负责清理村内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及周边和各农户生活垃圾,做好村域内卫生保洁工作。农村保洁人员一般选择本村的党员群众担任,由村两委采取公开选拔、招聘的方式产生,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五保户、农村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等低收入群体;对确定的保洁员登记造册,统一标志,有条件的村可配发相应的劳保用品。

     三是建立一套落实管理制度。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包片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长为成员的长效管护考核领导小组,建立专门考评小组,由镇、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每月对组织一次全镇各村检查评比,每季度一小结,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评比结果与各村村干部工作报酬挂钩;各村均建立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登记台账,同步与各户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明确要求,定期清理;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和人居环境改善的

     相关要求,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组织动员能力,支持社会化组织提供服务,鼓励通过工作机制创新创优,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和精品旅游景点,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几 点 建 议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坚持目标、责任导向,一任接着一任干,把问题搞清、项目做细、工程做实、基础夯牢、凝聚民心。特此建议:

     (一)落实目标责任,构筑建管体系。确定牵头单位,明确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卫健、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建设和后续维护管理责任,负责做好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工程监管、资金管理、竣工验收,管护方案制定、运行管护等工作。镇(街道)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要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做好施工建设及后期运维方面的有关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服务,形成共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整治智库,加强装备研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用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能复制、易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在此基础上,集中推广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优化技术方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农村垃圾、厕所、污水等设施设备的研发,让不同气候环境、民族地区有科学的设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组织开展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管护运维技术指导,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三)强化党建引领,鼓励群众参与。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权益。制定村规民约或环境卫生公约,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村民树立绿色生产生活观念。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四)确保有人做事,建立管护机制。要建立“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资源化处理站点设施正常运行。将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镇(街道)、各村(社区)成立组织领导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实时推进;建立对环境整治工作的检查、监督或通报制度,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

     (五)加强治理融合,确保集群作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众多,不能搞单兵作战,要加强治理项目的融合。各地可与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公路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部署,相互促进,共同落实,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XX 镇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打开工作局面,在“有难度”基础上实现“有高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推向深入,为农民群众建设一个干净整洁、和谐美丽、欣欣向荣的新家园。

    篇六: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进行了顶层设计。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必将是后小康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于法稳曾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时代价值、存在的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并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能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一、文献梳理及其评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围绕着下列几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为判断本领域未来研究趋势提供基础。

     1. 有关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何,是影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法稳认为,从大健康的视角来看,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系统自身也存在一个健康问题,只有在三大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为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王晓宇等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对农民健康的影响发现,人居环境和收入对农民健康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居环境问题对健康影响更大;马婧婧、曾菊新以客观存在的乡村长

     寿现象作为切入点,对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寿与人居环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2. 有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因素方面的研究 在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成为新时尚、新潮流。理论上来讲,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因素具有多源性特点,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杨兴柱、王群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状况、旅游产业水平、地域文化等因素有助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气候条件、贫困程度及空间距离等因素则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在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一定的影响。李伯华、曾菊新认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杨锦秀、赵小鸽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山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这些研究结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的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3.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究竟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自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这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有评价方法的探索,更有在不同尺度上开展的案例评价。孙勤芳等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涵盖环境要素、生态要素、人居环境建设和公众满意度 4 个方面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郜彗等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省级层面上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指数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 4 个类型区;侯敬、王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 17 个地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表现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好,西部和南部地区较差的空间分异特征;朱彬等采取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结果呈现出明显的苏锡常地区的高值集聚,苏北地区的低值集聚的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唐宁等采用熵值法,对重庆市 37 个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也表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以及“西高东低”等空间分异特征,即的空间分异特征。一些学者对特定区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如,朱亮等对三峡典型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周侃等对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周晓芳等对喀斯特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杨兴柱、王群对皖南旅游区乡村

     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游细斌等对南方丘陵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还有一些学者在县、村等尺度上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如,徐光宇等基于 GIS 对山西省天镇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李斌等则基于村民参与的视角,采用数学模型在村级层面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4. 有关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何,农村居民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满意度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蔡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质量较差向质量好等级的提升;张萌等基于农民主体视角,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评价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当前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认可度较高,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孙慧波、赵霞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普遍较差;王晓燕、王博也曾对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并探寻其产生的根源。

     5.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问题方面的研究 在国家层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高度关注。但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政府在城乡环境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城镇轻乡村、重基础设施轻机制建设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城乡环境设施建设的不均衡,相对于城镇环境质量,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等问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不但存在着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而且也存在着经济政策的不足。朱琳等认为,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表现在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等方面,评价政策方面则缺乏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以及研发支持和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鞠昌华等认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配套经济政策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资金整体不足、税收支持政策过严,难以惠及农村,缺乏用电价格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支持面窄等方面;赵霞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因素既有政府层面的,如,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当、政府服务意识、引导意识以及保障不足等;也有农户层面的,如农户的参与意识、保护意识淡薄;于法稳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中存在没有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缺乏精准适宜的技术以及缺乏有效的运营保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于法稳等认为,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空间适应性相对较差等突出问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展。基层调研发现,国家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应该作为主体的农民参与,要想实现国家预期的成效非常困难。可以说,当前农民对国家的依赖性特别强,要想他们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一定的投入,也是不现实的。李伯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 59%的农户有支付意愿,但也只有 79.2 元。

     6. 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路径、模式等方面,学术界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建军认为,农村依然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区域,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补短板、强弱项;于法稳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发挥实效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模式及机制的创新,切实实现预期目标;王晓毅认为,乡村环境治理的成败关系到三大攻坚任务能否完成,需要引入协议机制,以确保治理达到预期成效;袁家军认为,宜居宜游“大公园”、优美农村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大田园”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的三大重点内容,也是将农村打造成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有效途径;史磊、郑珊基于对欧盟实践经验的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环境监管,完善投资方式等路径;李伯华等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从制度创新、优化村庄布局等方面实现路径的优化,通过规范农村居民的居住行为、生活行为,进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徐顺青等认为,在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中,应强化配套政策、组织实施、模式创新的治理对策;孙慧波、赵霞的研究表明,在农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过程中,应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逐步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7. 研究文 献简单评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围绕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开展的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2015 年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不同尺度上的评价方面;此后的文献则侧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模式、路径、政策等方面的探索,进而实现了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转变。本文基于上述文献的梳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能为农村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需探讨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到 2020 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围绕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所需,学术界应对下列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提供指导。

     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主体应该包括国家、基层政府、企业和农户四个维度,他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文件,强调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如何将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不但直接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与质量,更关键的是影响工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可持续性。因此,在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问题研究中,必须关注主体问题,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的机制问题。特别是,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如何处理政府引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具体目标及重点任务。在实践层面来看,不同的行政区域乡村自然、社会条件差异性明显,并且风土人情以及民族风情等都各不相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任务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应充分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基于自然、社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划分出不同区域乡村整治的类型,确定每个区域每种类型乡村整治的具体内容,切实避免“千篇一律”,更好地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

     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优先序问题 正如前面所述,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不同。更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迫切性也不同。应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实施的优先序,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确保整治能够达到预期成效,并实现成效的可持续。因此,根据所划分的区域类型,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优先序,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提供参考。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模式问题 前面提到,不同区域农村基础条件差异性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也不同,即使整治的内容相同,也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整治模式。然而,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中,往往是对整治模式缺乏科学分析,盲目推崇一些成功的模式,而不顾及这些模式所需要的保障条件,从而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只重视工程数量,应付上级的考核及验收,而不注重工程实效及其可持续性,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因此,应根据所划分的区域类型,研究适应的技术及模式,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发挥实效,使得资金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以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

     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保障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政策、技术、资金等做保障。在政策层面,国家及相关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技术层面,注重技术的精准性与适宜性,根据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特点,以及需要整治的重点内容,选择并推广使用相应的技术,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技术保障;在资金方面,以往国家相关政策在区域差异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依然采取资金配套政策,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工程的劣质化,其结果就是仅仅完成工程数量,应对各级验收,而不注重实效,造成国家财政投入的浪费。因此,应围绕着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提出符合不同区域乡村实际的路径及对策。

     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问题 基层调研发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各级部门层层下达任务,而且附以考核时间点,一般情况下...

    篇七: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探讨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大有可为之处莫过于 xx 平原,xx 平原被人称之为地球之肾。地球之肾经过几十年的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已经成为今日的北大仓。北大荒作为一种精神,为人民留下可歌可泣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地球之肾也到了该修补的时候了。佳木斯这块广袤的 xx平原,面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到了当机立断迫在眉睫的整治阶段,这是无可置疑必然趋势。

     一、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存在的问题: :

     一是农村道路严重滞后,与新农村发展环境极不协调。农村的道路很脆弱,尤其是自从改为水泥路面后,标准化正

     规化的道路养护,撤销了乡镇道班,维护的任务统一由县市级管理部门完成,修路的不管走路的,行路难成了新一轮的矛盾;村屯的道路很薄,经不住载重卡车的碾压,道路寿命都很短,基本上挺不住一个周期;农村的道路很窄,基本上无法会车;农村的道路让人很无奈,一条路很难走到头,农民没有得到实惠。

     二是秸秆禁烧以后,积压的秸秆已经成为新的污染源。严禁焚烧秸秆,形成了共识,农民不敢烧也不能烧,谁烧谁沾包。不敢烧不能烧的秸秆,不得不打包弃在地里。问题来了,打包的费用农民掏,运输的费用农民出,新的大草垛农民想方设法地码起来。偏偏后续再利用的措施跟不上,花了钱的农民算了一笔帐,怎么亏损的总是我呀?劳民又伤财。

     三是危房改造刚刚达标,农村入口持续萎缩。村屯数量不减,过半的村屯成了空心村。村屯布局不合理是过去遗留的老问题,农村入口萎缩比例失衡是新状况,加之建设美丽宜居的规划尚未形成,按照省市下达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成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

     四是农村人畜杂居滋生了新一轮的混乱。xx 市所辖十一个乡镇,乡镇居民和村屯相继搬入 xx 市街区,农村人口往城里搬,农村所豢养的畜禽也就搬进了村屯,这是一个怪圈。过去几年,农村畜禽大多是村屯外散养,圈养的不多,现在

     则是利用闲置不用的仓房改圈,庭院成阑,禽畜均在村屯与居民杂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五是生活垃圾仍然是占据第一位的顽疾。村民回到居住地,还真得翻越垃圾山,绕过污水横流处,穿越畜禽养殖所等等蹩脚之处。有个乡镇,投资上千万,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垃圾回收站。几年过去了,库房屹立在村旁,设备存放在库内,嘎嘎新的回收站闲置不用,已经成了不良资产。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样板,老百姓不说,因为老百姓有许多正事去办。

     问题的成因:

     肆意妄为是 问题的主要成因。一方面是人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自觉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如传统的农村污水大多来源于非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村民又要家庭养殖的‘小银行’,又不注重宜居环境的改善,这就派生了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是习惯成自然的陋习,导致了人居环境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如刻意追求‘三尺门里’的整洁,不顾公共环境的整治,这就繁衍了环境重复污染。

     环境重复污染是问题的首要公害。无论哪个村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源头处理,积累叠量相加,过一天少两晌,重复污染呈加号上升。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都考虑小家庭的

     ‘面子’,结果‘面子’成‘鞋垫子’,‘里子’也不复存在,旧伤添新病,形成恶性循环。再有就是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安于现状,缺乏宜居环境的总体布局,加上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污染也就在所难免了。

     人为因素是问题的关键后果。人能改造自然,也能破坏自然,改造自然获得了利益,破坏自然带来了恶果。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好事一桩;北大仓有人为的疤痕,也就包括环境的恶化,宜居的环境是靠人去建设,环境重复污染也是人们自己干的事儿,说白了说穿了说出大天来,就必须承担责任,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在当机立断马上就办的整理中一显身手了。

     二、相关对策 整体思路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具体目标达成应通过试点先行,分类引领,专项推进的举措,达到治理有法,措施得当的效果。

     1 1 ·纳入整治责任机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宜居是农村整治的最高目标,涵盖着美丽而且宜居两个层次,美丽是直观的外在表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村新景象;宜居则是居民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据此,创建责任人是要有责任状加以保护的,不作为的责任者是要

     追加责任的,要实行跟踪问效制度,实行一票否决,严肃‘军令状’的责任性。要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还要制定特色农村全域全覆盖规划设计,完善整体布局。倘若再次流于形式走过场,必定是潜在的豆腐渣工程。

     2 2 ·加大投资力度,抓好配套工程设施建设。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不花钱还真没有法子办事的,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舍得投资,才能全力推进治理农村大工程。不玩虚的,不玩花活,办实事,务实效。其中,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加强生活垃圾源头治理等综合治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所有该花的钱,不管政府部门乐意不乐意,该买单的必须买单,没有可争可讲的余地.

     3 3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地域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聚焦抓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xx 过去就有大葱屯大蒜屯地瓜屯等地域性传统特色,现在还有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龙头村屯的榜样,诸如北地界村镇联营办特色企业的典型引路,走一条农民合作社新型农工经营一体的有机整合之路加快农产品品牌定位步伐,形成区域性优势,借以推动高品位示范村屯的建设。

     4 4 ·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推进,带动美丽宜居示范乡镇总体工作的全面落实。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通过专项推进带

     动全局,始终是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之一。生态宜居也是这样,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所以说,该关的必须关,小砖厂,砂石厂关闭后,原生态得以恢复,这就是思维模式的一大进步。有效的堵做到了,接下来就是有效的疏导了。提倡生态宜居,必须在传承上下功夫,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不仅仅是个概念,还是个资源。北地界村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凭着地产菇娘的产业优势,形成十里八村优势互补,做足了横向联合专业合作的大块文章,很有必要推广应用。

     三·几点思考 1 1 ·创建美丽宜居村屯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大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客观实在的具体活动内容,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屯则是具体目标,二者相通之处在于遵循创建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以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寻求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定位尺度必须准确,既要把握农民的合理意愿,又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过激的举措和过缓的迟疑都会严重戳伤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是领导者必须时刻把握的政策尺度。

     2 2 ·创建示范村活动没有完善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为干预的因素所取到的作用又不明显,与之配套的举措又不可能马上付诸实施,因此,政府的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既要当好创建工作的后勤部,时刻准备为创建工作保障足够的给养,

     还要当好创建工作的先行官,完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政府职能,还要充当三军统帅挂帅出征的身先士卒作用,一言以蔽之,专项推进工作是检验优秀领导者能力的试金石。

     3 3 ·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属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交替时期,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发生系列争端也是难以预料的,加之农村规模化进一步萎缩,农民这一个时期更加显得弱势无助。基于上述佐证,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既要安抚民心,又要完成省市下达的创建目标和任务,压力也是双重的。大惊小怪不足取,束手无策也是贻笑大方,亟待领导者通过认真思考,寻求到非常举措解决好这一矛盾。

     4 4 ·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两个模态。外显性是指在指定的年份,达到预定的目标任务,这是目标的量化;内隐性是指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示范引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而难的工作量的质的积累。无论外显性还是内隐性,都要通过压力与机遇的相伴,挑战与活力的相随,在打拼和磨砺完成既定目标。只有这样,才算是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推荐访问:村环境整治现状及思考 现状及 环境整治 思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