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21日 05:20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9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10:15: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9篇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第1章绪 论 1.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1.1宏观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9篇

    篇一: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1 章 绪

     论

     1 . 1 选题背景、 目的及意义 1. 1. 1 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 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坚持城乡 统筹发展,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1]。

     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 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 问题, 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出“两个趋向” 的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期, 农业支持工业, 是一个普遍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2]。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议》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说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规划工作指明了方向。

     1. 1. 2 微观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近郊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趋完善, 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人居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

     但从总体上来说, 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 环境脏、 乱、 差, 使得城乡 差距表现得更明显、 更突出。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 拥有较好自然环境, 对村庄进行整治, 配套必要的设施, 搞好环境卫生, 改善村容村貌, 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只有农民安居乐业, 才能保证农村稳定和城乡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 北京郊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政府

     财力有限, 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 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 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 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3]。

     在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下, 北京市郊区农村规划应按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协调、 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 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 大力推进农村节能住宅, 开发生产、 生活能源本地化、 多元化利用等切实农民实际利益的项目。

     建设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村屯风貌, 寻求北京郊区农村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是当前农村规划中面临的新问题[4]。

     大营村社会经济发展在北京市郊区村屯内属较好的水平, 近年发展速度也较快。

     今后随着北京市新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 大营村的外部经济环境将会有更大的改善, 村屯建设也会加快。

     在 2006 年北京郊区乡 镇总体规划中, 康庄镇总体规划(2006 年)

     已经编制完成, 并通过审核正在组织实施。

     康庄镇总体规划虽然对镇内的各行政村进行了产业定位和职能定位, 但这一层次的规划无法就包括大营村在内的各村屯建设用地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具体统筹安排和部署。

     1. 1. 3 选题目的与意义 通过此次新农村规划设计实践来检验四年的学习成果; 通过对实地的研究和调查, 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现状的分析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和查阅参考文献,了解更多专业相关知识并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认真、 完整的参与设计全过程, 深入体会设计各阶段的要点; 通过这个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真题实践, 将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综合运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对城市宏观、 中观、 微观三层次的调研、 分析、 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并能够举一反三, 掌握类似题目的设计方法。

     1 .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 2. 1 国际经验借鉴——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开始于 1970 年, 当时正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新村运动” 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 道路硬化、 改造卫生间、 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加盖、 架桥、 盖村活动室等 20 种工程项目, 由村民民主讨论、 自主选择。

      1974—1976 年“新村运动” 进入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推出增加农、 渔民收入计划, 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 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

      1977—1979 年为“新村运动” 的第三阶段, 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

     1977 年为韩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政府推出了 “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 规划。

      借鉴韩国的经验, 统一规划、 突出重点、 以城带乡 、 提高实效,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和城乡 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 要把在政府的支持下, 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

     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 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 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等, 都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工作中借鉴。

      1. 2. 2 国内经验借鉴——江西赣州模式 江西省赣州市因地制宜、 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 创造出了“赣州模式” ,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赣州市政府 2004 年 9 月做出《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 开展以建设新村镇、 发展新产业、 培育新农民、 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 创造好班子为内容的“五新一好” 新农村建设工作, 并采取拿出专项资金, 动员规划设计单位深入农村编制规划, 组织技术人员送技术、 送农房设计下乡 等多项措施, 加大对村庄整治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农村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效果十分明显。

     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结合当地情况, 提出了“五新一好” 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 建设新村镇;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 工程为依托, 培育新农民; 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组建新经济组织;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 塑造新风貌; 以“三民” (亲民、 为民、 富民) 活动为抓手, 创建好班子。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说明, 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

     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 最直接、 最关心的农村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 让农民得到实惠。

     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 不急躁冒进, 不搞强迫命令, 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三清三改” 入手, 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 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 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 从而使农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 最后水到渠成。

     因此, 新农村建设切不可脱离实际, 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规划先行, 分步实施, 示范引路。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未来 5 到 15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基本实现的是: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有符合规划的硬化路面, 有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

     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有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 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有安全卫生的住房, 农村水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医疗文化教育等得到基本保障[5]。

     1 . 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根据给定的相关资料, 通过对原始数据及实际调研分析, 根据该村现有自然条件的特点, 依据《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2)、《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等城市规划标准规范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及相关指南,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调研资料, 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方案论证, 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定案, 绘出方案设计图, 编制相关文本资料。

     为配合本研究的内容、 目的与性质, 同时考虑到客观条件对研究方法选择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基本研究方法:

     (1 )

     文献研究, 查找国内外的文献和研究报告, 分析相关理论和案例, 研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献及规划文本, 寻找理论上的指导。

     (2)

     现状调查, 相关基础资料收集。

     (3)

     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4)

     明确规划方向并制定规划工作的框架。

     (5)

     对村庄用地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工程设施等进行总体的安排。

     1 . 4 预期结果与意义 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点, 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 按照市规委要求和村庄规划重点和标准,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框架和规划蓝图。

     预期通过实地调研积极发现现在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目前农村建设用地无序增长、 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 公共绿地面积相对较少的状况, 明确村庄哪些是需要安排建设的, 提出指导市政设施、 公共配套设施、 道路系统规划、 村庄环境等建设的具体布局, 并进行预算, 指导村庄建设, 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合理优化村庄的发展布局,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 2 章 现状概况

     2. 1 大营村基本现状情况

     2. 1. 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 大营村位于延庆西北部、 康庄镇中部, 南临西桑园, 北靠官厅水库, 东与大丰营、 东官坊接壤, 南临张老营村, 西接火烧营。

     大营村到达康庄镇通车距离 5 公里, 延庆县 7—8 公里。(见附图 A1)

     (2)

     自然环境

     大营村位于平川地区, 处于延庆盆地西部出口处, 属妫河冲积平原地带, 地势平坦, 海拔 479 米, 土壤多为潮土, 属于河流冲击物。

     大营村地处北温带, 属大陆性刮季风气候, 干旱多风, 风向多为西北风, 最大风速月均 4.1 米/秒, 年降水量为 353.4 毫米, 无霜期 163 天左右, 地下水位 486.7 米。

     2. 1. 2 社会经济条件

     大营村为“精品蔬菜区” 的主要产区, 主导产业为蔬菜、 玉米种植产业和销售产业, 产业结构单一。

     村内蔬菜种植面积约 2000 亩左右, 小麦、 玉米大约有 1800多亩。

      大营村经济收入近几年状况(见图 2.1)

     02000400060008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经济总收入(万元) 图 2. 1 大营 2001 年-2006 年经济总收入柱状图 大营村村民主要从事产业主要有:

     1、 种植业

      大营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 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404 人, 约占从业人数的64%。

     农田作物以玉米为主, 约 1800 亩, 年产值可达 22. 5 万元, 另有蔬菜 2000 亩。

     大营村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圆白菜、 萝卜和大白菜, 但只有小规模的蔬菜交易场所三个, 没有固定的蔬菜收购加工市场, 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 收益差, 不稳定。

     2、 养殖业

      大营村养殖有奶牛 2 只、 羊 150 只、 狐狸 300 只以及猪和塔兔等, 但养殖规模较小。

     粪污直接排入大田成为肥料, 村内原有一较大规模养殖场, 现已闲置。

     此外,大营村有鱼塘 8 个, 由于水库涨水原因, 现均已闲置, 或种植玉米。

     3、 林业

     村内除种植蔬菜以外, 还种植果树林木。

     果树品种主要为杏树, 生产杏, 作为杏仁加工原材料, 此外村内有两片较大规模林地, 分别为槐树, 杨树, 占地面积 262亩。

     2. 1. 3 人口情况 1、 现状人口总体情况 大营村人口 1360 人, 480 户, 其中独生子女户 144 户, 基本由汉族和满族组成,但大多为满族。

     村内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工作, 主要种植物为蔬菜、 玉米。

     2、 户籍人口增长情况

     现在村里每年出生人口稳定保持在 2-3 人, 人口出生率不足 2‰, 此外, 从年龄分段统计看, 18-59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44%左右, 因此可以根据国际通常采用的人口类型和人口再生产的总趋势来评价人口的年龄结构, 大营村人口增长应属于青年型人口和人口静止型人口向人口减少型过渡的人口类型。

     3、 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析 五年来, 大营村全村人口年龄结构明显有老龄化趋势, 截至到 2006 年底超过60 岁的老年人口达到 301 人, 人口老龄化为 22.1%, 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见图 2.2)

     0%20%40%60%80%100%2002200320042005200660岁以上18-59岁小于18岁 图 2. 2 2002 年至 2006 年五年来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图 4、 户籍劳动力从业情况

     大营村户籍劳动力 631 人, 其中从事一产劳动力 404 人, 从事二产业劳动力 24,从事三产劳动力 203 人。

     三产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交通、 商业餐饮、 服务等几个主要行业。

     2. 1. 4 用地现状 大营村土地总面积 4250.6 亩, 其中村庄占地 403.35 亩, (见附图 A2)

     农用地小计 3635.6 亩,(耕地 3167.8 亩, 林地 262.8 亩, 其他农用地 205.0 亩), 城镇及工矿用地 541.9 亩, 交通运输用地 36.6 亩, 未利用土地 73.1 亩。(见表 2.3)

     表 2.3

     村域现状用地统计表 用地分类 面积(公顷)

     26.89 百分比(%)

     9.49 村庄用地

     其中 农民住宅用地 16.84 5.94 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1.11 0.39 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 0.10 0.04 工业生产用地 0.12 0.04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03 0.01 道路用地 5.73 2.02 绿地 0 0 废弃地 2.96 1.04 其他建设用地 11.61 4.09 其中 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0 0 交通设施用地 2.44 0.86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 0 独立工矿用地 5.35 1.89 特殊用地 3.82 1.35 农用地及其他用地 247.00 87.17 其中 耕地 221.62 78.21 园地 0 0 林地 17.50 6.18 牧草地 0 0 ...

    篇二: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工程 10

     2019 年 8 月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规划

     孙长兵

     曲 琪 大连九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400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根据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农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性计划。科学有序地促进了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要做好乡村规划,应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形态的村庄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形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发展布局;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统筹城乡发展,强调底线思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村庄规划应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落实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通过对乡村地区空间资源进行梳理,形成现状特色资源库,实现乡村土地空间资源情况的掌握。

     推进“多整合”,强调底线思维,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底线控制,遵循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边界、城市发展边界和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控制、刚性管理的要求。生态严格控制区、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区等的建设和治理,要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必须科学安排农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改造并且与上级计划的结合。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以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使生产、生活、生态相交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乡村。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创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保护优美的生态空间,继续人与自然在农村空间的有机结合。

     2 立足村庄优势和特色,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新农村规划应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略势,因地制宜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对于产业型村庄,要将产业资源转化成资本,支撑整个村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旅游型村庄,将村庄的旅游资源保护、保证生态可持续、促使产业复合化发展是村庄生存的关键;对于历史文化型村庄,不可再生、复制,稀缺性、原始性是村庄的重要因素和亮点,文化的传承和物质的原生态保留是村庄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城镇能辐射的周边型村庄,则需要考虑城镇与村庄的相互协作,强调城镇带动作用,促使城村统筹发展;对于功能服务型村庄;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范围是村庄发展的重点。

     3 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和“农业边缘化”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地方的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农村产业不发达,留不住人,村庄自然也就衰退。自古以来,农村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因此,依托农业,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农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繁荣。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应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范围、促进产业结构和功能转变,加快发展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地方农民为依托、突出区域特色和农村价值观的产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农业、加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实现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成果。(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各项功能。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指导,调整优化农业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2)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3)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新的耕地和建设用地,如农村闲置住宅用地整理和土地整理,将优先考虑农村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促进农业和生态资源的整合。采用“旅游+生态+文化+文化”的模式。鼓励乡土材料,以经验为价值,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与乡土村民相结合,建设农村;加强对民族特色浓郁的民俗、工艺等多种农村文明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专业从事旅游、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行业。

     4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国古代赞美乡村人居环境的诗句有很多,“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反映出人们对乡村宜居生活的向往。

     乡村规划中应注重对乡村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重塑乡村特色与文化生态,提高村居环境的治理,提升村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在“环境优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下,科学制定农村自然生态保护方案,严格禁止过度开发或破坏性开发;保护和恢复农村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科学规划村落建筑布局,提高农舍设计水平,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

     (2)重建农村文化生态,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符号,振兴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农村建设中,深入挖掘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悠闲的人文环境和绿色绿色的生活环境,再现原始乡村风光和乡愁。

     (3)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统筹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筹实施农村给水、供电、公厕、垃圾处理、柴火垛堆放,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4)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5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目前乡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要、资源要素活力不足的特点。跟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比,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也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与城乡资源相比,“不平衡”是农村不能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 (下转第 12 页)

     建筑工程 12

     2019 年 8 月

     行检查。

     3.5 填筑压实技术

     通常情况下,土石坝坝体填筑压实需要在坝面中完成,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施工流程进行操作,减少超压、漏压等问题。在碾压防渗体土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平行坝轴线的方向操作,不能与坝轴线方向垂直,这样就能够避免局部漏压造成集中渗流带而影响压实质量。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需要根据漏压坝料分区边界,加强对重叠碾压工程的重视,如应用进退错距法和圈转套压法进行控制。

     3.6 结合部位施工技术

     在填筑坝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层之间的分段需要错开一定的距离,并将坝体分段条纹和平行轴线进行平行排列。除此之外,在坝体和混凝土结构连接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应用手动加固、小型机械设备等方式进行夯实。在填压作业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填充作业和碾压作业的重视,减少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且混凝土结构两侧应对称压实,否则会增加结构的侧向压力,会使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4 土石坝坝体填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4.1 加强对碾压试验工作的重视

     在土石坝施工过程中,碾压实验是填筑之前确定主要技术参数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大坝填筑质量和填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通常情况下,招标文件和填筑技术要求做碾压实验并进行复核验证。在碾压试验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应用工程类比法拟定施工参数进行试验,在指标过高的情况下,填筑不易达到,易造成增加补压次数、采取重型碾压设备施工的方式,影响填筑的整体效率;在指标过低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大坝的安全性,如果碾压试验工作做得不到位,在实际填筑过程中必须重新施工并做碾压实验,以确保填筑不返工,填筑质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4.2 加强对料源质量的控制

     料场是土石坝填筑料物的重要来源场所,料源的质量和储量直接影响着大坝填筑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进场后,往往会因刚进场未形成大规模开采而难以确保大坝填筑料的级配要求。这就需要对坝址周边料场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加强对料场复查、复勘工作和储量计算工作,探明料源的质量和储量是否满足坝体填筑需要。若不满足,需进一步在坝址附近扩大范围寻找,直到找到质量和储量都满足坝体填筑的料场为止。防渗土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着大坝填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控制好含水率。除此之外,为确保土石坝填筑质量,土石坝工程的施工必须按要求进行试坑取样,必须在填筑面碾压合格并能过验收后方可进行上一层填筑[3] 。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施工环境日益复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加强对土石坝坝体填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施工方式,这样才能够提升坝体填筑的整体质量,进而推动水利水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宇.水利工程土石坝枢纽设计中的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394(20):173-174. [2]龙红云.水利工程中土石坝设计及施工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 [3]刘飞,刘中华.土石坝坝体填筑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工业 B,2015(4):00118-00118. 作者简介:祝家亮(1981—),男,汉,贵州遵义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上接第 10 页)

     公共服务供给相结合,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动力。(1)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合与发展,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实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2)结合农村交通和物流设施条件,快速增加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鼓励商业、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布局;(3)抓好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和农村水塘、大坝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农村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提高节水、供水、防洪能力,加强农村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4)构建农村信息化基础,实施数字农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装备、农村生产生活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融合,深化农业和农村大数据的创新应用;(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

     6 加强各级领导组织,落实规划实施

     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保障体系,把政府引导、市场化经营和村民参与结合起来,建立正常的经营维护管理模式,建立正常的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1)落实各方责任,加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主要责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出击。(2)实施规划,严格规划,合理审批规划,必须以村庄规划为基础,逐步推进村庄改造和建设。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采取市场化经营等方式,按照规划要求,尽量采取统一供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配套建设,促进人居环境和水平的改善。资源的集约利用。(3)为适应当地条件,强调分类指导规划的原则。根据经济收入的差异和村庄自身的发展设计,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措施,保持村庄空间的各自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空间格局。(4)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替代农民的选择,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农村振兴局面。

     7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则农民会获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乡村振兴应当规划先行。编制乡村规划要注意结合实际,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层分级编制规划。只有科学编制好规划,才能为规划的有序执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Z]. [2]孙亚忠,张杰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9(04):20-23.

    篇三: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mdash; 1 —

     关于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县域内片区 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征求意见 稿)

     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走深走 实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创新实践,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进一步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发与保护,坚持稳中

      — 2 — 求 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共同富裕为总目标,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总抓手,以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牵引,紧扣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 四大任务” ,优化布局、配置资源、聚集产业,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夯实底部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 到 2022 年底,全省县域内片区高。

     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初步建立。到 到 2023 年 年 6 月 ,完成全省乡镇级片区规划编制; ;到 到 2024 年 年 12 月, , 村级 片区规划按需应编尽编,县域内片区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协作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到 2025 年,全省县域内片区高质

      — 3 — 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协作联动、互促共进的片区发展格局,基本构建梯次合理、衔接有序、城乡融合的镇村体系,城乡区域之间、县域片区之间、乡镇村社之间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持续缩小, 两项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

     (三)基本原则 ——。

     坚持规划引领。

     将片区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 , 按照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突出优势、错位布局的思路, 进一步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县域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推动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

      — 4 — ——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 更好、更善、更优” 的价值取向,着力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坚持中心集聚。

     从实际出发,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引导资源要素向 中心镇(村)

     优先布局, 增强中心镇(村)人 口吸纳、产业承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功能,形成县域重要的人口集聚中心、交通枢纽节点、经济发展牵引和公共服务高地,打造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带动片区高质量发展。

     —— 坚持集约节约。

     树立片区化、集约化、共享化思

      — 5 — 维 , 鼓励地方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 合理确定资源投放的总量、结构、布局、重点和时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摒弃低水平重复建设路子,防止“ 垒大堆”“ 做盆景”“ 一窝蜂” ,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

     —— 坚持改革创新。

     运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着力破除制约片区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 体制机制等障碍,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创制一批片区供地、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突破性政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探索片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 和未来走向 ,统筹经济、

      — 6 — 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当前与长远、集聚与均衡、局部与整体,增强片区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包容性。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片区发展一体规划。

     推进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与共同富裕目标任务相衔接,构建共同富裕 乡村单元。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农业、生态和建设发展空间, 按照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 顺序,统筹划定落实“ 三条控制线” 。加强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与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重大项目,“ 十四五”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三线一单” 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 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专项工作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

      — 7 — 一平台的要求,强化对各类专项规划的统筹,切实做到“ 多规合一” 。指导各乡镇(街道)按照所在片区的功能定位,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做到分工协作、一体发展。

     强化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结合片区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确保“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

     (二)推进中心镇(村)做优做强。

     加强中心镇(村)培育、建设和发展,建强县域经济发展支点。实施“ 六大提升工程”“ 五项改革措施” ,培育一批省级百强中心镇。支持中心镇(村)立足片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打造一批农业、工业、文旅、商贸强镇和 特色突出的镇(村)。

     支持在有条件的中心镇 规划建设一批

      — 8 — 具有区域性服务功能 的 学校、 卫生院、养老院、消防站、文化站等,提高面向全片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加强中。

     心镇(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支持市(州)探索跨县域、跨乡镇调整乡镇编制,统筹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资源,加强对片区中心镇的编制保障。探索在中心镇整合设置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有效集成执法资源,统筹负责片区内的执法工作,实现“ 一支队伍管执法” 。

     (三)推进特色产业协作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共同富裕产业支撑。对接“10+3” 现代农业体系、“5+1” 现代工业体系、“4+6” 现代服务业体系,科学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合理确定片区主 导产业,推动形成“ 一片区一特色” 的新格局。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 给,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基地, 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 。

      — 9 —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鼓励以片区为单元跨乡镇、跨村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推动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持续深化农村 集体 产权制度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片区集体经济发展。鼓励通过村村联合、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等多种形式,实现片区集体经济资源共享、 共同发展 。

     (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推进路水电网等建设,加 快实现片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夯实共同富裕发展基础。

     加大片区内合并镇村直连道路建设,优先消除“ 断头路”“ 瓶颈路” ,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

     实施乡村运输“ 金通工程” ,构建乡村客运、邮快、物流、旅游“ 四张网络” 。实施片区城镇 生活 污水和城乡生活

      — 10 —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场镇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 大力推进乡村水务供水,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优化片区供配电设施布局,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片区智慧广电建设,推动4G 、5G 网络 全覆盖。

     (五)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引,提升片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完善片区便民服务体系,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办理,完善代办帮办服务,逐步实现“ 一网通办” 前提下的“ 最多跑一次” 。尊重当地历史沿革、学生就读习惯和办学规律,依托片区划分学区,县域内学区数不超过片区数。统筹调配教育资源,支持校长跨学区、教师学区内交流和学生学

      — 11 — 区内跨乡镇就读。构建完善片区联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

     片区医疗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片区科技服务水平。

     实施乡镇公共文化服 务提质增效工程,建设一批文化综合体、体育公园、科普场所、 乡村法治文化场所 等,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健全县乡村衔接的养老育幼服务网络,推动实现片区有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 乡镇有日托所 和未成年人保护站, 村有养老服务设施 、未成年人保护点 和童伴(儿童)之家。

     (六)推进基层治理简约高效。

     加强片区联动治理,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共同富裕向心力。健全“ 党建引领+ 综合服务+ 综治保障+ 科技赋能” 治理框架, 完善片区党建工作机制, 引领

      — 12 — 片区工作统筹、规划实施和发展治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五社联动”机制,实施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市域社工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运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做好退役军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加强片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 雪亮工程”“ 慧眼工程” 等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水平。

     做 好 片区 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市场安全监管 工作。

     。

     完善片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以及应急队伍装备和救灾物资储备机制,规划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点。优化片区内“ 两所一庭” 、中心消防救援站等机构设置,统筹用好网格员、卫生防疫员等力量。

      — 13 — (七)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立足片区功能定位,优化 乡村、 农业空间、 生态空间 、建设空间, ,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 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明确城镇开发边界, 对违法占用耕地“ 零容忍” 。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其他涉农项目。严格落实 河(湖)长制、林长制,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加强片区内和片区间污染联防联治,推进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 治理,共同防范和处置突发生态环境事 件。持续实施农村“ 厕所革命”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乡村自然风貌、文化肌理和地域特色,加快建设“ 美丽四川· 宜居乡村” 。

      — 14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自然资源部门要指导做好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职能职责,加强要素保障和 工作指导。

     各市(州)要加强对县(市、区)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县(市、区)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级片区、乡镇领导联系村级片区的工作机制和县 域内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片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政策落实。

     省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 围绕片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 已梳理形成一批务实管

      — 15 — 用的政策清单。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并 针对推进片区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创新完善支持政策。各市(州)、县(市、区)要吃透用好政策,加强政策对接,确保各项支持政策细化落地。

     (三)坚持久久为功。

     统筹考虑 两项改革“ 后半篇”文章的系统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既立足当前,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不做表面文章, 整合资源加快干成一批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性的大事要事 ;又着眼长远,对产业发展、中心镇(村)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等难以一, 时见效的工作, 发扬“ 钉钉子” 精神,持续用力、一抓到底,促进改革红利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释放。

     (四)注重跟踪问效。

     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已纳入

      — 16 — 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的目, 标绩效考核, 省领导小组 办公室 要将支持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作为两项改革“ 后半篇” 文章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督查考核结果采取适当形式予以通报。各市(州)、县(市、)

     区)

     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典型引路、现场拉练、监测评估等方式,充分调动基层的主观能动性,确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篇四: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21 年第 10 期总第 280 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No 10·2021Vol·280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付 鹏(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4)摘 要:为更好促进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域村庄科学布局,及村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通过对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特征和发展情况分析,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到 2035 年全县村庄布局、分类和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在生态文明体制和底线管控思维背景下,构筑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关键词: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村庄规模等级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6135(2021)10 -0006 -04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village layout in county under land spatial planningbackground———A case study of Pingnan County,Ningde City,Fujian ProvinceFU Peng(Fujian Gongda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Fuzhou 350014)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scientific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inPingnan County of Ningde City,Fujian Province,Taking Pingnan County,Ningde City,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layout in the county,and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village layout,classification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by 2035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 space planning system. I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rural land use pattern,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the bottom lin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Land space;Layout optimization;Village scale level作者简介:付鹏(1988. 06 - ),男,工程师。E-mail:691182011@ qq. com收稿日期:2021 -04 -120 引言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农村居民点用地仍存在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不均衡、财政投入效率低、农村空心化和蔓延式发展并存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战略指示精神,在衔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村庄规模等级,提出对应的村庄发展分类策略和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思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村庄合理布局,实现乡村振兴。1 屏南县村庄布局概况及分布特征1. 1 村庄等级规模概况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山区,是宁德市西部边陲县。县域国土面积 1487. 33 km 2 ,下辖 5 镇 6 乡,除古峰镇无管辖行政村外,其余 4 镇 6 乡总共下辖 152个行政村、2 个社区居委会,400 多个自然村。2019年县域村庄户籍人口为 12. 64 万人,村庄常住人口为7. 65 万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为 60. 5%,村庄人口外流严重。依据《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有关村庄规模等级的分类标准,特大型村为人口规模 > 3000 人、大型村为人口规模在 1000 ~3000 人之间、中型村人口规模为 500 ~ 1000 人之间、小型村人口规模为≤500 人,屏南县域内有 9 个特大型村,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 5. 8%;大型村49 个,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 31. 8%;中型村71 个,占全县行政村

     2021 年 10 期 总第 280 期 付 鹏·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 7 ·比例为 46. 1%;小型村 24 个,占全县行政村比例为15. 6%。整体来看,县域特大型村多为乡镇驻地所在村,是县域内农村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同时,县域内大型 村 和 中 型 村 占 比 为 77. 9%,承 载 了 县 域74. 4%的农村人口。县域内小型村 24 个,户籍人口数低于 500。2019 年县域村庄建设用地为 1181. 01 hm 2 ,其中宅基地为908. 06 hm 2 ,占比达到76. 89%,人均村庄建设用地 154. 4 m 2 /人,用地不够集约、结构比例失衡。1. 2 村庄分布特征村庄布局呈现东南聚集,西北分散的特点。村庄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聚居空间,随地域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区域的坡度和高程是村庄空间分布的宏观地理背景,直接关系到村庄分布的空间格局。另外,交通条件对村庄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是村庄最初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获取,提供了一条全方位的联结纽带[1] 。屏南县域的村庄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如下特征:①双溪镇—棠口镇—古峰镇—屏城乡—长桥镇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村庄分布较为聚集,平均密度在 0. 15个/ km 2 以上。②双溪镇—棠口镇—古峰镇—屏城乡—长桥镇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平均密度为 0. 1 个/ km 2 以下。村庄分布受地形影响,多分布在地势较低、坡度较缓的区域。在 ArcGis 软件中,利用屏南县 DEM 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计算地形位指数 T,并按间距分为9 类,级别越高说明高程和坡度越大。第 1 级地形位上分布的村庄有20 个,村庄分布密度最大,1 ~3 级地形位分布的村庄数量超过村庄总量的 70%。这主要是由于地形位小的地区地势较低,坡度平缓,交通和灌溉条件便利,是居住和农业耕种的理想场所。随着地形位指数增大,地形高程和坡度增大,地质条件也变得更为复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活与生产。这从村庄分布数量逐渐下降便可得到印证,5 级地形位以上则几乎没有村庄分布。但 2 ~ 3 级地形位上,村庄数量对比 1 级地形位出现了增加,这是由于 2 ~ 3 级地形位占整个区域的面积较大,包含的村庄点也较多,但这并未改变其单位面积平均村庄数下降的趋势[2] 。因此,屏南县村庄布点受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影响,多分布在地势较低、坡度较缓区域。村庄分布与河流分布相关。靠近河流的区域村庄分布较多。通过 GIS 叠加县域主要河流水系进行分析,超过70%的村庄都分布在距河流500 m 的范围内,距河流 250 m 的范围内分布的村庄数量最多,超过了村庄总数的50%,且随距离每增250 m 村庄数量递减。500 m ~1000 m 范围内村庄虽略有增长,但由于区域面积较大,单位面积平均村庄数仍是下降趋势。可见,屏南县村庄的分布受河流影响,且越靠近河流区域,村庄分布密度越大。村庄分布受主要干道分布影响。村庄多分布在主要干道2000 m 范围内。通过 GIS 叠加县域主要道路进行分析,大部分村庄都在主要干道的 2000 m 缓冲区内,只有19. 08%的村庄分布在干道 2000 m 以外,距干道500 m 的范围内分布的村庄数量最多,将近村庄总数的60%,随距离增加村庄密度递减。1000 m ~1500m 和 1500 m ~2000 m 范围内村庄数虽无减少,但由于区域面积增加,村庄密度仍呈下降趋势,可见,屏南县村庄多分布在主要干道沿线,受交通影响明显。1. 3 村庄人口流动及分布特征县域内人口迁移呈现向中心城区聚拢趋势。通过近十年各乡镇人口迁移变化,以及 2010 年、2019 年各乡镇人口迁移数据对比,屏南县域内部人口迁移呈现向中心城区聚拢的趋势。近年来,人口随外出就业等原因,向县外流出加剧,但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依然以县内迁入迁出为主,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向城镇、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生活条件差、设施落后的村庄将逐渐空心化。县域农村人口多分布在区位交通便利的大型村落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通过对屏南县2019 年各行政村乡村人口分级,对乡村人口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从常住人口来看:乡镇人民政府所在村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和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人口分布较多,高海拔、交通不便和偏远的村庄,常住人口少。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人口分布呈现中部、南部集聚,东部和中西部人口分布少的特征。2 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与发展潜力评价因子2. 1 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1)城乡统筹、重点推进的原则按照有关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将全县村庄布局统一考虑,按照分级分类的思路,选取具有重点发展潜力的集聚提升类中心村庄、文创旅游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村庄发展和布局优化。(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参照福建省有关村庄布局优化文件精神,深入挖

     · 8 · 福 建 建 筑 2021 年掘当地特色,结合山区发展实际,制定切实符合县域实际的村庄布局优化策略和发展思路。继续以“文创兴村”“高山绿色农业”“药膳怡养”“乡野旅游”等为品牌,推进乡村振兴。(3)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按照村庄发展演进、人口迁徙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思路,合理确定村庄布局、人口分布,优化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配置方式。对交通便利度差、环境敏感度高和资源承载力低的分散村落,提出用地缩减、自然村撤并及向中心区域聚拢的发展策略。(4)保护历史、传承文脉的原则结合屏南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村落集中成片的优势,按照“保护第一、兼顾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古村落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结合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实现保护与发展融合统一。2. 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村庄发展潜力主要从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人口规模、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 7 个方面因子分析,如图 1 所示,分别对这七个因子进行评价,通过 ArcGis 栅格叠加运算,得出屏南县各行政村发展潜力评价。结合屏南县自身特色,将各评价因子按下表权重进行 Weighted Sum 叠加运算,如表 1 所示,最终得出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评价值。为确定规模等级分类提供决策参考,为评价结果制定一个潜力分级标准。结合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制定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五级标准[3] ,按表 2 分级标准进行重分类,主要分为五类:分值在 0 ~ 0. 8 分的为基本无发展潜力;分值在0. 9 ~1. 4 分的为发展潜力较小;分值在 1. 5 ~ 2. 0 分的为发展潜力一般;分值在 2. 1 ~ 3. 0 分的为发展潜力较大;分值超过3. 0 分的村庄发展潜力很大,如表2所示。图 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表 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权重赋值表评价因子 权重历史文化 0. 2乡村振兴 0. 2旅游资源 0. 2农业资源 0. 2人口规模 0. 1区位条件 0. 2自然环境 0. 1表 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分级标准评价等级 评价分值 发展潜力 政策建议Ⅰ 3. 01 ~4. 00 潜力很大 厚植优势、加快发展Ⅱ 2. 01 ~3. 00 潜力较大 培育新动能、集聚提升Ⅲ 1. 41 ~2. 00 潜力一般 挖掘潜能、夯实基础Ⅳ 0. 81 ~1. 40 潜力较小 保持现状、改善民生Ⅴ 0 ~0. 80 没有潜力 搬迁撤并3 村庄布局优化方案3. 1 村庄规模等级优化方案综合以上因子叠加分析并进行赋权重,参照《福建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技术要点(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村庄规模等级分级标准,按照屏南县村庄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围绕县域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总体目标,根据现状人地关系和城乡人口迁移分析结果,结合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因子分析结果。按照初始村庄规模等级但没有潜力的退一级,潜力一般的维持等级,潜力较大或很大的升一级,将村庄分为“扩张型 - 维持型 - 收缩型 - 重构型 - 待定型”五种规模等级,如表 3 ~ 表 4所示。因县域内部分村庄无行政边界或存在其他特殊情况,新增一类规模等级为待定型。表 3 初始村庄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村庄规模等级屏南县村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村庄类型 备注扩张型 ≥100 集聚提升中心类 中心村、特色村维持型 50 ~100转型融合城郊类、保护开发特色类特色村、城中村收缩型 20 ~50 搬迁撤并衰退类 高山村重构型 <20搬迁撤并衰退类、转型融合城郊类空心村、城中村、高山村、特色村待定型 - -存 在 特 殊 情 况 类村庄

     2021 年 10 期 总第 280 期 付 鹏·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 9 ·表 4 屏南县村庄(社区)规模等级(叠加潜力评价后)规模等级 划分原则 行政村及社区数量村庄建设用地减量率区间(%)扩张型①现状村庄常住人口超户籍人口,且村庄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②现状村庄常住人口收缩,但村庄发展潜力很大的村庄预测为扩张型。③现状村庄规模等级为维持型,村庄发展潜力较大者预测未来村庄为扩张型。30 -20 ~20维持型①现状村庄常住人口基本维持在户籍人口 50% 以上,且村庄发展潜力适中的村庄。②现状村庄规模等级为收缩型,但村庄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预测为维持型。54 0 ~50收缩型①现状村庄规模等级为收缩型,且村庄发展潜力适中,保持现状规模等级。②现状村庄规模等级为重构型,但村庄有发展潜力,归为收缩型,结合其建设时序逐步撤并。67 20 ~80重构型①现状村庄规模等级为重构型,人口流失严重且村庄基本无发展潜力的村庄,该类村庄生产生活受影响较大,应纳入搬迁撤并。0 80 ~100待定型①上培村、青秀村无行政村界,且青秀村无人口统计数据。②后龙村为中国传统村落,但现人口大部分已搬迁至中心城区安置。3 -3. 2 村庄建设边界优化方案屏南县域村庄按照“整体减量、局部增量、分类推进、保护特色”的原则,按照“培育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工作要求,建立“稳妥有效、增减挂钩、奖惩对应”的村庄建设边界划定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域村庄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合理、用地使用集约高效,如表5 所示。表 5 村...

    篇五: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我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要基本形成功能齐备、空间布局合理、 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 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 社会保障均衡、 民主法制健全、 邻里诚信友好、 农民富裕健康、 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规划如下:

     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

     2、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农村路网全部硬化, 农民住房、饮用水安全达标; 农户 基本用上无害化厕所, 农村污水、 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3、 公共服务设施健全。

     农村建有标准卫生室, 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 建立农民健康档案; 配有完善的商业网点、健身场所和文化中心。

     4、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消除私搭乱建、 人畜共处、 柴草乱堆等影响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村庄、 河道、 宅旁院落实现绿化美化, 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5、 社会事业较大发展。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 五保供养、 特困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农村初级教育、 成人教育、 科技推广、 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完善。

     6、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村庄管理法制化、 制度化、 民主化; 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 养成健康、 文明、 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式; 尊老爱幼、 邻里和睦、 诚实守信; 农民安居乐业, 公民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 重点是培育基础产业, 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初步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 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1)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 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以循环农业为抓手, 推广高效型种养殖模式。

     成立行业协会, 做好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打造新农民。

     改善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 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如旅游、休闲农业等的投入, 凸现产业化成效。

     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发展, 以工业园为平台, 以机械冶炼、 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 促进工业化, 形成特色, 就近转移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

     ( 2)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治五乱刹三风四改四通” 为重点, 推进村庄整治,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五乱”, 即柴草乱放、 粪土乱堆、 垃圾乱倒、污水乱流、 畜禽乱跑; “三风”, 即请客送礼风、 抹牌赌博风、封建迷信风; 四改四通, 即改水、 改厕、 改圈、 改厨, 通水、通电、 通路、 通电信。

     以村内道路硬化、 村庄环境美化、 农户厕所无害化以及治水、 治乱、 治污为主要内容, 大力推进新村新风新貌建设, 解决好人畜混杂的局面。

     建设与村庄规模、 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 村庄主干路、 支路和宅前路全部

     硬化。

     建设街头绿地、 环村林, 见缝插绿。

     改造农村厕所, 实现农村厕所无害化。

     实施农村改水工程, 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

     拆除村庄内占用道路、 河道、 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 实现村庄干净整洁。

     采取“村收集、 镇处理” 的模式, 实现垃圾密闭收集、 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将废弃宅基地收归集体, 做好公共活动场所兴建工作, 将自 来水、 路灯、 沼气池、 道路硬化等建设纳入新农村城镇规划之中, 大力推进文化、 学校、 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

     以“一户( 文化中心户 )、 一室( 卫生室)、 一店( 连锁便利店)、 一场( 体育健身场)” 为主要内容, 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 教育、 卫生、 体育、 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增强设施共享性, 提高利用效率。

     建设文化中心户 , 满足农民议事、 培训、读书、 阅报等活动需求; 建设卫生室, 配备专门医务人员 和急救联络系统, 满足农民初级医疗保健需求; 建设联村或者连片连锁便利店, 满足农民日 常购物需求; 鼓励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 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 倡导农村能源利用多样化;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 重点推广网络、 视频、 广播、 电视“四位一体” 的信息网络, 满足农民对科技、 信息、 文化、 教育的需求。

     ( 4)

     创新农村管理方式, 建立建管长效机制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 坚持“硬件建设上水平, 软件建设上素质”, 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管理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

     农村党支部、 村委会、 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 创新农民参与机制, 激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自 主精神, 动员 和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 建立农村管理服务接待站, 处理村民生产生活、 公共事务、 社会治安、 邻里关系等事务, 成为村民自我组织、 自 我管理、 自 我服务的载体; 建立健全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的村民自 治章程, 实现村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 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塑造遵纪守法、 勤俭节约、 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篇六: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空间规划43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11 NOV.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11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以醴陵市隆兴坳村为例张 文 赖 艳————————————————————————————————————————————————————————作者简介:张文,醴陵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  赖艳,醴陵市渌江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化、全要素、全过程的思路转变 ,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都面临转型。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通过剖析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村庄规划的转型趋势,并以湖南省株州市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通过生态优先、盘活存量、产业激活、彰显特色等 8 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和要点,为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实用性;多规合一;隆兴坳村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9-1483(2021)11-0043-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Longxing"ao Village in Liling City as an ExampleZHANG Wen, LAI Yan[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lans", village planning has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idea of all-region, total factor and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concept, method and content of planning are facing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 of village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lans and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in Longxing"ao Village, Fenglin Town, Liling City,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develop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that can be worked,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key points through eight aspects, including ecological priority, inventory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activation, and highlighting of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new idea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strong signif i cance and reference.[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planning; practicality; multi-plan integration; Longxing"ao Village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村庄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依据。2019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将村庄规划定位为农村地区的详细规划[1]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 号),要求各省(区、市)做好新时代“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21 年 2 月 21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2] 。因此,在生态文明和“多规合一”新时代下,如何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当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44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11 NOV.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11期前开展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湖南省株州市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践为例,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剖析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村庄规划策略和方法,为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庄规划问题从 2000 年以来,我国的村庄规划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 2021 年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对全国 16 个省份的 125 个村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村民基本生活保障、住房及宅基地、人居环境均得到改善。然而,在当前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原有村庄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村庄数量众多且差异极大,笔者主要针对湖南地区 2006—2017 年期间住建部门开展的 3 轮村庄规划了总结如下问题。1.1“无规”可依与“多规”并存,指导性不足一方面,当前一些地区还没有编制村庄规划,造成村庄的发展缺乏规划指引,村庄建设仍处于无序状态。根据“湖南村庄建设基础抽样调查”研究资料显示,通过对湖南省全域 14 个地级市中抽选61 个自然村开展村镇建设基础抽样调研,截至 2020年,仍有 22.95% 的村未编制村庄规划,主要分布在省内中西部地区贫困县[3] 。另一方面,原来各部门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层出不穷,如住建部门的村庄规划、国土部门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部门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由于不同部门开展的规划都是从各自部门职责角度出发,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规划目标、空间布局和管控规则等差异大,造成村庄规划内容冲突较大。因此,“无规”可依与“多规”并存,导致规划指导性不足、难以落地的现象较为普遍。1.2 编制内容贪大求全,实用性不强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套用城市规划模式,忽略了“村庄”区别于“城市”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土地制度,脱离了村庄的发展实际和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村庄规划编制内容针对性不强,成果的表达形式多为城市规划专业的语言和技术图纸,容易导致村民看不懂、不想看[4] 。而且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交通区位条件、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发展的诉求、存在的问题差异较大,编制方法和成果内容却千篇一律,模板化严重,不能凸显村庄自身的地域特色,因此容易导致成果文本很厚但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造成村庄规划不好用、不实用。1.3 保护与发展脱节,实施性较差传统的村庄规划主要是住建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两者体现出单一导向的特点,对统筹全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缺乏全局谋划。原住建部门的村庄规划偏重于对村庄建设用地的安排,侧重于目标导向绘制发展蓝图,忽略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保护,对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红线等控制要求缺乏衔接,这就导致村庄规划图漂亮、难实施。而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偏向于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于村庄的产业发展、村庄的具体建设引导不足。因此这两种规划的差异造成了保护与发展脱节,缺乏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全域全要素统筹和全过程建设实施管控,规划实施性较差。1.4 政府干群众看,村民参与度不高村民作为乡村真正的主人,其发展意愿代表了村庄发展的真正诉求。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村庄规划全覆盖,重效率不重民意,“政府干群众看”现象较为普遍,“村民参与”很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些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规划师以专家自居,认为村民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不愿意听取村民意见,村庄规划变成自上而下的“精英式运动”,导致村庄的规划脱离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广场无人活动”“生产工具无处存放”等现实问题层出不穷[5] 。2 新时期村庄规划转型2.1 从关注“增量”向“存量”转型村庄的土地利用现状普遍存在粗放利用、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的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分析,湖南省目前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不含农村道路)为 320.48 平方米 / 人, 是城镇的 3.2 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侵占基本农田、破坏自然山体等诸多问题,导致村庄景观风貌的破坏。因此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倡导“减量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环境风貌不破坏的原则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增量,重点挖掘存量资源,利用空心房整治、闲置用地利用、工矿闲置用地复垦、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在优化村庄用地结构上做文章,提高村庄用地的集中集约度和资源利用效率。

     国土空间规划45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11 NOV.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11期2.2 从突出建设向全域全要素空间转型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从建设空间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转型。一是要突出保护性,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对全部村域国土空间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安排[6]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耕地保有量等指标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红线、建设用地边界,提出各类空间用途管制要求,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二是统筹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落实底线管控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场景变产品的转变,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2.3 从蓝图式规划向实施性规划转型传统规划侧重于村庄定位和发展目标,以蓝图式规划对村庄未来的发展进行引导[7] 。湖南省本轮村庄规划更注重实施性,湖南省、株洲市相继出台了《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株洲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等多个文件,这就要求在村庄规划中重点解决国土空间布局与用途管制、村民住房、公共和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转变原有蓝图式的规划理念,以实施有效为目的,要求规划内容符合村庄实际,成果表达直观明了,“一张图”精准落地。例如在住房规划中,对每一户宅基地面积、户主姓名、空心房数量、拟拆除住房和新建住房位置及管控要求等定点定量;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对垃圾收集点数量、污水处理设施形式及位置、排水边沟的形式及长度、道路景观绿化形式等进行了细化设计,更加强调了规划的实施性。2.4 从技术型规划向社会型规划转型传统规划思维往往是以规划师技术手段为主导的规划,较少考虑规划的使用者和实施者,只需要考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并不需要考虑某一社会群体的需要,缺乏社会性思维的考量。乡村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多元的,除集体使用的用地外,大部分的建设主体都是分散的村民,各户的经济条件不同,建设诉求不同,思想认识不同,都会对实施的方式产生影响。同时,村庄规划也是提升村庄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新要求下,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这就要求村庄规划从传统的技术型思维向社会型思维转变,在村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激发村民的愿景力与行动力,使村庄规划充分体现村民意愿[8] 。3 醴陵隆兴坳村村庄规划编制实践3.1 项目背景隆兴坳村位于湖南省株州市醴陵市枫林镇东南部,是原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将军故里,同时也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避难所、起义军领袖黄巢的屯兵地,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村庄三面环山,枫林河蜿蜒而过,山水相依,景观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成功入选“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村”,在湖南省和株洲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现有村庄规划也存在“两规”冲突、实施性较差、村庄特点体现不足、村民参与度和知晓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村庄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2019年醴陵市委市政府选择隆兴坳村作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试点。3.2 规划特色与创新3.2.1 生态优先,落实空间管控要求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本次村庄规划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化刚性管控。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域全要素进行规划,划定三类空间。隆兴坳村庄规划首先严格落实上位枫林镇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生态林面积等控制指标要求,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以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为底板,根据村庄产业发展研究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村民建房等要求划定建设空间,并明确各类空间的管控要求(见图 1)。二是弹性留白。为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预留机动用地指标的方式兼顾村庄近中远期的发展用地需求,按照划定“定空间,不定用途”“定空间,不定时序”“定指标,不定空间”三类留白(不超过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实现规划“留白”。3.2.2 减量规划,强化存量挖掘利用本次隆兴坳村规划贯彻“减量规划,挖掘存量”的理念,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绿则绿”的原则进行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在不新增村庄用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46DEVELOPM...

    篇七: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之一,村庄规划作为村庄地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的法定依据,是支撑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战略的重要途径。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将村庄规划纳入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详细规划,同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明确村庄规划编制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当前,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仍处于上下同编、压茬推进阶段,村庄规划作为规划传导体系中最下位的详细规划,一方面上位规划中耕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规模等核心约束性指标尚未确定,另一方面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又迫在眉睫。为此,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明确过渡期内村庄规划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文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关于村庄规划编制、报批、实施的相关路径。文章在梳理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历程及各阶段特征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惠城区第二批村庄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思路。1   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历程我国村庄规划的编制历程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政策息息相关,基于相关经验总结和文献综述,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村庄规划探索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世纪初,为了避免因城市快速发展而导致城市周边地区村庄无序建设的情况持续恶化,广东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规划手段对城市周边地区村庄的建设进行管控,但该阶段村庄规划未能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规划管控作用有限,且在突出规划管控的同时,忽略对村庄发展的考虑。第二阶段为新农村建设规划阶段,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2007—2009 年,广东省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物质条件为目标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但该阶段村庄规划侧重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村庄整体统筹。第三阶段为“十二五”时期的美丽乡村规划阶段,该阶段村庄规划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更加注重对村庄的全面统筹,既加强村庄建设发展又注重生态与农业保护,同时在规划方法上加强村民参与和“多规合一”,但在规划传导与实施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目标后,各地纷纷探索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国家明确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基本技术指南(试行)》,村庄规划编制进入第四阶段。该阶段村庄规划编制,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全面统筹谋划村庄发展与保护,推进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实施路径,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村庄规划编制目标从主要指导乡村地区开发建设,逐步走向实现农村地区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2   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的目标与策略针对当前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未批复这一现实问题,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要落实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要坚守底线,落实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考虑各地生态保护红线已基本划定,近期村庄规划要重点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二是要为村庄近期发展提供建设空间与法定依据;三是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闫建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村庄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尚处于过渡期,村庄规划既要主动落实上位规划核心管控要求,又要积极谋划自身发展诉求。文章在总结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历程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惠州市惠城区村庄规划编制实践,针对过渡期村庄规划关于落实耕地保护、促进产业发展、盘活存量空间三大核心目标,提出分期分类、有序推进,以需定供、上下协同,刚弹结合、高效利用的规划编制思路,推进村庄规划落地实施。关键词:

     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村庄规划;惠城区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21)30-0022-03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思路探索——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住宅与房地产 22

     2.1 落实耕地保护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和全球新冠疫情流行等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粮食安全地位变得尤为重要。全国要坚决守住 18 亿亩(1 亩≈ 666.67m 2 )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村庄规划作为最下位的详细规划,是实施耕地保护的“主战场”。在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未下达村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情况下,村庄规划编制应采取主动保护、应保尽保的策略。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底数,以自然资源部下发的稳定利用耕地图斑为基础,确保稳定耕地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挖潜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土地复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与在编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主动推进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2 夯实近期建设项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许多农村出现空心化、衰退化等现象,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产业兴旺”,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渡期村庄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挖掘村庄特色优势资源,依托村庄现状产业基础,协同周边乡村群共同谋划村庄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政策与涉农专项资金,明确近期建设项目规模与计划,并在村庄规划中合理落实建设用地规模与空间。同时,探索村庄规划“留白”机制,利用好上位规划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动指标,做好空间预留,做好近远期建设衔接。2.3 盘整现状存量空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管控不足,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效率较低,且部分地区在村庄不断空心化的现实状态下,仍存在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村庄规划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加快推进村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渡期村庄规划的最大难点是下达的建设用地规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各地村庄“一户多宅”、闲置宅基地现象又较为普遍,因此规划编制要通过扎实调研,并结合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充分挖潜村庄存量空间资源,作为落实村庄产业项目、补足设施短板的核心空间,确保村庄规划在过渡期尽快审批并组织实施。3   惠城区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与实践惠城区是惠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1157km 2 ,下辖 10 街 8 镇,全区共 120 个行政村。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乡村地区长期以来缺乏规划管控的问题,同时衔接当前宅基地管理工作,保障村庄近期建设及发展需求,惠城区组织了行政辖区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文章以水口街道、汝湖镇、芦洲镇 20 个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探索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思路。3.1 分期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要分期分类、按需推进。对于重点发展或需要进行较多开发建设、修复整治的村庄,要优先编制;对于不进行开发建设或只进行简单的人居环境整治的村庄,可等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稳定后再进行编制,避免编而无用、反复修改。该次村庄规划充分利用公安局户口数据、房地一体确权登记数据、农水局重大发展项目,结合实地田野调查,详细厘清各村近期分户及宅基地建设需求、重大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全域综合整治项目等实际情况,将 20 个村庄分为两批编制,其中万年村、万卢村、上仍头村、村尾村、岚派村、大兴村优先编制,这 6 个村庄近期均有较多开发建设诉求,例如万年村、万卢村位于中心城区周边,毗邻重要交通通道且滨水资源丰富,产业发展需求旺盛,优先编制村庄规划有助于推进项目落地实施。3.2 以需定供,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编制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传导路径,上位规划是下位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鉴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不确定性,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要采用“反向”规划思维,通过详细调研、合理规划,夯实村庄规划基础,并加强与上位规划对接,将村庄规划中的核心内容纳入上位规划,加强规划的传导实施性。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的难点是科学合理,惠城区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底线空间应保尽保,发展空间实事求是。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地质安全等战略要求,充分对接在编上位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水系蓝线、历史文化紫线等各类底线,同时针对尚未确定的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充分挖潜村庄资源潜力,应保尽保,积极主动落实耕保任务,惠城区部分村庄在原土规耕保任务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规模。以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底图底数,利用各类现状数据,夯实现状基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并向上争取,惠城区村庄重点厘清“一户多宅”情况,优先利用存量空间解决发展诉求,再合理确定增量需求。3.3 刚弹结合,为村庄未来发展预留弹性为了支持国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自然资源部相关文件明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要预留不超过 5% 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来支持村庄发展。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要探索“刚弹结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既保障近期村庄建设需求,又预留未来村庄发展空间。产业论坛 23

     惠城区村庄规划编制以行动规划为引领,统筹乡村群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梳理零散土地资源、盘活闲置用地,在坚守耕地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挖潜存量建设空间,引入“战略留白”用地性质,作为将来争取机动指标的核心空间,为村庄未来发展预留弹性。4   结束语通过惠州市惠城区村庄规划编制实践来看,村庄规划的编制体系、内容与方法已基本成形,但如何实现村庄规划实用、管用、好用仍需不断探索,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村庄规划要妥善处理好落实上位规划核心管控要求与谋划自身发展诉求的矛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村庄在自然地理、发展阶段、特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规划编制思路与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文章结合实践仅针对过渡期村庄规划编制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应对性思路与策略,但如何在规划后续报批与落地实施过程中,切实发挥过渡期村庄规划的法定作用,还需结合各地自身实践,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参考文献:[1]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EB/OL].(2019-06-08)[2021-8-13]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8/content_5398408.htm.[2]

     戴林琳,余璇,吕晋美,等.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过渡期村庄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探索[J].小城镇建设,2021(3):41-47.[3]

     华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J].城乡规划,2021

     (Z1):69-81.[4]

     叶红.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5]

     魏剑丹,郭素萍,邹伟勇.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J].南方建筑,2019(2):62-67.[6]

     林敬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

     2021(3):1-2+7.作者简介:

     闫建龙,男,本科,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公益广告住宅与房地产 24

    篇八: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新农村的新规划、 新面貌、 新建设 3000 字 摘 要:

      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 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

     农村建设的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贯彻落实, 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新农村建筑风貌的改造, 则以地域性为出发点, 提取传统的艺术与技术的精华, 结合环境特征, 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新农村民居。

     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增强社区内的凝聚力, 以更好的推进新农村的社区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 建筑规划; 面貌改造; 社区建设

      引 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

     统筹城乡 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客观要求。

     这对于贯彻落实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建成“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1. 当前农村建筑规划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1. 1 农村建筑规划的意义

      农村建筑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农村建筑规划, 应因弄够放眼全局, 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 自然条件, 生产生活, 人文风俗等状况, 做到有的放矢,利用有限的资源, 创造最大的价值。

     具体从以下角度进一步分析:

     从社会角度而言, 专门的建筑规划能够细化社会分工,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避免因任务书的失误而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

     从建筑师的角度而言, 专门的建筑规划由于本身考虑了建筑策划, 建筑设计等因素,对任务书制定进行反馈修正的同时, 增加了 设计本身的可操作性, 使建筑师的设计由“被动” 变“主动” 。

     从开发商的角度而言,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使开发商比较容易和建筑师交流, 节省建筑时间。

     1. 2 农村建筑的诸多问题

      第一, 以偏概全, 把建筑规划定义为简单的住房设计, 未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和谐及人文环境的融合。

     第二, 华而不实, 附属功能不全面, 配套设施不完善, 以政绩为导向, 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

     第三, 盲目的学习城市建筑设计, 不重视农村生产的特点, 失去了乡村特色和地域特色。

     第四, 对存在的大量蚕食土地, 有房无人的空心村现象整治力度不大。

     2. 建筑风貌的整治改造

      2. 1 整治改造的目标

      有效改善村容村貌, 创造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使居民的出行、 生活、 交往更为便捷; 形成既体现当地新农村建设成效, 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 引导村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重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符合政府和农民的双重意愿, 形成双赢局

     面, 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效。

     2. 2 建筑风貌改造的原则

      (1)

     建筑风格:

     改造建筑符合当地居民的传统风俗特征, 体现乡土气息, 结合传统结构建筑的构架形式,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2)

     建筑形式:

     结合传统的建筑风俗, 提取建筑元素, 符合当地居民及本土化建筑形式特色要求, 避免出现非本地区建筑形式。

     (3)

     外部空间改造:

     增加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 通过拆除功能利用性差, 景观质量差的建筑, 整合和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以增家村民公共活动和休憩场所。

     2. 3 建筑风貌改造的措施

      挖掘老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 与新旧建筑结合以满足显得功能要求。

     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造是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而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但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a“创新” 的问题, 即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 采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出与原有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 通过对比产生和谐。

     而对于那些历史和艺术建筑来说, 更多地考虑如何维护原建筑的风格和面貌, 也就是“整旧如旧” 。

     b“和谐” 的问题, 即历史建筑与其扩建部分都要用一个周边的整体环境来衡量。

     新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个性, 但从另一个方面有需要于周边环境的环境对话, 融入整体的环境之中, 不能再新旧建筑的关系产生明显的裂痕。

     这种连续性或者有机行对于城市环境及保护建筑是至关重要的, 缺少了这种有机性与整体性, 剩下的就只是两个无关建筑的集合。

     3. 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

      3. 1 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

     (2)

     发展农村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力器。

     (3)

     发展农村文化是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

     3. 2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活动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 地方财政又有困难, 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 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

     除了人头经费外,区、 乡 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 导致文化建设滞后。

     乡镇文化不能依靠自身发展, 依靠产业化、 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

     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 没有文化建设项目, 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 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2)

     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

     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 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 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 可搞可不搞, 又不愿意花钱投入, 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 缺乏积极性, 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3)

     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由于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 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而且农村地域广、 人口分散、 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收益小, 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

     虽然国家规定到 2010 年农村地区 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 但愿有“村村通” 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 工程计划, 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 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 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

     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受后, 广大农村地区只收 1—3 太外地的电视, 无法收看省、 市、区电视节目。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应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寻找适合本区发展的思路。

     在空间布局上, 要多方面, 多因素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使新农村在建筑规划过程中,成为其看点, 亮点, 特点, 让村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建筑风貌的改

     造, 要透过其地域性的特点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 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 实现人民生活, 生态, 经济和谐有序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加强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提高农村的社区凝聚力, 提升乡土认同感, 促生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想, 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版。

     [2]吴振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年第 5 期。

      [3] 唐洪刚, 对乡 土建筑与建筑文化趋同目 的的一点思考[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2.

     12 . 24 。

     [4]农业部课题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部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贺雪峰 文化建设再造农民福利[J]瞭望, 2006(3)

     。

    篇九: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0 8 年第24 卷第5期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V 0 1. 24N o . 52 0 0 8( 总第10 1期)J O U R N A Lo F N O R T H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 (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 S u m .1 0 1 )文章编号:

     16 7 3—16 4 6 ( 20 0 8 )0 5—0 0 29 —0 3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初探以原村乡为例郭海( 罗伯特莱维特郭海设计顾问( 山西)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0 30 0 13)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

     而生产发展则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

     原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农业从单纯的种植业向与养殖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工业从单纯的采矿业向煤炭精加工和农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由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带动的第三产业。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 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

     F 32 7文献标识码:

     AR e se a r c h o n th eA g r ic u ltu r a lS tr u c tu r eR e g u la tio na n dS p a c e O r g a n iz a tio nin N e wC o u n tr y sid e P la n n in gG U oH a i( R o b e r t &G U OD e sig nP a r tn e r sh ip . T a iy u a n0 3 0 0 13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D u r in gth e c o n str u c tio n o f n e wso cia listc o u n tr y sid e , p r o d u c tio n d e v e lo p m e n tsh o u ld b e th ef o r e m o st ta sk , a n dp r o d u c tio n d e v e lo p m e n tisr ig h tt ota k eo p tim iz a tio no fa g r ic u ltu r a ls t r u c t u r er e g u la tio na s ab a sic lin e . T h et a r g e t so fa g r ic u ltu r a ls t r u c t u r er e g u la tio n so f Y u a n c u n r u r a l a r e a w e r e :

     T od e v e lo pa g r ic u ltu r ef r o msim p lep la n tin gto w a r d s th e d ir e c tio n o fc o m b in gc u ltiv a tio n w ithsig h tse e in ga g r icu ltu r e,t o d e v e lo p in d u str y f r o msim p le m in in g in d u str y to w a r d s th e d ir e c tio n o f c o a l f in ish in g a n d in te n siv ep r o c e ssin go fa g r ic u ltu r a l a n d liv e sto c kp r o d u c ts, a n dt op o sitiv e ly d e v e lo pth e th ir din d u str yd r iv e nb yth esig h tse e in g a g r ic u ltu r ea n de c o to u r ism .K e yw o r d s:

     n e w so cia listc o u n tr y sid e :

     o p tim iz a tio no fa g r ic u ltu r a ls t r u c t u r er e g u la tio n :

     sp a c eo r g a n iz a tio n1新农村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有明确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

     可以看出, 生产发展是建没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 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果。

     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①。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它是指农村产业之间、 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其产业各层次内部的相互关系, 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间、 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 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 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对农村产业结构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1]:

     一是要有合理的农村产业・收稿日期:

     20 0 8 —0 4 —26作者简介:

     郭海( 19 7 7 一), 男, 研究员, 博士生。

     从事专业:

     城乡规划。①参见20 0 6年山西省建设厅文件:

     《山西省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文件汇编》 。 万方数据

     3 0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0 8 年第5期结构模式。

     农村产业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不同地区的情况、 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而定。

     这就是说,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形式和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人口、 资源禀赋、 技术进步、 传统消费习惯、 收入水平、 市场需求变化和外贸结构等, 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它的形成和演变方向。

     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二是形成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标准。

     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和一成不变的具体标准, 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包括贸易条件)和技术条件而定。

     但在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下, 应有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 三是兼顾生态平衡,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是兼顾整体与局部、 长远与近期利益; 五是以科技为先导, 以优质为核心,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其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基于以上分析, 在本文中将以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为例, 试图从中发现新农村建设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2原村乡经济发展现状原村乡位于山西省高平市西部, 全乡共辖27 个行政村, 6 1个自然村。

     全乡总户数5 7 13户, 总人口2 00 63人, 人口密度29 1人/平方公里。20 0 5年全乡经济总产值为36 232万元。

     其中,农业197 7 0 万元, 工业12 9 26万元, 三产3 536万元。农业依然占有绝对的比重, 而工业是全乡发展最快的产业, 第三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 4 32元。

     在全市的综合考评中, 原村乡的主要综合经济指标、 项目建设和单项工作均名列前茅, 综合得分连续二年雄居全市十六个乡( 镇、 办事处)第二, 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综合红旗单位。3原村乡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3. 1指导原则坚持高起点、 高标准的原则; 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坚持对外不放、 突出特色的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 2总体思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步伐, 原村乡提出了“1234 ” 战略设想L 2]。“1” 是要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点轴主线, 以点轴开发模式带动原村乡经济进入全面综合发展时期。

     以原村为经济发展极点, 以坪曲二级公路为轴线, 通过原村和良户、 章庄两个发展点, 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进而由南向北, 全面推进全乡的高速度发展。“2” 是要建设两个特色经济发展中心, 即原村综合经济发展中心和良户、 章庄乡村旅游开发中心。“3” 是要推广三条创新的路子。1)农业产业化:

     通过引进、 培育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大户, 走“公司+ 基地+ 农户” 的路子,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形成优势产业。2)工业优化:

     通过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和煤加工工业园区建设,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以城镇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做大做强原村乡工业经济。3)农业观光化和生态旅游化:

     利用原村古迹和原生态自然资源, 以及传统农业, 开发在高平特色鲜明的农业观光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 成为高平充满亮点的旅游项目, 进而促进农业和工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推动原村乡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4 ” 是根据原村乡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 确定四大功能区, 因地制宜, 发挥特长, 突出优势, 相互推动, 形成地域分工合理、 经济优势明显的空间格局, 即原村综合经济区, 下马游农牧发展区, 良户、 章庄乡村旅游区和西山生态开发区。3. 3发展目标农业从单纯的种植业向与养殖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工业从单纯的采矿业向煤炭精加工和农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以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带动的第三产业, 形成高平市良好的农业休闲旅游和投资者满意的乐园[ 3]。4 原村乡产业结构调整4 . 1农业结构调整1)种植业从传统粗放耕作向精细耕作调整原村乡现有耕地近3万亩, 以国家级3 0 0 0 亩节水增效园区项目为起点, 在配套水池、 提水泵站和机井的基础上, 逐步向精细耕作制度转变, 不断提高单产量和优化种植品种, 逐步扩大节水增效园区范围,提高全乡农业经济作物种植范围。2)由单纯种植业向养殖业调整利用养殖生猪、 獭兔和养蚕的传统, 有步骤地扩大养殖户和养殖村, 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 为建设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探索建设饲料基地的可能性, 为高平市的养殖业提供可靠的 万方数据

     ( 总第10 1期)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初探( 郭海)3 1饲料基地, 也为原村乡的坡地开发寻找新的出路。3)由单纯农业向观光农业调整利用特色种植, 如草莓、 花草等季节性果类、 花草和传统农业制度形态, 逐步向观光生态农业过渡,吸引高平市和晋城市居民来体验农村生活和生产,欣赏原村西部山水风光。4 )由传统农业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调整逐步将农业原材料向深加工产品过渡, 通过市场需求和旅游需求, 上一批适销对路的加工项目, 从根本上提高原村乡的农业经济水平。4 . 2 工业结构调整1)加大煤炭加工比重, 提高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比重, 由生产初级原材料向精细化产品过渡, 逐步吸引新型产品, 扩大技术产品含量,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积极寻求与大型企业配套产品的开发, 在生产纺织袋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其它配套产品, 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一方面引进资金和技术, 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当地农户发展小型企业, 进行简单加工, 加快由粗级产品向精细产品的转化。4 . 3三产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以当地资源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 创造出高平市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借以吸引游客和投资商, 不断推进全乡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良户村、 章庄为启动中心, 以相公山和老马岭为两翼目的地, 以董峰村为中心节点, 以生态山林为休闲目标, 以乡村农家乐为休闲活动内容, 全力打造原村乡新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并以此为基础, 带动全乡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5原村乡空间布局方案为了取得较快的发展, 原乡村制定了“一点两翼三片” 空间布局战略, 即利用坪曲二级公路带形成“~点两翼” 开发战略和生态农业区、 工业开发区、 农牧开发区“三片” 开发战略。5. 1点轴开发一点两翼, 即以原村为全乡经济发展核心点, 以陈庄和良户、 章庄为两翼, 形成原村乡经济发展的核心轴带, 通过以点带线, 以线带网, 逐步扩散全乡经济发展的范围。原村实施以综合经济为特征, 以工业为龙头, 以农业为示范性园区, 以服务业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工业、 新型草莓和花草种植产品,立足为城市服务的目的, 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 逐步吸引城市人的注意, 为全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陈庄继续做强做大, 为晋丰企业配套生产系列产品, 不断增加新产品和配套产品, 并利用企业的地缘优势, 开发服务性产品和项目, 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户和章庄利用好古建筑和水库, 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产品,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

     如开发水上游、 古村落观光、 农家乐、 农业生产园地体验、 采摘、 养蚕等项目,吸引高平和晋城的居民来进行消费。5. 2 功能布局“一点两翼” 的开发为全乡空间功能布局和全面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点翼的空间结构, 将渐次发展中部秦城、 冯村及大北山的工业园区, 发展东部下马游、 皇王头及上马游一带的农牧开发园区, 发展西部下董峰村、 窑则头及上董峰村和陈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开发园区。1)中部工业园区。

     以冯村和秦城为核心, 逐步发展煤炭加工和农产品加工, 带动北部地区发展, 形成全乡工业发展的中心地带。

     发展过程中, 应适当将人口和其它要素向两村集中, 形成一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真正形成现代化的工业发展体系。

     最终将点翼空间结构形成“一带” 空问结构, 全面带动全乡的经济腾飞, 跨入城镇化和城效化的最终目标。2)东部农牧开发园区。

     根据当地条件和特点,尽量集中在下马游周围发展养殖业, 将高效农业和高效养殖业强强联合, 进而带动全乡农牧业的蓬勃发展。3)西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开发园区。

     在良户和章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带动下, 西部广大地区适合于开展生态观光和探险、 休闲、 户外运动等项目的开发。

     其中, 相公山、 陈山和老马岭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董峰村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 广大的山地也是市民追求休闲的理想场所, 为进一步开发山区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山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研究编委会. 山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M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E 2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规划[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吴季松. 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 万方数据

     ...

    推荐访问:关于新农村空间规划的文章 空间规划 新农村 文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