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21日 02:44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产业扶贫先进典型9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3: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扶贫先进典型9篇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精品多篇) 抢抓机遇 借力发展 把帮扶困难村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xxxxx工作典型事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扶贫先进典型9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扶贫先进典型9篇

    篇一: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精品多篇)

     抢抓机遇

     借力发展

     把帮扶困难村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x xxxx 工作典型事迹材料 1 1

     Xxxx 党委认真落实市委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让村庄环境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村级班子硬起来”这一帮扶目标,主动对接,全力配合,与帮扶单位和工作组同心协力做好困难村帮扶工作,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帮扶村和驻村干部的认可。

     一、高度重视,强化协调管理。镇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建立组织、宣传等部门牵头协调,班子成员全程参与的工作模式,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精神,对帮扶项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认真分解,细化工作,层层落实,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为帮扶组统一安装光纤宽带、有线电视,配齐办公生活设备,彻底解决了驻村干部办公和生活困难问题。为使工作组尽快熟悉情况,镇党委将全镇概况和各村发展现状及重点工作装订成册,详细介绍农村工作方法,并定期组织 9 个帮扶组相互学习、交流,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全力配合,改善民计民生。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积极配合帮扶组制定四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并全力支持各项规划任务落实。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帮扶村急需解决的出行难、

     饮水难等问题,协助帮扶工作组为 xxx 等村修建乡村路 10 公里,为xxx 等村打饮用深水井 3 眼,为 xxx 村高标准建起了便民服务场所和健身广场;为农家书屋配齐了生产生活类图书 5000 多册,方便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开展清洁村庄行动。“美丽 xx 一号工程”实施以来,协助帮扶工作组积极投身清洁村庄行动,先后完成 xxx 村污水管网工程,xxx 村三格化粪池安装,xxx 村秸秆气化站重建工程。共粉刷 15 个村街景立面 31.62 万平米,路肩铺装 6.852 万平米;铺设污水管道 18547 米,铺设排水沟盖板 7390 米;安装太阳能路灯 160盏;栽种景观树木 2700 棵;组建村庄卫生清洁队 15 个,设臵垃圾桶265 个。三是修建老人幸福院。在 xxx 村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镇党委、政府投资 100 万元兴建我市首家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的农村老人幸福院,可为村留守老年人、独居老人等提供住宿、就餐、文化娱乐等功能,成为丰富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活动场所。截止 6 月底,xxx 计投入资金 3500 余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行动。

     三、抓住根本,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种植科技水平。组织专人协助工作组东赴山东寿光、南下河北保定学习借鉴蔬菜经营模式、先进种植技术,组建了专业化的蔬菜产销合作社。根据种植户意愿,对适宜流转的地块由合作社统一流转,投资650 万元组建蔬菜种植园区,打配机井 2 眼,铺设饮水管道 2850 米,安装变压器 2 台,修建田间作业路 2000 米,新建钢架凉棚 150 个。目前,示范园区实现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

     显现,亩均纯收入增加 4000 元,达到 1.3 万元。在合作社的组织下统一拓展销路,将 90%的蔬菜统销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基本实现尽产尽销,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助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投资 7.2 亿元筹建 xx 农业一体化示范园区项目,该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建成后集光伏发电和观光农业为一体,将成为全市范围内设施最全、功能最多、门类最广的农业科技项目。三是盘活集体闲臵资源,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在党委政府和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xxx 村近 500 亩山场、xxx 近千亩山场达成了对外租赁意向,发展林果业项目;xxx 村两处集体闲臵场地达成对外租赁意向,发展便民服务业项目。仅此可为村集体增收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以上。

      精准扶贫个人事迹材料 2 2

     ** 山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 记 ** 县 ** 镇 ** 村村主任 ** 带领全村成立高山生态蔬菜合作社助力全村贫困人口脱贫 2 2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镇**村积极寻求合作发展之路,发展高山生态蔬菜成为全村唯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立足 “合作社+产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依托**山区季节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种植,坚持以反季节蔬菜促增效,以产业促增收,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为贫困村和精准扶贫村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抓住政策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年以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了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好多地方的农民以合作社为支柱,率先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村村主任**得知这一消息后,一阵兴奋:“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呢?”,他深深的感受到**村地处县城**山区,正常种植的蔬菜比县城内其它地方要晚上市半个来月,且种植的蔬菜生长周期长,蔬菜质量非常优良,口碑也很好,由于产量少没有形成产业,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就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这个季节差,打好**村生态蔬菜种植反季节牌。**年初,他借助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国家法律和全国开展精准扶贫开展这一国策,自筹资金 50 万元发动全村蔬菜种植大户参与发起组建了**县**镇**村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年,他又多主奔走找项目,争取贷款资金,建立了 100 多亩的反季节生态蔬菜种植大棚,当年生产生鲜蔬菜 100 多万斤,助农增收 200 余万元。并与县城猛洞河、万家、佳又多等大型超市鉴定了长年蔬菜供应合同。稳定了态蔬菜产销链条,稳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最大限度增加贫的困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收脱贫目标,合作社一方面与县农业局、继福种业等农业科研机构联系,立足本地资源,广泛采用本地品种,优化种植栽培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好系列服务,严格履行合同,争取广大农民信任,最大限度的为民谋利。2015 年全村生态种植面积达到 200余亩,50%以上的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整户加入和采取技术指导等形

     式享受了合作社的实惠,全村农民增收明显,为 2019 年全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生产发展基础。

     二、依托地理优势,做大蔬菜产业 **镇**村位于县城南边海拨 1300 多米的**山区,地理环境丰富,辖区 19.1 平方公里。全村共计 4 个村民小组 248 户 1080 人,劳动力 350 人。田土面积 1735 亩,其中稻田面积 375 亩,旱地面积13**亩。林地面积 2050 亩,其中:油茶面积 278 亩,退耕还林 105亩,全村属沿山冷凉灌区,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和地域环境造就了生态蔬菜的品质,得到县城区市民的一致认可,改变了过来种出的菜上市不上不下没有市场,多以散户自产自销卖不上价钱。合作社成立后,利用反季节栽培种植技术,采取集中打捆销售,不仅入了超市,还成了消费者抢手的香饽饽,特别是反季节本地蔬菜深受城区市民的欢迎。**村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主任的带领下一手抓产品质量、结构,一手着力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合作社产出的蔬菜保持原生态,符合当地老百姓一直记忆的味道。**主任对合作社的种植户实行“七个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提供农具、统一提供技术、统一肥料配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规划采收、统一包装销售。从而使生态蔬菜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差异化,确保了“**生态蔬菜”的品质声誉。

     三、发挥合作职能,真心助民脱贫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从**年起,合作社成立这初就积极与全村贫困户开展蔬菜种植扶贫模式探索。合作社采取自愿带土地加入的方

     式,合作社再根据土地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品种,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种植规划,解决技术难题,谋划销售渠道。通过不断摸索**村先入社的村贫困劳动力年均收入达到了 1 万余元。合作社在推动本村贫困人口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经过近两年多的发展,共带动全村贫困人品 1**余人,涉及贫困户 40余户,入社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稳步提升,人居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全社在**主任的带领下 2020 年与全团同步实现小康充满信心。

     下步,据**主任介绍,将多方争取资金,建一个蔬保鲜库,提升**村生态蔬菜市场竞争力。组建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争取扩大销售地域,立争成为湘西地区蔬菜产业的龙头产品。并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继续吸收贫困人员,做大做强生态产品,逐步辐射周边村落,争取全村早日实现脱贫梦想。

      重点扶贫产业化项目典型案例 3 3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京承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观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集种鸡饲养、饲料加工、

     肉鸡孵化、商品肉鸡放养,肉鸡屠宰加工、熟食制品加工、调味料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被列入国家产业化扶贫重点项目。

     河北省滦平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环京津贫困带主要省份,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 305 个老区县之一。全县有 6 个乡镇,人口 32.3 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3.6 万人,占总人口的 40%。耕地面积 38.9 万亩,粮食总产量 1.65 亿公斤,是玉米等饲料原料的主要产地。境内交通条件便捷,101 国道、京承高速横穿东西,京通铁路纵贯南北,社会和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发展肉鸡养殖和食品加工业。

     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国肉类食品强势企业,也是中国民族品牌 30 强,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华都作为奥运会唯一鸡肉供应企业,圆满完成了奥运供应任务,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为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 2006 年起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007 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在滦平县启动了农户产业链小额信用贷款试点。

     为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销售和社会化大生产销售的矛盾,使得组织起来的农民和市场能够顺利联结,产生稳定还款现金流,实现金融支持的良性循环,国家开发银行设计了严密的信用链条和有效的融资模式。首先是融资支持华都集团在当地建设完整肉鸡产业链,解决农

     户社会化生产和市场销售问题;其次是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法律上有效的“照付不议”销售模式,以产业链形成的现金流和信用链为基础,向组织起来的贫困农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实现脱贫致富。国家开发银行向华都承诺项目贷款 2.7 亿元,目前已发放 1.8 亿元,并向 490 组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 3863 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和成效 项目建设年单班屠宰加工肉鸡 3000 万只的肉鸡屠宰加工厂、年入孵种蛋 4000 万枚的商品肉鸡孵化厂、年加工饲料 20 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年产 4000 吨的调味品工厂、年产 2 万吨熟食工厂、年存栏 5.1万套的父母代种鸡场 8 座。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市场提供鸡肉 7 万吨、雏鸡产品 3240 万只、加工饲料 20 万吨、生产熟食 2 万吨、生产调味品 4000 吨。实现年销售收入 13 亿元。

     与之相配套的,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 300 个标准化商品肉鸡饲养小区共 1200 个鸡舍;成立养鸡协会组织农户进行商品肉鸡饲养,为龙头企业提供商品肉鸡,承担肉鸡饲养风险。龙头企业按照“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屠宰”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养殖户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利用“华都”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名牌效应和技术研发、管理经验和完整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以保护价格回收商品肉鸡,通过屠宰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承担市场风险。

     产业链全面形成后,可直接为当地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9100个,直接帮助 2.73 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间接带动 10 万人口实现增收,每年可直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9660 万元,改善 12.73 万人生活条件,增加当地农业生产总值 8.55 亿元,年创造经济收入 20 亿元。

     项目自 2007 年 7 月 24 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准备案,2007 年 9 月 1 日动工以来,分别建设了肉鸡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孵化厂、种鸡场,共完成建筑面积 66500 平方米,构筑面积 8000 立方米等建筑工程。其中:肉鸡屠宰加工厂已进入生产阶段;饲料厂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阶段,预计 10 月底投入使用;孵化厂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预计 2009 年 3 月底投入使用;部分种鸡场已开工建设;调味料计划 2008年 10 月 25 日开工建设;熟食加工厂、综合楼、检测中心等预计 2009年 3 月建设。项目总投资 56000 万元,现已完成投资 18938 万元。截止 2008 年 9 月 30 日,共放养商品肉鸡 156 万只,出栏肉鸡 148 万只。养殖农户平均毛利 3.47 元/只,纯利 1.86 元/只,平均每年纯利 46500元。

     各方支持 河北省政府出台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省财政贴息 100 万元的贴息政策。根据《关于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的合作备忘录》,承德市政府对项目的收费实行免、减、低、缓优惠;为建设项目提供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5%给于一次性贴息奖励等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滦平县委县政府为项目出台了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滦平县政府投资 1.1 亿元建设完善了项目所...

    篇二: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攻坚典型材料——先进扶贫车间(3 篇)

     “扶贫车间”助脱贫

     贫困户变身“上班族”

      近年来,**镇深入贯彻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署,以“党建+”为抓手,切实发挥党委、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形成“党建+扶贫车间”、“党建+培训班”模式,让众多受各种因素制约不便外出务工或就业技能不高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初步探索出一条“车间进门、居家就业、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扶贫车间总面积 330 平方米,投资总额 20 万元。车间现吸纳就业 29 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 17 人,残疾人 2 人。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加工馓子、酥馓、粿粿儿、千层油饼等民族特色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均自主运营,生产食品广受消费者喜爱。

     **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培训点主要针对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培训内容以牛肉拉面、民族特色食品制作为主。培训点成立至今,共举办培训班 10 期,培训创业技术人员 392 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劳动力 222 人,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75 人。

     今后,**镇党委、政府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就业覆盖率,逐步扩大扶贫车间规模,增加订单品种和数量,真正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足不出户、就地致富”。

      二 **镇**生物科技发展扶贫车间

      为响应政府号召,配合**市、**高新区,帮助**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高新区的牵线搭桥之下,参与到**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中来。

     ***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扶贫工厂),地点位于**镇**易地搬迁安置点西侧 1#临街铺面,总占地面积 1376㎡,注册资本 700 万元,从 2019 年 08 月 08 日签订协议后开始进行装修工作,于 2018 年 6 月 06 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9月 12 日正式投产,2020 年 8 月二期工程开始进行装修,于2020 年 9 月 1 日正式开业,截止 2020 年 9 月 16 日拥有一线员工 226 名,其中 121 名员工为**县贫困建档立卡户,45 名员工为非贫困建卡户,工资模式按照培训期出勤天数*50+计件产量工资,转正后按照纯计件产量的方式发放工资,遵循多劳多得的方式:做得多赚得多。

     受新冠病毒的影响,同时为响应*省政府、*政府、*县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建设两手抓的号召,***扶贫工厂积极行动,准备复工复产材料,对全厂区进行清洗消毒,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终于在 2020 年 2 月 28 日才正式复工,截止 2020 年3 月 3 日复工人数 59 人,其中贫困建档立卡户 54 人。

     ***扶贫车间的挑拣工作是纯手工挑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地贫困人员是刚从大山里搬到县城,有充足的富余劳动力。

     在**县***扶贫工厂的建设中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语言沟通问题、厂房建设问题(主要是进度及质量问题:与政府部门、施工方沟通处理)、人员招聘问题(与人社局、社区

     工作人员沟通对接)、培训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场地问题上)等等,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语言沟通障碍,由于当地贫困建卡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目前在职人员只有 1 名员工上过初中,8 名员工上过小学,其余都未上过学,普通话说不清楚或者有很重的方言,在沟通上存在极大的障碍,前期工作中都是通过人社局、社区工作人员代为翻译。

     ***将以扶贫工厂的方式,通过平台搭建及资源分享,重点支持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上岗培训,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致富,达到“真脱贫,不返贫”。

     在今后的精准扶贫道路上,***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后续的工作中,不仅仅从物质角度上进行扶贫工作,在精神上、思想上以及文化上也同样进行扶贫工作,同当地政府、社区、学校合作,目前所施行的工作及计划主要有:政府扶贫政策及措施、员工基础识字教学、健康培训、周末讲堂、**员工努力经典案例分析解说等。

      三

     **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搬迁孩子

     构筑“温馨小家”

      现阶段,**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生活步伐逐步加快。为了提高安置区内孩子们的幸福

     感,**镇积极推进“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设立起“四点半课堂”,让搬迁户子女在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

     位于**镇**社区扶贫车间一楼的“四点半课堂”于今年 4 月 9日正式开班,才开班一周就已经吸引了 50 余名小朋友。每天,志愿者们都会提前来到课堂打扫卫生,将桌椅板凳摆放整齐,收拾规整教室里的玩具、书籍,四点半一到,小朋友便蜂拥而至,安静的楼道顿时热闹了起来。

     阅读室里,志愿者在指导孩子们做习题。去年 10 月,随父母从**村搬迁到**社区的马小花,现就读于**小学,在学校品学兼优的她,校外也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我每天放学都会在这里做作业,做完作业我还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一个游乐场,我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到这里来了之后,可以问老师。”马小花说道。

     得益于“四点半课堂”的开设,搬迁群众马**兼顾两个孩子两头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四点半课堂”里,大儿子的功课有人辅导,同时,自己也有更多精力陪伴小儿子。**社区居民马**告诉记者,“小孩子来到这边,他做作业比以前更加积极,以前在家写作业,我们大人要坐在旁边守着他才会做,现在来这边开始会自觉把作业完成了。

     另一边,六年级学生马龙准时来到课堂。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的他成为不少同学的榜样,有的同学就会同他一起来到这里做作业,一起探讨、一起进步。“我每天放学后都会来这里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呢,还可以问这里的老师,我们还可以和自己

     的好朋友一起来探讨一些不会的题,然后做完作业后还可以交到一些其他班的好朋友,在这里特别开心。”马龙高兴得说道。

     在孩子们安心学习、开心玩耍的背后,离不开志愿者的真情付出,马**就是其中一员。自今年 4 月**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以来,她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里等待着孩子们,经常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孩子眼中她亦师亦友。马**表示,“作为社区干部加入这个项目,也是对我自己生活经历的一个充实,也是对我专业的学以致用,每天和这些小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觉得很快乐。”

     传递快乐、传递知识,每当孩子们完成作业后,志愿者们便会和他们一起下象棋、剪纸、猜谜语,在为安置区的孩子们提供了愉悦舒适的学习环境外,也打消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作业辅导、手工制作等希望小课堂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增强搬迁青少年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引导他们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希望通过共青团的力量,能够真正的为搬迁青少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社区书记***介绍到。

    篇三: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有门路

     产业送帮扶- - 记 决战脱贫攻坚 先进事迹材料 5 5 篇

     围绕就业扶贫,各地多渠道发力:东西部协作为农民精准提供就业信息、实现转移就业,扶贫企业优先为贫困户安排工作,设立公益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围绕产业扶贫,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坚持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通过种种举措,下足功夫,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

     江苏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队印江工作组组长、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建民:

     精准对接岗位 村村设立服务站 自从我们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后,转移就业成了合作帮扶的重要内容。

     印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农民工相对缺乏就业信息,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许多贫困户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吴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也多,两地完全可以实现互补。

     但是,如何把吴江的岗位需求精准告知印江的劳动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引进苏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在县就业局服务大厅内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乡镇社保中心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更为创新的是,在每个村设立就业服务站,选聘一批在各村有影响力的人当劳务经纪人。

     这些服务站通常设在村里的小卖店、杂货店中。2019 年 6 月至今,我们已在印江县设立就业服务站 50 个,选聘劳务经纪人 60 人。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就把招聘信息发到村里的这些服务站,吸引了很多在家的农民。

     复工复产以来,吴江区人社局迅速收集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把目光投向了零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印江。接到吴江的企业需求后,我们迅速响应。通过村里的“小喇叭”,以及镇村扶贫微信群,线上发送企业招聘信息、岗位需求、工资待遇。

     木黄镇乌巢村的陈天文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在福建打点零工,疫情来了之后,陈天文出不去。劳务经纪人知道情况后,立即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我们。

     为了帮助贫困户更方便地进行面试,我们开辟了远程视频方式,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两天内完成应聘、面试和录用全过程。不到一周时间,首批 97 名印江籍务工人员达成就业意向,在吴江区人社局的协调下,首批人员乘坐专列、专车直达吴江,所有的交通费用全部免除。现在,陈天文已经在苏州通产丽星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了,每个月有 5000 块钱的收入。只要干满 3 个月,陈天文还可以拿到一笔由吴江区政府提供的专门针对就业贫困户的 3000 元补贴。

     这些天,一批批就业人员从印江抵达吴江。目前,我们已经向吴江输送了 421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 198 人。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西屯村村支书李国礼:

     依托农业庄园 吸纳贫困户就业 看,这是我们村的双飞庄园,大家都在抢种葡萄苗呢!每天有 70 多人在地里,其中 30 多人是脱贫户,大部分都是我们村的。大家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看娃,还能照顾老人。

     庄园既是葡萄园,还是生态园,畜、沼、果、禽立体种养。葡萄架底下套养鸡鸭鹅,让它们吃杂草害虫;养牲畜,粪便可以当肥料、产沼气;沼气一部分用作园区发电,一部分用作生活用气,好着哩!现在庄园存栏有 4000 多头牲畜,1000 立方米的沼气池,葡萄种植规模达 1700 亩,可年产 200 多万斤,还能酿成葡萄酒。

     我们这个庄园,农民好就业,因为都是农活,农民好干,年龄大的也能干,而且常年有活干,夏季、秋季是葡萄,冬季、春季是大棚草莓。一个人一天 80块,一月 2400 块,一年收入两万多块,保准脱贫。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打工,都是贫困户。高峰期时,一天需要两三百人,十来个村的村民都来这儿干活,最多时有 150 户贫困户来打工。

     我们还请专家搞培训,经过培训的农民,懂葡萄管理、产品管理,能干技术活,一个月能拿 3000 多块。

     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咋办?他们能入股合作社,年年分红。一种是土地入股,从 2015 年就开始了,现在有 158 户参与,其中有 60 多户是贫困户,去年年底每亩地分红 1000 元,入股的地多、分红就多。另一种是政府给贫困户的 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从 2017 年开始,有 800 多户参与,都是我们镇的贫困户,去年年底每户分到 700 元。现在,我们村的所有贫困户 38 户,都脱贫啦!

     下一步,我们还要搞葡萄酒加工,现在已经开始建冷库、酒窖。另外,还要打造葡萄园景观、接待旅行社,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发展观光旅游、采摘、餐饮,每年可接待游客五六万人。因为我们地理位置好,离开封古都、商丘古城都近,游客顺路就能过来,吃喝游玩一条龙。我们再延伸、开发一些旅游产品,这下脱贫成果就巩固住啦!

     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梅家村村民尹田文:

     村里设公益岗 维护电站搞绿化 早上 6 点,我摸黑起了床,先去喂鸡,再到厨房做早餐。煮好的面条端上桌后,我把 80 岁的老母亲和孩子叫醒。一家人吃了早饭,我便出门干活了。

     我的儿子明基今年 8 岁,几个月大时因高烧不退,患上了脑瘫和继发性癫痫。给他看病不仅把以前种植苗木攒下的积蓄花光,还欠下了 20 多万元外债。他的母亲不堪重负,几年前离家出走了,至今未归。

     这些年来,我既当爹又当妈,一边带着孩子打零工,一边为孩子求医,日子过得很难。幸好有党委和政府关心,2014 年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孩子住院看病的费用能够报销 90%。经过危房改造,我们一家住上了不漏雨的水泥房。

     2018 年开春,我带着孩子去长沙务工。村党总支书记张会兰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要设立光伏发电站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回村。我动了心,接下了这份工作。

     去年 1 月起,只要天气好,我就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前往山林里的光伏发电站做清洁维护。先看看发电是否正常,再用一把小锄头,一点点把地面上的杂草连根斩断。每个月定期清洗发电板,避免故障。我还流转了村里大片的荒山,种植了 9 亩黄金贡柚,圈养了 300 羽土鸡。

     去年 9 月,看中我有种植苗木的特长,村里给我设置了一个绿化员的公益性岗位:为村部旁的绿化带种植树苗、灌木和草皮,维护两年时间,确保草木存活。算下来,两年可以获得 3 万元报酬。

     说干就干。我从长沙买来桂花树、灌木苗子和草皮,再从后山挖了几兜桂花树,把绿化带装扮起来。刚种下去,每天要浇三次水,还要剪枝维护,工作量很大。忙不过来就等夜里,安置完家人,我再打开路灯接着干。现在,这些树苗基本都存活了,只有极少数没有熬过冬季,天气回暖后就会补种。

     去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有 6000 多元。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四川攀枝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琳:

     加强农技指导 助老乡提高收成 “老孙,又来了!”3 月 26 日一早,我驱车两个多小时从市里赶到米易县丙古镇牛棚村,又碰到了 60 岁的姜国海,他兴冲冲地向我打招呼。

     最近正值芒果盛花期,怎么提高芒果成果率、如何做好田间管理、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肥,这都是老乡们最近关注的问题。作为驻村农技员,我当然得常来给大家做点儿指导。

     姜国海家两口人,儿子残疾,全靠政府扶助种植的 8 亩芒果、6 亩枇杷作为全年生计。今年一月低温,每亩枇杷的产量有所下降。这个时候,种好今年的芒果尤为重要。一想到这儿,我赶紧开始了讲课的主题。

     五社的陈义荣夫妇两个人都来了。老陈说,他心里急,不知道该选啥肥料。听完他的话,像往常一样,我想不能只由自己讲,灌输式的培训,老乡听不进去,还是要让种得好的大户分享经验,然后我再给指导。

     于是,几位种植大户先后分享了他们选择肥料的经验。“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要根据芒果树的实际需要”,我着重给大伙儿讲了用肥原则,给他们传播“适度用肥”的理念,提倡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做到绿色有机生产。

     就这样,大家一讨论,一思考,种植经验得到充分共享。3 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大伙儿还不愿散去,很多人还在商量下一步的种植计划。

     牛棚村海拔落差大,低的地方有芒果、枇杷,高的地方可以种核桃、花椒,山上还能养羊和鸡。目前看来,芒果收入很不错,去年全村 3000 亩芒果,总产值 400 多万元,平均一亩有 1 万多元!

     培训完见到第一书记沙文生,我们 4 个驻村工作队员又商量了今年农技指导的工作任务。另外,我要给大家做好种植情况调查,通过追踪比较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好的业务指导。

     同时,一些老乡打药时经常不注意田间的自我防护。农药会通过皮肤等进入身体,对人造成伤害,所以要戴口罩,不能穿拖鞋。这方面,下次我还得再说说。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全兴村已脱贫户谭弟双:

     申请扶贫贷款 扩种黄连养蜜蜂 天蒙蒙亮,我便扛着锄头下地里干活了。眼下正是管护黄连的关键时期,虽然累,但我心里乐。对比以前的日子,现在可幸福多了。

     我家在海拔 1400 米的大山上。过去,一条石子路向外蜿蜒,出趟山,需要近4 个小时。父亲因患心脏病长期服药,不能干重活儿,女儿还在上小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我肩上。一亩多黄连、几只鸡、几群蜂,成了家里全部的收入来源。

     那时,我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琢磨脱贫的法子,可兜里拿不出几个钱,想扩大产业也难。

     “老谭,你家地处高山,适合发展种养业。”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扶贫干部多次爬坡上山,来我家帮我出主意,他们建议通过增加黄连种植面积、扩大养蜂数量来增收。

     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心里直打鼓,没钱咋发展?扶贫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向我推荐小额扶贫贷款:“这是国家专门给贫困户推出的贷款产品,不用担保和抵押。”看我还是迟疑,他们向我详细地解释了贷款政策:“最多贷 5 万,国家补贴利息,期限有 3 年。”

     国家把这么好的政策送给我,我也得抓紧迈向致富路。最终我申请了 5 万元贷款,把黄连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 5 亩多。

     心里开心,也有压力,必须得干出样子来。种黄连不是容易的活儿,挖地、立架、育秧……夏天顶太阳,冬天冒大雪,一忙活就是一整天。

     除了发展黄连,蜂群也是我一直挂念的事儿。家在深山,冬天一过,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成了一个天然的蜜源宝库。现在,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我还用贷款资金来发展养蜂业。

     缺技术,农行的扶贫干部就为我送来养蜂技术资料,鼓励我去参加村里组织的养蜂知识培训班;遇到问题,就向有经验的蜂农请教;没有蜂桶,就自己动手制作。如今,我养的蜜蜂已发展到 30 多群了。

     我这账本里记着每一笔收支,去年挣了足足 4 万多元。接下来更要加紧干,给老人看病,供女儿读书,担子不轻。但是有好政策,自己努力,还怕啥?脱了贫,咱还要奔小康呢!

    篇四: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 4 篇)

     (篇八)

     ****精准扶贫“六大工程” 1.背景 **省**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316 和 212 国道、在建的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临渭段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 2065 平方公里,辖 8 镇 8 乡、3 个社区、217 个行政村,总人口 34.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2.2 万人。

     2.做法 根据国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发布《**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强力推进试验区扶贫攻坚工作。**县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扶贫对象,实施“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1)优先夯基础,实施了基础改善工程。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破解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改造面达 82%,动力电覆盖面达到 86.7%;坚持建管护并重,实施道路项目 135 条 478.3 公里,16 个乡镇全部通油路,通村道路硬化率达 67.8%;与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建成集中安置点 36 个 2694 户,改造农村危房 7500 户,

     占应改造危房 25591 户的 50%。同时,坚持“城镇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打造五竹、路园、**等旅游特色城镇,建成元古堆、绽坡 2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20.4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突出抓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攻坚核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马铃薯种薯产业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建成脱毒瓶苗组培温室 1.28 万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 666 座。中医药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种植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 GAP 基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市场、仓储、质检体系建设,种植面积稳定在 40 万亩。畜草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扩群增量这一重点,发展养殖企业(小区)510 家、家庭养殖场 1104 个、规模养殖户 1.22 万户,引进建设年屠宰加工 20 万头只的畜禽屠宰加工厂 2 个。发展工业经济,助推产业扶贫,投资 2 亿多元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8.8 平方公里的**县工业集中区。

     (3)着眼惠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幼儿园 14 个,76 个行政村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全县乡镇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幼儿入园率达到 72.3%,投资 2.1 亿多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146 个、村文化室 58 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59 个,分别占行政村的

     82%、26.7%、27.2%,全县新农合覆盖面、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达到 97.12%、96.9%和 12.8%、24.5%。

     (4)着力解难题,实施金融支农工程。坚持把解决融资难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组建了盛鼎、中惠等信用担保公司 8 家,引进工商银行、**银行在我县设立了支行,争取农发行土地储备贷款 65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7.48 亿元、六期世行贷款 2325 万元,探索“互助增信”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新模式,投入财政资金 2188.4 万元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 115 个,发展金融便民服务网点 60 个。

     (5)围绕强技能,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年培训劳动力 2.8 万人次,其中劳动力技能培训 4928 人、“两后生”2300 人,技能鉴定 4643 人,组织劳务输转 7.8 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 10.8 亿元以上,“每户发放 1 本培训资料,每个劳动力培训 1次”的“三个一”培训目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365 万元,组织人社、农牧、劳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6)注重拓渠道,实施电商旅游扶贫工程。坚持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制定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和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 300 万元扶持电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渭**景区被列入全省 20 大核心景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国家 AAAA 级景区评定。发展“市级农家乐示范户”31 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30 多种,年吸引游客 46 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1.8 亿元。

     3.经验 (1)发扬“三苦”精神,是扶贫开发核心动力。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国扶办、省、市、县四级领导相继建立联系点,亲自苦抓扶贫典型,探索扶贫开发可行之路;各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广大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艰苦努力。

     (2)突出政府推动,健全体制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根本保证。**年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有效投入整合机制。创新开展“三送三问三提高两密切一推动”实践活动,以“五联村”、“六联户”为载体,为开展“双联”行动先期积累了经验。

     (3)注重社会参与,借助内联外引,是扶贫开发重要力量。积极落实中国民生银行、天津市和省市县直机关双联单位帮扶物资资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蹲点驻村,组织、动员省市县双联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与国际马铃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研发机构、种植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企业带农村、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对口帮扶机制。

     (4)坚持开发扶贫,转变发展方式,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出了一条“双推双带”(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增)的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投羊还羔”为模式,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

     户建圈、分户饲养”和“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带养、入股分红”等形式,探索走出了一条肉羊产业“联户养殖、滚动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篇九)

     十堰,肩负着近 83 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特别是**扶贫座谈会后,十堰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富口袋、也富生态、更富脑袋,全力以赴加快贫困山区绿色转型、全面奔小康步伐。

     “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34.22 万人,其中去年减少 8.62万人。

     内修人文:物质不足精神补 干部修党性,提振精神区位。举办“流动党校”,开展专项整治、“电视问政”,掀起“作风风暴”,在决战贫困中实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办成了一批改变和优化十堰发展格局的大事要事。

     群众修美德,激发脱贫斗志。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崇德向善在十堰大地蔚然成风。全市星级文明户创建面 100%。

     社会修正气,凝聚扶贫合力。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十堰、平安十堰、诚信十堰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推行“三官巡村”,开展助困、助业、助稳等活动,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市场主体融合到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之中。

     外修生态:绿色转型天地宽

     植绿兴绿,种下“绿色银行”。“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159.1万亩、封山育林 74.1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 80 年代的 32%提高到 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等,绿色已经成为十堰的底色和主色。

     治污控污,建好“生态家园”。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自筹资金 17 亿元推进城区五条河流治理,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关闭转产规上企业,永久性减少税收 22 亿元。

     转型升级,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转型助推全面小康。目前,全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 542 万亩,汽车产能达到 80 万辆,旅游业年接待游客 3500 万人次。

     精准发力:决战贫困奔小康 “四双”帮扶“结对子”。全市 1236 支工作队、1068 家企业、10.2 万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目前,规划精准帮扶项目 5.5 万个,到位资金 4.6 亿元。

     搬迁挪出“穷窝子”。紧密结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贫困户 1.7 万余户,退耕还林 14.4 万亩。

     助学拔掉“穷根子”。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大幅提高贫困家庭“两后生”补助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金融扶贫“闯路子”。探索构建“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去年以来,

     撬动银行小额贴息贷款 10 亿多元,7000 多农户、600 多家合作社、150 多家龙头企业受益。

     强化保障“兜底子”。加强医疗救助扶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无力脱贫的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确保政策兜底精准到户。

     (篇十)

     云南会泽精准扶贫“一大战略、六大工程” 1.背景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处,会下辖 23个乡(镇、街道)、376 个村委会(社区)、102.7 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农业人口 89.2 万人,占总人口的 86.85%。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尚有贫困人口 38.5 万人,占总人口的 37.5%,国土面积 5854 平方公里,山区占 95.7%。

     2.做法 (1)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 3 个“1/3”目标,即劳动力中 1/3 从事农业,1/3 县内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另外 1/3 跨出县门务工经商。对此,我们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输出 30 余万人到县外务工经商,年创收入达 60 亿元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特别是年轻一代走出去,使他们依靠知识和能力,真正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彻底“挖掉穷根”。

     (2)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十二五”以来,一方面着力打通“主动脉”,另一方面,不断疏通“毛细血管”,硬化通行政村公路 728 公里,修通自然村道路 295 公里,硬化村内道路 45.34 万平方米,全县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骨干水源点工程,新增蓄水 1260 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 47.69 万农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 16.92 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 20.9 万亩。三是大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网改造 33586 户,架设 10 千伏线路 651.94 千米,安装变压器 672 台,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四是大干安居房建设。累计新建安居房 3.5 万户 350 万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3)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先后对铅锌、建材、能源等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驰宏 16 万吨铅锌冶炼项目顺利投产。同时,积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巩固壮大马铃薯、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风电水电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日趋凸显,核桃、玛卡、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荣获“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称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经果林种植基地。

     (4)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治贫要先治愚。会泽的贫困,本质上是人的素质和生存竞争能力上的贫困。“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 16.8 亿元,新建中小学 10 所,维修改造 354

     所,新增校舍面积 39.99 万平方米,排除危房 14.14 万平方米 ,“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生 23.3 万人。二是通过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夯实自我发展根基。近年来累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1.2万人次,开展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20 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2500人。

     (5)实施生态保护及美丽家园建设工程。保护好生态,是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一狠抓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重点对者海工业片区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关闭企业 30 余家,对建材、铅锌等行业坚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二狠抓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干热河谷区、石漠化荒漠化区造林绿化 12.89万亩,种植核桃 100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44.5%。三是大力开展美丽家园建设。

     (6)实施城镇化带动工程。结合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的实施,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农村问题城镇解决,分散问题集中解决”方式,不断探索高寒贫困山区的城镇化路子和城乡统筹良方。待补镇按照“规划牵引(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镇)、双轮驱动(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同时驱动)、三方共建(财政资金、市场融资、群众筹资)、四环联动(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人口向小集镇集中)、五基并举(基础设施改善、基础产业培育、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的

     思路,带来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农民素质、城乡面貌、干群关系的重大变化。

     (7)实施保障体系构建工程。保障体系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支撑。全面统筹推进文化、卫生、养老等民生事业,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率达 98%,新农合参合率达 98%。二是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篇五: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佤山致富之路唱响佤山特色农业品牌 冬早蔬菜助西盟产业脱贫一臂之力 ————西盟县科技扶贫典型案例(蔬菜种植)

     一、基本情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于 1965 年,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云南省 88 个贫困县之一。距普洱市 225 公里,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 89.33 公里,全县国土面积 1353.57 平方公里,辖 5 镇2 乡3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367个村民小组,共31011户95546人,其中农业人口 23375 户 75490 人,占总人口的 79.0%。现有贫困乡(镇)3 个,贫困村 24 个,贫困人口 4867 户 14832 人,贫困发生率 19.93%。

     二、科技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一)科技推动, 为蔬菜产业扶贫“保驾护航”。

     一是引进稳产优质新品种。针对西盟雨季长、冬季雨量少、光照充足的特点,科学引进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较好的优质高产蔬菜品种,有效提升蔬菜品质和价值,增加群众收入。如:西盟县勐卡镇、勐梭镇、岳宋乡实施“天太 128” “单生朝天椒”等新品种辣椒种植 3085亩,覆盖贫困群众 1900 户。预计鲜椒亩产 700 公斤,产值 650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 5400 元。

     二是推广冬早蔬菜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受冬季耕作层温度偏低,地表水分蒸发较大影响,

     西盟传统蔬菜种植规模小、品质差,为此大力推广冬早蔬菜全膜覆盖种植技术,有效提高耕作层土壤的温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病虫害发生,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如:在勐梭镇、勐卡镇等乡镇实施冬季蔬菜全膜覆盖技术种植4000 余亩,预计产值 1000 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 6000 余元。

     三是实施冷库冷链建设项目。一直以来种植地块零散,县域市场消化率不高,交通运输成本大是我县冬农开发的一大瓶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促成企业建成仓储容积 4800 立方米冷库冷链。在保障县域蔬菜市场的供给量及自给率的同时,能促使本地冬农蔬菜标准化销往更大的市场,拉动本地扩大冬农蔬菜种植规模,增加群众收入。

     四是强化技术培训。在蔬菜种植环节,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从优质选苗、备耕、定植到抚育管理,进行全程免费跟踪指导,扎实提升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在队伍建设环节,认真选派专业人员赴省市学习先进种植理念和种植技术,并邀请省、市蔬菜专家举办蔬菜实用技术培训 50 余期,培训人数 5000余人次,发放蔬菜栽培技术资料 6000 多份。

     (二)政府重视,为蔬菜产业扶贫“筑巢引凤”。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我县在脱贫攻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过程中,充分考虑主导产业与短平快项目相结合,既讲求长期效益,又讲求短期收益,在 2017 年统筹整合

     财政涉农资金和编制《西盟县 2018 年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暨产业建设年实施方案》时,将冬农蔬菜种植纳入涉农项目范畴,筑牢冬农蔬菜种植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二是做好政府配套服务。省农业厅引荐保山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赴西盟投资冬农蔬菜种植后,西盟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水、电、路、场地等基础设施和落实种植用地等保障服务工作。促成保山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西盟注册成立西盟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 1130 万元,实施冷库建设 1 座和冬农蔬菜种植800 余亩,惠及农户 350 余户。

     (三)企业创新, 为蔬菜产业扶贫“强筋健骨”。蔬菜产业投入大、见效快、风险大,贫困户单独发展面临着种种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些可能影响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通过引进西盟绿润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阿佤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勐腊壮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班母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4 家经营主体,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冬季蔬菜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的典范。如:勐腊壮禾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由公司免费投入生产资料,合作社进行日常管理,县农科局负责技术指导,带动农户 756 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39 户)种植辣椒 3085 亩,亩产 0.7 吨,每公斤保底收购价 3 元,可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亩均收入 5000 余元。

     (四)市场引领, 为蔬菜产业扶贫“畅通销路”。

     一是实施订单农业。政府牵线搭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化肥、技术等服务,并负责保护价收购,农户仅需要按企业要求的技术标准种植。即实现了耕地充分利用,发挥农户内生动力,又打通了市场,确保农户及企业双丰收。

     二是 依托企。

     业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冷库冷链作用,改变传统冬农蔬菜小而散、县域市场消化率不高,交通运输成本大等状态,积极与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合作,推动西盟优质特色农产品外部市场,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农超对接” ,有效增加冬农蔬菜种植收入。

    篇六: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攻坚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中共 x 区 xx 镇党委 x 区 xx 镇人民政府

      XX 年,全镇上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紧扣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以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北部山区养殖呈现规模化,南部平原高效种植业取得新成效,山区开发迈出新步伐,带动了 2898 人脱贫,脱贫率 67%。

      一、找准脱贫 隐 致富切入点,不断提高 陪 种养殖规模化通过深入 俘 基层调查研究和科学规 奠 划,我们制定了确实可 侣 行的《脱贫攻坚三年计 布 划》和《脱贫攻坚实施 雕 意见》,确定了发展规 趾 模种养殖作为脱贫攻坚 欲 的工作重点。充分利用 笼 养殖历史旧、地理位置 飘 、养殖户集中等优势, 洞 发展河泉、北吕养猪小 寅 区两个占地 60 余亩, 娘 马头村建成全封闭、恒 透 温式、全自动的现代化 扼 养鸡场一个占地 70 亩 赶 ,影山村重点支持合同 室肉鸡新建养殖小区 50 沾 多亩,全镇仅脱贫攻坚 定 项目形成了年出栏生猪 忻 1 万头以上,肉鸡出栏 拴 200 万羽。新建蔬菜 胶 棚舍950,其中日光 盐 温室大棚及钢架大棚 3 霜 80 栋,普通拱棚 57 辰 0栋;新

      建设施甜 位 杏温室 15 栋;种植花 媚 椒面积 400 余亩,受 栽 益

     贫困户 646 户,为 薯 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 昂 致富积蓄了强大后劲。

     硬

     二、大力实施产业带动 它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押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 缅 种养殖业发展方式,种 推 养殖业经济效益、社会 肤 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公 洪 司带动。马头山养殖合 翼 作社现有入社社员 12 嫁 6 户,采用统一建设养 膊 殖小区,统一采购种苗 绍 和饲料,统一进行疫病 翻 预防,统一保护价收购 戈 ,四统一的办法,有力 振 地保证了合作社的正常 贼 运转,并由合作社与山 奉 东大宝养殖加工有限公 幂 司签订长期的保护价收 碴 购合同,保护价为每斤 届 最低元,保证了社员的 慷 效益,降低了合作社和 受 社员的风险。二是协会 杀 推动。影山村积极利用 蟹 自身荒山优势,引导群 致 众开垦荒山种植花椒, 蚜 专门成立了“惠影”花 慕 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形 要 成了如今 600 亩的花 哀 椒园规模,仅花椒一项 冠 收入就突破了 100 万 喳 元大关,亩均收入 18 已 00 多元,带动困难户 蹈 62 户,解决了 100 涯 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唾

     三、突出抓好项目投 诸 入,不断完善奖补资金 拒 对接机制积极探索了省 罐 奖补资金与贫困户联系 铰 的多种灵活措施。一是 樟 资金到户,自建自营。

     配 对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 鞋 采取奖补资金直接补贴 姚 ,茸山、凤楼、北元村 呵 每建一栋蔬菜大棚补助 浩 2000 元,马头村肉 慷 鸡养殖基地每栋标准鸡 暮 舍给予 5 万元的补助, 肥 自建自营,增收脱贫。

     衷 二是大户带动,资金入 园 股,

     对没有自建自营能 稗 力的贫困户,由专业大 靴 户或合作社牵头实施项 剿 目,以奖补

      资金入 筛 股和土地流转补偿收益 跪 ,实行保底分红,实现 锚了稳定增收。三是成立 滁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侨 积极的推动对高效农业 已 发展,为种养殖社员提 取 供资金支持。

     扶贫工作 椅 先进个人事迹 扶贫工作 饿 先进个人事迹 全省残疾 姻 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 糊 迹材料

      被残疾人称 扫 为“好帮手”、“贴心 仗 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 俐 、理事长阙柳松同志, 巡 1991 年至 1994 交 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 朱 理事长,1998 年 5 憾 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 答 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 砌 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 严 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 因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 踌 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 截 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 称 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 罗 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 幽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 搜 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靳 XX 年被国务院扶贫开 戈 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 键 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 词 工作先进单位”。6 年 梨 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 娥 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 篡 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 争 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 涌 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 痈 、爱心和热心,竭尽工 拉 作,默默奉献,连续几 甄 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 戴 者。

      他,是一位古 乍 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 周 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售

     到残联后,阙柳松同 苹 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 赶 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 拨 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 拟 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 谓 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 蠢 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 连 。刚巧在1997 年县 肄 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 岔 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 勿 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 萤 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 苯 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 昼 ,全县有贫困残疾人 2 丛 950 名,占全县贫困 佛 人口总数的 46%。面 朝 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 蠕 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 绢 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 蚀 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 碗 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 栗 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 君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 炊 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 芯 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 翌 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 善 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雪 。

      由于当时县残联 瘦 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 兰 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 畦 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 檄 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 坷 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 杂 的,恰似一滴水珠,沧 旭 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 于 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 吻 划”的大海,才会产生 臃 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 常 ,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 厨 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 馅 破口来抓,运用电台、 烃 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 星 ,宣传实施“残疾人扶 颓 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 疮 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 铂 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 伞 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

     但 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答 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 刘 府的领导,1998年 诵 8 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 脊 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 澳 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 胞 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 匪 资,献一份爱心”活动 剩 。

     他的真诚,他的耐心 垣 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 崖 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 晚 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 忻 下自己的“一天工资” 囊 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 粕 热情,加入“扶残助残 淹 ”的行列。这次捐款, 敲 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 瀑 矗同时,发动机关部门 绢 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 请 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 啃 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 骗 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 诈 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 妙 600元的捐助资金, 瘴 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蝉 。

      大东坝镇二滩坝 蔽 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 夜 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 险 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 贴 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 锈 ,家庭经济毫无来源, 音 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 按 户。1998 年 10月 狰 ,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 罩 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 囱 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 爆 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 甭 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

     笨 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 逾 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 赦 ,生意日益红火。面对 泥 阙

      理事长的帮助与 涝 支持,他感慨地说:“ 厌 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 姓 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 醚 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 圆 界永远是黑暗的。”

     誓

     多年来,阙柳松与残 话 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 毅 “血肉”、“鱼水”关 某 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 酱 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 捐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 塞 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 枢 成贴心的“娘家人”。

     你 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 轧 弦的。

      他,是一位 逆 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 讥 奉献精神的扶残帮

     困工 谬 作者。

      阙柳松同志 择 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 盏 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 映 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 照 位,谋其政,要么不做 奴 ,要做就要做好。

      逐 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 邵 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 檀 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 昔 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 劲 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 瘁 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 验 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 战 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 主 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 贸 坚实的基矗通过政策扶 煽 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 仙 实惠,有 1248 名贫 呀 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 穆 ,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 截 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荤 。

      1998 年以来 变 ,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 哀 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 郭 的山区特点,通过“万 辗 人结对”、“万人种养 育 、共奔小康”及“进千 虞 村万户、扶贫奔小康” 穴 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 语 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 书 路。期间,为了更深入 崭 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 剂 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 酣 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 修 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 湛 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 蛔 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 缠 越岭,走进千家万户, 手 有时要走山路 30 多华 锭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 物 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 垂 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 叼 天几夜不回家。

      在 绍 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 甘 柳松认为“授人以鱼, 乒 莫若授人以渔”。如果 烧 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 擒 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 嘱 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 榨 ,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 隶 技下乡

     扶贫活动,每年 搅 免费在乡镇举办 3—4 诽 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 府 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 贫 名茶、干水果、蔬菜类 拆 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 怀 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 悸 、缝纫、理发业和工艺 诲 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

     滥 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 漫 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 竣 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 扑 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 薯 了长足的发展。

      为 窥 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撕 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 雁 路,先后建立了 6 个残 傣 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 辫 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 棠 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 贵 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 沧 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 脖 栏商品猪 500 多头, 侯 养鱼 60 亩,还搞山地 责 开发水果,生态种养, 疡 年收入可达 3 万元,并 曳 带动 6 名贫困残疾人脱 耳 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 午 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 于 持其 2000 元资金开 琅 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 区 。在建此基地过程中, 咋 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 勋 送资金、送化肥、送苗 狗 种。通过几年的发展, 绍 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万 檬 元,并开展了“一帮一 拱 ”、“众帮一”等结对 逛 扶助活动,扶持 322 谷 3 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 梨 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 运 业,贷款回收率达

      峡 98%。XX 年 9 月 8 晴 日原省长柴松岳、副省 企 长章猛进来松阳调研时 丙 评价说:“松阳县残疾 粒 人扶贫工作政府重视, 稀 政策到位 ***同志扶 吊 贫先进个人材料

      * 侦 **,男,汉族,** 曲 人,1964 年 12 月 谊 出生,大学本科

     文化, 邦 1986 年 8 月参加工 效 作,1990 年 9 月加 局 入中国共产党,现任* 笑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帐

     自 XX 年县扶贫办 跌 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驭 以来,该同志按照县委 闷 、县政府的部署,不断 荣 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 凰 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 削 、落实帮扶项目、解决 妇 农村实际困难,在他的 耀 带领下,该局牵手致富 永 工程和扶贫工作队驻点 在 帮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栖 ,有效地增加了贫困户 酞 收入,有力地改善了村 跪 集体经济。

     一、深入调 鲤 查研究,摸清帮扶对象 肯 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 粤 把握目前农村状况,有 忽 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 殷 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 寻 ,深入结对帮扶村** 妖 镇**村调查研究,进 畜 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伊 摸底。通过深入调查研 疮 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潍 ,他对该村的基本情况 炬 、经济发展现状、群众 辉 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 拒 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铝 。**镇**村位于* 催 *镇东北方,地处** 针 *河畔,地面增高只有 荐 米,土地总面积 934 满 3 亩,其中耕地面积 4 寅 300 亩为稻麦轮作, 蘸 全村共有 948 户,人 志 口 3014 人,120 椰 0 个劳动力,外出打工 篷人员 760 人。村集体 袖 年经济收入 3—4 万元 邮 ,

      人均纯收入 45 瘩 27 元。年收入在 25 鬼 00 元以上的有 767 此户,进入农村低保的有 暂 79 户,五保户有 7 户 刃 。目前有种田大户 4 户 罢 ,养猪大户 8 户,养蟹 艺 大户 20 户。XX 年, 植 为改善办公条件,加快 炕 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化 凉 村级服务功能,在

     各级 贮 党委政府、市、县扶贫 倘 工作队的关心支持下, 因 对村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液 的旧村房进行规划改建 坊 ,于当年 9 月份开工新 润 建一幢 585 平方米的 拍 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总 至 投资近 75万元,其中 秤 党委政府、市、县扶贫 米 工作队投入近 45 万元 隐 建设资金,村负债 30 墒 万元,目前仍欠建筑老 瘴 板 20 余万元。中心已 哥 建成近 2 年,原有的办 埠 公桌椅十分破旧,无法 藻 再修理使用,经测算, 叛 需 7 万余元购置资金。

     逸 全村共有 4 座排灌电站 陀年久失修,500 多亩 查 农田及多条村通组道路 贸 急需改造,XX年拟建 彰 以下基础设施项目:* 喧 **西大站标准化建设 忆 ,需投资4 万元;** 主 *东大站标准化建设, 性 需投资 3 万元;*** 肢 南站标准化建设,需投 悉 资 3 万元;原***一 葬 组人行路改造 800 米 元 ,需投资 8 万元;原跃 直 东八组人行路改造 50 浴 0 米,需投资 5万元; 井 原***六组土地平整 帘 130 亩,需投资 10 蛰 万元;部分生产组中心 匹 条排疏浚 8500 米, 泰 投入资金 22100 元 肯 。上述项目,共需投资 潜 352100 元。

     二、 聋 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 侯 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 引 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奖 ,他确立了***县国 床 土局开展

      扶贫工作 歧 的具体工作机制。一是 秩 加强领导。该同志亲自 锈 抓扶贫工作,县国土局 污 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扶 莆 贫...

    篇七: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攻坚典型案例五篇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五篇

      一、案例背景

      广元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川东北秦巴连片贫困地区,幅员面积XX.X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XXX 万,有贫困人口约 XX.X 万人,XXX 个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公共事业发展缓慢,贫困程度较深、增收困难明显、返贫问题突出,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7 个县区全都纳入秦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扶持范围,苍溪、旺苍和朝天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当地贫困群众还没有摆脱肩挑背磨、交通靠走的现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贫困”问题突出,“等、靠、要”思想严重。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四川省苍溪县、得荣县对口帮扶任务,承担苍溪县东青镇东红村、得荣县茨巫乡曲贡村和旺苍县檬子乡柏杨村、钟岭村、黎明村精准扶贫重任,先后选派 5 名干部担任旺苍县檬子乡柏杨村、黎明村第一书记、苍溪东青镇东红村驻村联络员,先后选派了 3 名干部挂职苍溪县职业中学副校长、旅游局副局长和职教咨询专家。紧紧围绕“智志双扶”的核心思想,通过“科技帮扶、教育帮扶、信息帮扶”的工作思路,高强度引导、宣传和教育,彻底剜除贫困群众的思想“沉疴”,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发展根基。先后投入 XX.X 万元,协调

     2XX.X 万元,帮助 5 个村修建村社便道、入户道路 41.62 公里、防火通道 4 公里、硬化村社道路6.1公里,修建漫水桥1座;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2个、修建安居房17 套、改建危房 2 套;改造人畜饮水 XXX 户、加固山坪塘 1 口、整治地质灾害 2处、维修加固灌溉水渠800米,建成标准化党群公共服务中心2个,基本解决贫困群众出行、生活和基本保障。

      (二)输血造血多管齐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设立特色产业发展扶助基金,帮助发展家庭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先后投入 XX.X 万元,协调 XX.X万元,帮助贫困村建成高山天麻、高山猕猴桃、高山大黄、高山脆红李、新生系3 号柑橘、药用毛桃种植基地 6 个,建成生态蜜蜂、生态家家禽、稻田生态鱼、生态小龙虾、藏香猪养殖基地5个,培育建设家庭农场1个,组织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40次,培育培养致富带头人数XXX人、养殖示范户XXX户、种植示范户XXX户,指导成立了专业合作社6个、村级农业开发公司1个。建设天麻烘烤房1个、蜂蜜加工厂 1 个,有效地增强了贫困户造血功能,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规模。

      (三)大力实施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突出“扶智扶志”主题,治愈“贫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先后与苍溪县、得荣县人民政府签订《对口帮扶精准扶贫框架协议》,提供专家智力支持,大力加强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信息帮扶。与苍溪职中、开江职中开展校校合作,签订专业领办协议,融合广元职教集团和四川电子信息职教联盟资源,推动两所职中协同发展、整体进步,苍溪职中、开江职中双双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提出并持续推进“檬芽助学”工程,为贫困户子女发放助学金,免费接收了贫困学生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累计发放“檬芽”助学金 XX.X 万元。先后投入近 XXX 万元,改善幼儿园、中心小学基础办学条件,对中小学教师免费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免费接专业课教师来院进修,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术技能。

     (四)用好宣传教育法宝,树牢“穷而有志”观念。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学院深刻认识到“有志”对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性。大力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依托“农民夜校”,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讲、送文化下乡演出、评选表彰亲情道德先进典型、脱贫致富能手和农村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坚持每月举办 2 期“农民夜校”,大力开展“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感恩”活动,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川全会精神宣讲全覆盖。

      举办举办庆“七.一”文艺演出、元旦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 2 场,组织开展文明家庭、致富标兵、好儿媳、好邻居评选表彰,树牢穷而有志观念,激发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贫困村干部把握脱贫政策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贫困户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主动脱贫意识有力提升,脱贫致富能力有力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要脱贫蔚然成风。

      (五)加强技能培训服务 提升脱贫致富能力。牵头成立广元职业教育集团、四川电子信息职业教育联盟,牵头成立了广元职教研究中心,汇集省内 17 所职业院校和 47 家企业,7 个行业协会和 5 个工业园区资源,推动区域职教协同发展整体进步。

      先后开办职业教育讲座 14 场,培训干部教师 XXX 人次,干部挂职互派 XXX 人次,接受帮扶校学生来校实习、交流培养 XXX 人次,为 14 所职业院校提供专家支持 XXX 人次。为企业、党政机关和贫困乡村开展岗位技能、干部信息化培训 10XXX人次、专业技术考试服务 67XXX 人次、技能鉴定培训认证 8XXX 人次。

      通过不懈努力,全院教职工“服务群众、奉献帮扶”的氛围日趋浓厚,贫困

     乡村干部把握脱贫政策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贫困户思想观念得到转变,贫困村产业单一的现状彻底扭转,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习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在奋斗目标。池园镇的每位帮扶责任人就是这样做的,比如福斗村的贫困户刘贤林,在帮扶责任人帮助下脱贫,并且生活的越来越好。

      那是一户普通的人家,那里没有丰富的钱财,没有迷人的风景,那里只有三口人,那便是刘贤林一家三口人,刘贤林本人为三级残疾,妻子二级残疾,其儿子患有癫痫病,一家就靠着低保的收入维持着家庭平时的开支,20XX 年在乡镇及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介绍下,刘贤林到白中佳美厂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年下来刘贤林的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三千多元,一举改善了生活水平,20XX 年刘贤林明白要想脱贫致富除了政府的帮扶外更主要的还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主动的兼职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到村里做卫生来增加家庭收入,因为妻子二级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刘贤林还申请了一万元的小额信贷购买了十几只羊,白天刘贤林出去务工,妻子和儿子便在家中放羊,无形中又为家里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了便有了足够的看病费用,经过治疗儿子的癫痫病已基本好转。经过一年的努力20XX年的人均收入从20XX年的三千多元提升到了一万多元,总收入更是达到四万多元,这显著的提升虽说有政府及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但更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20XX 年刘贤林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元,不仅还了小额信贷的资金,还能够保持脱贫趋势,稳定脱贫不返贫。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刘贤林今年还利用积蓄重建了自己的房子,现在房子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相信很快刘贤林就可以从土坯房搬进水泥房中去。在池园镇的帮扶下刘贤林过上了好生活,相信会有更多的贫困户能够过上好生活,持续脱贫不返贫。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市、县有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有关工作部署的落实,我局根据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各项工作,结合联系贫困村大林村实际情况,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工作中大力争取项目资金,为大林村解决问题。

      一、健全机构,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序进行

      1、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水务局庚即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 3名驻村工作队员,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我局我局参与帮扶联系的干部职工 XXX 人,其中班子成员 6 人。

      二、典型案例的背景

      大林村位于永和乡的东南部,距离乡政府 4.2 公里。海拔在 850 米至 1450 米之间系高山村组,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下辖 7 个村民小组,XXX 户,1XXX人,其中贫困户 XXX 户、XXX 人。全村现有耕地 1247 亩,人均耕地 0.88亩,其中田 745 亩,地 492 亩;全村共有退耕还林面积 695 亩,林地面积 6780.8 亩。其中大林村主干渠松白大堰已全部整治过,满足基本灌溉用水;大林村现有灌溉堰渠也基本进行了“三面光”整治;大林七组实施过节水灌溉项目,但目前大林村产业进一步发展,传统堰渠无法满足灌溉要求,急需实施更多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大林村大部分村民为永和乡集中供水站水源覆盖地,水质符合国家水质检测标准,能满足贫困人口水量供应,绝大部分贫困家庭生活用水均能满足,达到贫困村有安全用水标准。仅有大林 3 组因地势太高,就近无水源,贫困户安全用水没有达到标准。

      三、典型案例的做法

      我局发挥职能优势,针对大林村现在需求,重点抓好大林村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和三组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根据不同的项目资金要求,分批给大林村安排了相应项目。具体项目如下:省级水资源费安排两个项目,一是大林村三组节水灌溉,解决大林村3组节水灌溉面积450亩,同时解决大林三组农村饮水水源问题,投资XXX 万元。二是永和乡大沟水环境治理,在大林村七组实施河道水环境治理 150 米,保护大林七组土地和农户安全,投资 XXX 万元。目前这两个项目已完成勘测设计,待市水务局审批后,按项目实施程序进行施工。20XX 年省级财政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安排 XXX 万元,大林村一、二、四组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三个组黄果柑节水灌溉 600 亩,目前项目正在勘测设计中,四月份市水务局将进行项目审批,待批复后,将按程序进行施工。

      四、典型案例的成效

      大林村三个项目都在走程序中,待今年项目实施后,大林村三组贫困户的饮水问题将全面解决,大林村几个组的产业发展将有更好的基础,为 20XX 年,大林村村摘帽,户脱贫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五、典型案例的启示

      通过对大林村帮扶工作,我局认真总结分析,帮扶工作中除了在政策宣传、日常走访慰问外,要切实结合部门的工作实际,在了解贫困村需求基础上,实实在在的安排项目资金,切实为贫困村村摘帽,户脱贫提供帮扶。

      郭淑媛,新建区绿化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自入职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 20 余年,先后被区林业局评为优秀公务员。20XX 年初,随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益临近,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扶贫工作。新建区委、区政府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并将各项工作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不胜不休的决心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如期脱贫摘帽。正

     是由于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5+2”、“白+黑”的工作模式对扶贫工作人员来说已是常态,这让部分的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感到身心俱疲,力不从心。在这种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形势下,郭淑媛同志没有选择退后,而是主动提出申请,选择到农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20XX 年 5 月份,经区委组织部讨论研究,同意任命郭淑媛同志到区石埠镇乌城村担任“第一书记”,乌城村位于石埠镇西北方向,是纯农业村,辖区耕地面积 2021.4 亩,辖区有四个自然村(程家新基 XXX 户 XXX 人、程家老基 XXX 户 XXX人、方家园上 XXX 户 XXX 人、塘下李家 XXX 户 XXX 人),村集体整体经济薄弱,主要收入来源是靠集体土地流转,年收入不足 2 万元。全村共有农户 XXX 户,共1XXX 人,人均 1.2 亩地,主要种植草皮、水稻;全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年龄基本都是在 50 岁以上,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XXX 户 XXX 人,主要是因病、因残或年龄大无劳动能力导致贫困。驻村后,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更好地融入乌城村这个大家庭,郭淑媛同志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扑下身子,情系群众、激情干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就精准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乌城村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多次深入乌城村组,同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广泛宣传政策、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为乌城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一、刻苦钻研政策,用心交流学习。郭淑媛同志一直在局机关工作,虽然工作上需要下乡入村调查,但实际农村工作经验偏少,履职乌城村第一书记的她压力很大,责任也很重。再来之前,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乌城的村民们都富起来。驻村工作后,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扶贫领域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刻苦研读省市区关于精准脱贫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除此之外,她还虚心向其他驻村“第一书记”的同事学习请教,听他们分享扶贫工作中的经验与心得,

     再结合乌城村的情况,反复思考,认真揣摩,为日后的顺利开展驻村工作提供了知识储备。

      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为了准确把握乌城村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郭淑媛经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村入户,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村道院落、田间地头,常见她的身影,她把群众当亲人,大伙也不把她当外人。记得在 20XX 年数九寒天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雪花,不一会儿,地上就堆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雪,此时的郭淑媛无暇欣赏窗外的雪景,反而担忧起来,下这么大雪,贫困户家里暖和不暖和呢?是否有棉袄穿呢?想到这,郭淑媛立即驱车行驶在结冰的入村道路上,前往贫困户家中走访...

    篇八: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于乡村贫困户养殖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现年 43 岁的***是 XX 县蓼泉镇墩子村三社村民,家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文化程度低成为其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妻妹刘海珺是残疾人,在 XX 市聋哑人学校上学,岳父岳母年老体弱,并且丧失劳动能力,淳朴善良的他担负起了供养妻妹上学、赡养岳父岳母的重担。生活的贫困曾一度让正值中年的他身心俱疲、不堪重负。2014 年,秦申国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 3281.3 元,比全村人均收入低 6908.7 元。

     困境中不绝希望,寻出路才是正道。随着“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该村联村干部进村入户、精准帮困,为贫困户做好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谋求发展出路工作。在联户干部积极出谋划策、鼓励支持下,秦申国进驻“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其中经营肉牛养殖舍 1 栋、饲养肉牛 18 头,走上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增收致富之路。为提高肉牛养殖水平,联户干部采取“一对一”、“定期定时”科技帮扶措施,为其提供饲料加工调制、肉牛育肥、繁殖控制等肉牛养殖技术指导,有效地提高肉牛出栏效益。

     “今年我经营的牛舍里产了三头小牛,两头母牛我打算卖出,剩下的一头自己养,而且有两头肉牛也马上就能出栏了。今年肉牛价格不错,估计一共能增加收入两万多元”。秦申国说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还表示,多亏了联户干部的支持与帮助,觉得经营肉牛效益很好,对自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其实,秦申国的例子只是该村贫困户依托“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在墩子村,像秦申国这样靠奶肉牛养殖、高原夏菜种植、设施葡萄经营增收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多形式了解群众疾苦,多渠道反映群众呼声,多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

      难”是广大联户干部开展“双联”行动、实施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在联村干部、村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墩子村在草畜养殖富民产业培育上效果显著,新兴林果产业探索方面力度空前,充分发挥该村特色富民产业优势,做好“牛”文章,打好“葡萄”牌,精心打造出肉牛养殖、设施葡萄种植专业村。

     当走进 XX 县蓼泉镇“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正门,引入眼帘的便是 56 栋排列整齐的奶肉牛养殖牛舍,小区内已经铺设了平坦宽阔的水泥马路,配套完善了方便快捷的水电设施,治安室、消毒室、办公室、科技培训室等也已配备齐全,养殖户生活区坐落有致,牛舍牛群膘肥体壮,园区内没有任何异味,很难让人把如此场景与传统的养殖牛舍联想到一起,构成了一幅具有生动气息的现代化新型养殖产业园。按照发展规划,该示范园地处唐湾、墩子和湾子村南部,规划占地面积达 12283 亩。从 2012 年开始,计划利用 3--5 年时间,分期建成集奶肉牛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气能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特色产业、优质牧草种植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建成后,奶肉牛养殖规模达到一万头以上,现代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及优质牧草种植达到一万亩以上,其中特色种植基地 3229 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4554 亩,设施农业种植基地 2500 亩,防风林网 2000 亩。近年来,蓼泉镇党委、政府紧抓全市绿洲奶肉牛基地建设机遇,认真贯彻县委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南沙窝荒滩资源优势,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分期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力推进“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势必不断增加全村扶贫减贫效益,明显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今年以来,按照全县“1+20”精准扶贫方案,借着“双联”和精准扶贫攻坚两股强劲的东风,该村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通过项目资金拉动、产业培育富民、聚合力

      量帮扶、政策扶持到户、技能培训扶智、美丽乡村靓化等行动,争取项目资金 40 万,完成“双万”养殖小区改造工程,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 3500 头,肉羊饲养量达到 4000 只;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扩建钢屋架拱棚 156 座,设施葡萄累计达到 564 座;示范园区的建设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沼气沼渣沼液的高效利用,为推动全镇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墩子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富民产业培育多元推进,扶贫减困效益明显,贫困户生活正发生的飞速的变化,自我谋求发展的信心也日益增强。蓼泉镇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1+20’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找准发展致富产业扶持政策结合点,争取项目完善“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基础设施,促进规模和基础设施标准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村民依托““双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富民产业的道路将会越来越宽,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亦为期不远。县委在调整精准扶贫帮扶村时,段家集乡北头村由县环保局进行双联帮扶工作。北头行政村位于段家集乡街道北段,辖 7 个自然村(堡子、南头、畔子、李塬、前川、中川、里川),548 户 2100 人。耕地面积 5073 亩,林地 5422亩,草地 13430 亩。全村以种植、养殖、劳务为三大支柱发展产业。种植以小麦、玉米、糜谷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豆、荏、蔬菜、核桃、苹果等,2013 年新栽果树 500 亩,目前全村共有果园 1000 余亩,畜牧主要以养猪、牛、羊、鸡为主,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

     今年以来,XX 县环保局、段家集乡政府、段家集乡派出所及段家集乡兽医站 47 名干部联帮 175 户贫困户。7 月份按照市、县有关精神组建了由环保局副局长梅永博任帮扶工作队长,段家集乡人大主席胡军成任帮扶工作副队长,北头村第一书记杨清舟、段家集乡水利工作站站长王伍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韩爽为成员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联村联户、为民

      富民”活动中,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各项文件、精神要求,坚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带头、全面覆盖、分期分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实施、长期坚持、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帮扶发展为重点,以为民富民为目的,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宣传。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四个全面”的战略举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深化农村改革和强农惠农相关政策,帮助联系村户理清惠农政策涉及项目、发放规范和使用要求;深入宣传省、市、县的决策部署,注重宣传好扶贫攻坚“六大突破”方面的政策措施、方式方法和项目安排等,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激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通过面对面宣讲、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力争每户有一个政策“明白人”,群众政策知晓率达到 98%以上。

     2.认真反映民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县委印发的《XX 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成效评估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的通知精神,严格落实干部驻村制度,注重了解实情,深入村户、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交心通过参加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会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做到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五个知晓”。积极为群众帮办实事和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联系户中重病住院、子女辍学、意外灾害、亲人去世及重大节日“五个关心”。做到县委提出的“五必到五必访”(村里有重要会议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重要活动必到、乡镇安排工作必到、重要节日

      必到;联系户婚丧嫁娶必访、遭受自然灾害必访、生活困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邻里发生纠纷必访)要求,及时征求群众意见,回应群众诉求,形成征求办理群众意见建议、回应群众关切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征求意见有记录、解决问题有台账,回应率达到 100%。

     3.聚力促进发展。促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注重促农增收,围绕增加扶贫对象人均纯收的目标,,进一步弥补发展短板。着力加强务农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联合相关部门举办 1-2 期农业技能和果树修剪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能力。力求做到目标任务、规划计划、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管理“五到村”,结对帮扶、脱贫计划、项目安排、产业培育、跟踪监测、效益体现“六到户”。

     4.注重基础工作。深入开展联村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抓好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帮工作,帮助基层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把双联行动作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切实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行动”的责任,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双联工作,解决重大问题,组织好各项专题活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促进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合力。

     一、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

      本人思想上,积极向上,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始终,并时刻能够以党员的“八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善于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能经常深入农村一线调查研究.

     二、加强学习,不断进取

      深深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在学习上,他能够抓住点滴时间,汲取精神食粮,丰富自我,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恪尽职守,锐意创新

      能够深入基层,勤于调研,和农民深交朋友,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情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能模范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作执行制度的表率。在工作中能沉下去,能结合农村实际提出一定独到的见解,能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为群众办事,为扶贫办分忧解难。主动协助办领导搞好工作。

      工作思路开阔,勇于创新,富有改革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所包村组中,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指导村组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紧紧依托项目实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从 2010 年到现在为止,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共完成深山移民扶贫地质灾害区搬迁 1889 人,670 万元。生态移民 908 人,资金 317 万元。争取XX 市泗洲镇祝家重点污染区搬迁指标 1667 人,资金 2917 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 800多人。完成全市 6 个重点村项目 50 个,资金 325 万元。不但超额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交与工作任务,博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篇九: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攻坚典型案例八篇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

      xx 高牛村位于 xx 中西部,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距xx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90公里。长期以来受闭塞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高牛村大部分贫困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府、乡村干部缺乏信任,对脱贫攻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意识较重;二是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争当贫困户”攀比心理,缺乏邻里之间的友好感情基础,“以贫为荣”意识较重;三是部分贫困户目光短浅,甘于贫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落后,“得过且过” 意识较重。针对存在的三种消极制约因素,高牛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坚持思想先行,攻坚克难,通过高强度引导、宣传和教育,彻底剜除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沉疴”,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政策指路,用好宣传“法宝”,消除“等靠要”意识,树立“穷而有志”观念。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刻认识到“有志”对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提高贫困户对政策的知晓率,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全体贫困户大会制度。该会是一个以贫困户为主角的谈心会,贫困户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谈想法、谋发展、话感情、拉家常、说意

     见、提建议。干部在倾听谈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简短、朴实的语言在大会上向贫困户传达政策精神,解读最新的惠民扶贫政策。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真正了解党的扶贫政策的宗旨、目的和意义,让“浑水摸鱼”和“坐吃山空”者无所遁形,自感惭愧。真正营造“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浓厚氛围,引导失志贫困户转变观念,练好“内功”,丢掉“等、靠、要”思想,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走上致富之路。

      二、注重典型引路,打好感情基础,消除“以贫为荣”意识,树立“穷则思变”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户要转变,必须学有样板。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高牛村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率先脱贫光荣”纳入乡风文化内容。广泛传承优良传统,开展“道德模范”、“脱贫之星”、“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等评比活动,编印个人脱贫先进事迹汇编,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组建 5 支农民文娱宣传队,把农户从“麻将桌”引向“乡村舞台”。利用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高牛村农民文艺联欢晚会,将脱贫攻坚的典型实例搬上舞台,自编自演脱贫故事,自娱自乐,寓教于乐。同时,以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为基础,邀请本地产业大户和已脱贫户为大家传授致富经验,宣传脱贫“正能量”。

      三、增强技能铺路,抓好培训之效,消除“得过且过” 意识,树立“穷更需勤”观念。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高牛村在抓好县乡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同时,善谋善思,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技能培训,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扶智”的强技增

     收脱贫之路。不定期组织邀请种养殖专家深入贫困户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种养殖技术。利用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邀请本村诸如汪如亮、曹祥芝等种养殖大户,在大会上传授种养殖经验。定期组织贫困户到周边产业发展好、脱贫成效明显的地方去开拓眼界,看看外面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贫困户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主动性。通过技能的培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贫困群体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实现由“我不干”、“不会富”到“我愿干”、“我先富”的转变。

      xx 县开觉村昔日被称作“三无三多空壳村”,辖 XXX 个小组 XXX 户 2XXX 人,有贫困户 XXX 户、XXX 人。全村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像样村道,贫困户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破旧房屋多,被 xx 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村。

      然而,现在的开觉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层层梯田云集点缀,干净整洁的羊肠小道牵连万家。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美丽新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据开觉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珍介绍,“开觉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开觉郎,红苕拌饭酸菜下。”这是我们开觉村以前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而如今开觉村紧扣“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切实破解“空壳村”难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山旮旯里的小山村演绎出这样的跨越传奇?

      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政策扶持,把开觉村打造为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大力推进发展壮大开觉村级集体经济工作。xx 年,开觉村获国家财政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 XXX 万元,采取利

     润 40%用于滚动发展,55%用于村民红利,剩余 5%用于贫困户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 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开觉村根据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废旧办公场所等存量资产,采取单独经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筑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根基。xx 年该村对原大沟乡政府的办公楼进行了重新整修,把闲置的一楼办公室改建成门面8间,以每间每年7XX元进行出租,xx 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XX.X 万元。同时该村开展了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300余户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青钱柳、茶叶、核桃等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00余亩,其中青钱柳和茶叶1200余亩已进入初产期,经测算初产期每亩可实现收入 3XX 元,入股农户通过约定的 2:8 比例分红,每亩可实现XX 元收入,按平均每户入股 5 亩计,可实现户均增收 3XX 元。

      以资金或土地入股 农民成了股民

      开觉村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破除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办理“特惠贷”,贫困户再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成了股民,为精准扶贫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该村根据村情实际,采用“支部+信合+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8 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向信用社贷款 XXX 万元,入股到村“两委”引办的高山农产专业合作社的黑毛猪养殖产业,钱变股金,贷款由合作社直接偿还,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直接分红,每年 1 万元可直接获利 XX 元。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分别成立开觉村苗家黑毛猪老烟刀加工厂和开觉村苗王刨汤体验店,极大拓宽了黑毛猪产品的销售渠道。潘才秀是村

     里的精准扶贫户,由于身患疾病,根本无法发展产业,通过“特惠贷”,他不仅参与合作社做起了股东,还使他的就业问题有了保障。

      同时该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xx亩,投入50余万元发展稻田养鱼规模产业。积极协调 5 户精准扶贫户“特惠贷”XXX 万元,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养殖场分红。目前,已投放鱼苗 1 万尾,预计 xx 年底产值达 XXX 万元以上。

      此外,该村还着力打造 380 亩集体经济蔬果园,成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金秋梨、草莓、核桃、生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作物。村集体出资金占主要股份,50 余农户以流转后的土地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到种植基地务工,另一方面年底收股金,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

      选好路子做大产业 分好蛋糕惠及群众

      开觉村“两委”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好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子,与群众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惠及到广大村民。该村找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建村级建筑施工队 1 支,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企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占有产业发展 XX%的收益权,群众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占有产业发展 XX%的收益权,村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代办手续等事宜,占有产业发展 XX%的收益权。同时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优势,着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xx 年采取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入股等方式,成立 xx 县西江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农家乐、旅店、旅游咨询服务、产业促销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业务;并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合作,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旅游综合服务,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XXX 万元。该村还采取“村集体+旅游协会+群众”的方式组建开觉民族旅游文艺队,在吃新节、苗年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在举办“苗寨好声音”和“千名姑妈回娘家”等活动,旅游旺季每周可收入2万多元,预计每年增加XXX万元。村集体经

     济收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一部分资金按入股份额以红利的形式分给了群众。

      实践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已经走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之路的开觉村,正在迎来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飞跃。

      截至目前,开觉村已全面“脱壳”,村民人均收入由 2000 年的 1XX 元增至 xx年的 60 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且越发壮大的转变,村级固定资产积累达 200 多万元。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要下“绣花功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作为脱贫攻坚有力举措的驻村帮扶更要以“绣花”功夫来做,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

      富家岔村位于八里湾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xx公里,流域面积xx.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XX.X 万亩。全村有 8 个村民小组,XXX 户 xxXXX 人,其中劳动力 793多人。有党员 XXX 人(其中:女性党员 5 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 8 名)。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恶劣,xx 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 XXX 户 XXX 人,xx 年以来累计减贫 XXX 户 2xx 人,贫困发生率 XX.X%,现有未脱贫户 XXX 户 XXX 人,贫困面 XX.X%。全村以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小杂粮(亚麻)为主,养殖安格斯肉牛、小尾寒羊、肉驴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x 年为 2XX 元。

      精准帮扶,以勤勉打基础

      自古以来,凡绣艺超群者,无不勤勉刻苦,在反复的练习中练成就扎实的基本功。帮扶干部作为部门工作人员,在

     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兼顾本职工作和帮扶工作确实难度较大, 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xx 市委组织部以勤勉奉献自励,按照乡党委统一部署,配合乡村干部,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退出程序,坚持入户现场“四看四问”识真贫,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一看房,一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一看房,了解农户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看粮,了解农户耕地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了解农户劳动力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郞,就是了解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识情况;现场“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望”。并针对各户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精准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达标短板,开展到户“一对一”精准施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和退出程序,xx 年脱贫退出 6 户 XXX 人,xx 年 XXX 户 XXX 人。贫困人口减为XXX户XXX人,贫困发生率由XX.X%降至XX.X%。xx年脱贫退出XXX户XXX人,贫困人口减为 XXX 户 XXX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XX.X%。

      聚焦帮扶,以用心显真诚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想要绣一副精美的绣品并不难,但要绣得生动、绣出神韵就不是技巧能解决的,还需用心。xx 市委组织部用心了解贫困户的一切情况,异地而处地体会他们的困境,积极寻求脱贫之法。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工作作风,始终把富岔当作自己亲人来关心帮助。两年来,先后 30 余次深入帮扶村社农户实地考察,制定帮扶规划。一是转变群众思想。用政策去引导,用制度来规范,彻底摒弃“等、靠、要”等陋习,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思想。在扶贫项目选择和实施等环节上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共组织召开大小座谈会 26 场次,期间向乡村干部学习基层经验,邀请贫困户建言献策,帮扶八里湾乡市、县帮扶干部的派出单位及帮扶干部分享交流帮扶

     经验,虚心求教并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帮扶干部们齐聚一堂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能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推动技能培训。xx 市委组织部协助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肉牛、肉羊、肉驴养殖、小杂粮等专题项目讲座,先后办培训班 16 期培训 xxXXX 人次,着力使每家有一个有劳动技能,懂农业科技知识新型农民。同时还支持 160 多人参加会宁县人社、农技开展的电工、焊工、厨师、电脑、美容美发、陇原巧手等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所长,在劳务输出中发挥作用。通过培训,全村贫困户自立意识、脱贫信心和致富本领明显增强,全村 XX%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掌握了 1,2 项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其中自主创业致富带头人 XXX 人。

      聚焦帮扶,以方法求实效

      绣花是一门极具学问的传统技艺,针对不同的事物和艺术形象采用不同的针...

    推荐访问: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扶贫 产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