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19日 13:18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9篇

    发布时间:2022-11-26 10: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9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3000字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9篇

    篇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3000 字 摘 要: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高效率、 高科技、 低能耗、 低污染、 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进一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建设; 内涵; 意义

      2010 年来。

     自然灾害频发, 3 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 4 月 23 日, 我国多地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 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 17 年来最强, 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遭到重创。

     虽说是天灾, 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祸, 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

     因此从高能耗、 低产出、 污染重的工业文明, 走向高效率、 高科技、 低能耗、 低污染、 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1、 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从广义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 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 社会、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狭义角度来看,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 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

     生态意识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 包括进步生态意识、 生态心理、 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 和谐的价值取向等; 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 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 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 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 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 GDP 总值的 15%,超过了年平均 9%的经济增长。

     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环境污染、 地力下降、 生物资源锐减, 这种种威胁, 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是以生态意识强、 生态产业发达、 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 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 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

      (1)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 写进党代会报告, 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威望不断提升、 负责任大国的

     形象。

     (2)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处共融。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缺乏、 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 人口包袱沉重、 自然资源不足、 生态系统破坏、 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 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 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 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 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 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 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是 21 世纪的主导产业。

      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人口、 资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 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 发展生态产业。

     为此,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 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 的“四个文明” 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 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 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 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 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人人都有责任, 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

     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 两手都要硬,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 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另外, 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 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 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 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 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 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 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 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 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

     其次, 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 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 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 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 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 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

     在提拔使用干部时, 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 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 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 对因为决策失误、 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预期, 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宁小莉, 赵明. 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04) .

     [2]李子君.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 环境保护, 2002(10) .

     [3]徐燕秋, 何玉宏.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J]. 兰州学刊, 2006(08) .

    篇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代 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证明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为工作重点,继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征程。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认

     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极端重要性和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紧迫性,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力图通过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原则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

     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部实现,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治理方案,改善农村地区现有的生存条件,为农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外部条件,重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有机循环、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与 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共存于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之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的生態环境问题可能扩散发酵至别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面对当前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从坚决捍卫人类共同利益和保证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后方保障,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以不惧挑战、直面困难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和坚决的维护者。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较为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解决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视这些难题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它出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更是左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由来已久,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低下,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

     受制于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式,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看法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附属品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人仍旧保有“经济利益大过天”的狭隘观点,以往对一个地区的评估也大多停留在该地区 GDP 的增长,这就在直接和间接上导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尚处在浅层阶段,将生态文明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或者热爱大自然,看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相较于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教学投入少且教育质量差,在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和系统教学,再者农村地区中年及老年人口占比大,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有失偏颇。二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偏低且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脆弱。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占据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并长期进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毁林开荒、砍树伐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恶化。三是农村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关乎农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农村,过度使用和保护滞后造成农村环境承载接近上限,农村地区面临极大的环境威胁。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完善以及生态领域法律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生态领域法律的构建方面尚处在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但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立法与严峻的生态现实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当前我国环境立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各类环境法律和法规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反映在职权上就是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科学且系统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制度标尺,在生态整治过程中也忽视了生态环境预防和源头治理,存在出现问题才

     解决问题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现实之间的不相适应性。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规定内容覆盖面低、内容严重滞后且缺乏较为详尽的规定,严重落后于现今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立法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生态现实,单一的法律难以全部覆盖。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以及生命强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发展思路。

     (一)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然所处的环境中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尊重自然地客观规律,切勿与其相抗衡,切勿形成“经济发展大过天”的偏颇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现实中

     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充分说明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态文明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繁衍的高度上来,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以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滋养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在农村社会形成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新型公民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社会活动,显现出共生共建的社会行为和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只要将环保理念和对生态环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在全社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和有形的规范,才能积极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新型公民,形成良好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纸废文书,

     保护环境更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便利高效且生动鲜活的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使生态环保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尚;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力图使社会各层面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要更加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传播环保知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大力转向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新途径,发展生 态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历史证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有违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的最大效能,有效减少生态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才能促进二者融合的进步发展。为此,国家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界和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工增氧技术、生物膜净化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效益高、前景好、特色足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研发和创新生态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围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强化企业在生态技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的特色和需求消化吸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 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待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和追责制度,健全各单行法之间的系统运用及合理调配,使得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有法可究。二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制度的保证,

     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环节中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严肃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是要广泛听取社会环保组织、绿色服务团队以及社会不同阶段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 、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篇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019 年 4 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 8 期收稿日期: 2019-03-28作者简介:黄

     聪( 1991 —),女,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水污染环境治理。国 家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示 范 县 创 建 的 思 考 与 探 索— —— — —以 以 湖 北 省 保 康 县 为 例黄 聪 1 ,陈骏杰 2 ,江致君 1 ,孙 晗 1 ,聂衍韬 1 ,吴 梦 2( 1. 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2.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对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建设进行了 SWOT 分析、诊断,围绕 38 项创建考核指标,结合创建工作进展现状,分析了保康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下一步改进的重点任务,旨在为保康县成功创建提供决策支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SWOT 分析;差距;主要任务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944 ( 2019 ) 8-0259-051 引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 。“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顺应时代要求,湖北省在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做出构建“生态湖北”的重大决策,并将建设生态省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具体行动。本文主要通过保康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研究,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示范和积累经验。2 研究区域概况保康县地处鄂西北,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西南部,地跨东经 110°45′~111°31′ ,北纬 31°21′~32°06′ ,东临南漳,北接谷城,西与房县、神农架交界,南与远安、夷陵、兴山毗邻,总面积 3221 km 2 。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 248 条,分属南河、沮河、蛮河三大流域。全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 1 处、省级地质公园 1 处、风景名胜区 1 处、原生境保护点 1 处、森林公园 2 处、自然保护小区 5 处,森林覆盖率 72.01% 。3 生态建设战略 SWOT 分析3.1 优势( S )分析3.1 .1 区域条件优越保康县不仅是襄阳大荆山旅游区的核心区,而且正处于湖北“一江两山”旅游圈的几何中心,距离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古隆中四大景区都在 3 h 车程以内,旅游区位得天独“中”,构成贯通“两江三山”旅游圈的完善公路网,使保康成为联结“两江三山”的中心枢纽,赋予了保康在湖北旅游尤其是鄂西北旅游发展大格局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3.1 .2 生态经济发展基础良好保康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着林业特产优势、水能资源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这为构建生态型经济,特别是龙头产业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有利基础。境内有以九路寨、温泉、南河、五道峡等为代表的山水资源;以野生腊梅、原生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为代表的珍稀野生花卉资源 [2 ] 。同时,保康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 3000 多年的文化底蕴,如楚人卞和得宝献玉、“荆山薅草锣鼓”民歌体系以及“首部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关公歇马的民间历史传说等。3.1 .3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保康县在过去几年里严格对照省级生态县考核标准,六个基本条件全部具备, 22 项指标全部达标, 2016年保康县被授予“湖北省生态县”称号。截至 2016 年11 月,全县已拥有 1 个国家级生态镇, 4 个省级生态镇,3 个市级生态镇, 22 个省级生态村,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奠定了坚实基础。3.2 劣势( W )分析3.2.1 经济发展亟需提升保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虽然初步形成了以烟叶、茶叶、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但核桃尚未见收,烟叶、茶叶、食用菌规模尚小。保康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在工业内部,磷化工业比重占 80% 以上,形成磷化独大的局面,农副产品加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尚未形成规模;小水电和机械轻工建材工业不仅占比不高,而且发展空间有限。第三产业由于山高路差、交通闭塞,人流、物流尚不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业还处在起9 5 2

      黄

     聪,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的思考与探索经济与管理步发展期,目前仍以低水平的商贸、运输、服务为主。3.2.2 环境风险压力大一是污染减排压力大。工业结构单一,层次不高,磷化工产业的比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带来巨大压力。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不够,雨污不分流,达标运行率偏低。城市机动车尾气、油烟、噪声、扬尘、垃圾处理等污染问题不断凸现,工业危险废物存在安全隐患。各乡镇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3.2.3 发展要素集聚不足保康县对资本、科技、人才的集聚能力较弱,还未形成庞大的支柱产业体系,产业配套环境还在改善之中。同时,政府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满足对产业发展的支持。3.3 生态建设的机遇( O )分析3.3.1 国家政策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产业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定向发力,尤其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 ”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有利于保康县新型磷化工业、现代农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3.3.2 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康作为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必将在精准扶贫上得到更多政策支持。3.3.3 全面深化改革机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束缚保康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进一步打破,制约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随着“三个一”改革的全面推动,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3.3.4 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总理执政以来提出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任务是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塑造城乡区域的新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城乡一体化。这既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3.5 高速高铁航空时代机遇随着过境保康县的 4 条高速公路(谷竹高速、麻竹高速、保宜高速及保神高速)建成通车,郑万高铁陆续开工建设以及保康通用机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康将全面进入高速时代、高铁、航空时代,交通和区位将发生战略性、革命性的变革,由过去一个十分封闭、位居大山深处的山区小县,一跃成为开放开发、极具发展活力的前沿阵地。3.4 生态建设的挑战( T )分析3.4.1 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仍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并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受化工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保康县磷矿石销售和磷化工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3.4.2 实施扶贫解困面临严峻挑战按照新一轮建档立卡的标准,全县仍有 54 个贫困村, 5.22 万人的贫困人口。全县还有40% 自然村不通公路, 14.2 万人需要解决安全饮水,67 个村处于石灰岩地区,近 3.14 万人居住高寒偏远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村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如厕难等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严峻挑战。3.4.3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实现加快发展必须要求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保康县实体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速度不快,各级各部门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实体经济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做实一批规模企业,为全县财源建设作出新贡献。3.4.4 乡村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城区主要是面临产业发展带来的压力,农村地区难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民群众环保意识薄弱 [3 ] 。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的前提下,相应的环保设施建设也必然相对落后。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工程存在一系列的难题,一是发动群众与环境的治理难;二是治理资金的筹集难;三是垃圾处理分类难;四是长期坚持难(建立长效机制难)。4 保康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差距分析参照环境保护部 2016 年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标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涉及 6 大领域, 10 个方面 38 项评审指标。截至 2017年末,全县 38 项创建指标中有 17 项指标已达标, 21 项指标未达标,见表 1 。其中,未达标的指标中易达标指标为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较小或采取少量措施即可达标的指标,数量为 9个,占总数量的 23.7% ;其他未达标的 12 个指标需重点突破,即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较大或需要实施大量工程才能达标,占总数量的 31.6% 。5 主要任务5.1 遵循国土开发格局保康县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全县 11 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5 个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1 个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 5 个自然保护区、 5 个自然保护小区、 1 个风景名胜区、2 个森林公园、 1 个地质公园及 3个重要水库。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蜡梅谷、温泉小镇、五道峡、九路寨、尧治河等重点旅游区,国营横冲药材场、大畈水库等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区。重点开发0 6 2

      2019 年 4 月绿

     色

     科

     技 第 8 期表 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指标及保康县达标情况一览领域 任务序号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指标属性2016 年现状值是否达标生态 空间格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遵守 约束性 划定并遵守 是空间 局优化2耕地红线-遵守 约束性 遵守 是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山区)% ≥33约束性30.68否4规划环评执行率% 100约束性100是生态 资源节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70 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约束性0.5是经济 约利用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中部地区)立方米/万元≤70 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约束性64.90是7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中部地区) 万元/亩≥65参考性57.16否产业循8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 ≥95参考性100否环发展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590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90参考性90是10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50参考性11.1否生态 环境质11环境空气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是环境 量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5 85环境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天数-基本消除 基本消除12地表水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 未达到考核要求 否地表水环境质量:水质达到或优于 Ⅲ 类比例(山区)% ≥85 100地表水环境质量: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 无劣 V 类水体13土壤环境质量:质量改善目标-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 未制定质量改善目标 否14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 达到考核要求 是生态系1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55 且不降低约束性78.62是统保护16森林覆盖率(山区)% ≥60参考性72.01是17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执行 参考性 未达标 否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 不明显环境风18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100约束性100是险防范19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立 参考性 未建立 否20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 约束性 未发生 是生态 人居环 21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约束性35否生活 境改善 22 城镇污水处理率(县)% ≥85约束性44.7否2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中部地区)% ≥90约束性62.28否2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参考性97.58是25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率(中部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65约束性59.18否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率(中部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率(中部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率(中部地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生活26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中部地区)% ≥40参考性0否方式27公众绿色出行率% ≥50参考性79是绿色化 28 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中部地区)% ≥70参考性40否29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80参考性50否生态 制度与 30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 约束性 正在制定 否制度 保障机 31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20约束性33.33是制完善 3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 参考性 已编制 是33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100约束性100是34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 ≥80约束性10否生态 观念意 35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100参考性0否文化 识普及 36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 ≥80参考性79.1否37环境信息公开率% ≥80参考性58.33否38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80参考性75否区域主要包括官山林场以外的城关镇,林川、堰垭、尧治 ...

    篇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 -

      通用版精品范文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辅导党课讲稿 (2021 年 11 月 2 日)

     ---doc 格式,内容具有通用性,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目

     录

     - 2 -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4 -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 6 - (一)高度重视自然资本 .......................................... - 6 - (二)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 9 - 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 10 - 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 15 - 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 16 -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 17 -

      同志们: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

     - 3 - 结晶,但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2018 年 5 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把这一思想称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5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它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文件,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个理念”。即:一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二是“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三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四是“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五是“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六是“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个原则”。即: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18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

     - 4 - 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八个坚持”。即: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六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在“六个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和“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我们说,“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可以融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进行论述,“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应该说是融于其他各条的。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路径。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5 - 要认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就要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2015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021 年 4 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 48 章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

     - 6 - 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道德经》中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做人的规律,企业经营要有企业经营的规律,政府执政要有政府执政的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态文明是在渔猎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掘绿水青山的价值,是未来新经济和自然资本所倡导的目标和宗旨。自然资本由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概念,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一)高度重视自然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资本。早在 2003 年,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提出了“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

     - 7 - 2005 年 8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资本。2015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文件强调,“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2016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

     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

     - 8 - 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因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由“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来实现。

     2017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6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四点要求。即:一是“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二是“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打好污染

     - 9 - 防治攻坚战”。

     2020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强调“不以GDP 增长率论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们一直在讲不以 GDP 增长率论英雄。‘六稳’‘六保’,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的科学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实在追求这些的时候,也会间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尽可能减少,但着眼点着力点不能放在 GDP 增速上。” 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 10 - 导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2016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于 2016 年 12 月 2 日起施行。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并于 2016 年 12 月 12 日印发。其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构成。

     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2015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到 2020 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9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四项举措。即:一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二是“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三是“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四是“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

     - 11 - 法律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 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2018 年3 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

    篇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己学习了解的情况,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结合基层的实际看,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在实际工作中,重发展、轻生态的情况仍然存在,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一些地方受制于发展条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绿色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二是巩固提升污染整治压力较大,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效果不理想,区域性大气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环境污染治理压力较大。三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滞后,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畜禽养殖污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今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意识引领,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建立制度体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的责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必须要算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帐”,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那些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上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的地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规划。要选准发展路子,决不能盲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节能减排,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二要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

     性、完整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

     三要健全完善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

     四要创新推动生态文明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一方面,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服务业,发展绿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同时,还要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净化农产品产

     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五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和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及时准确公布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

    篇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领导科学 2016年第3期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点思考吕廷虎 陈文静— — 从整体上理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观 察 与 思 考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文明畅想,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生态文明,绝非易事。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孕育了全球化浪潮,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的全球蔓延。面对日益加深的整体性生态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反思自己,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说:

     “当人类向着他们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人与自然渐行渐远,相互对立,人类逃离自然、征服自然的恶果彻底触动了全球神经。由于我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同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十八大报告更是专辟一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列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生态道统,古人以独特的视角感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洞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容共存的美丽画卷。古人不仅重视天人关系,还把天人关系上升到人人关系的层面上来认识。比如孔子曰: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维度来考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两大关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重点关注人与人关系的演进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应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人与人的对立和人与自然的、人类统治与自然征服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不和谐结果的反映。”所以,表面上是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刻画”了一场全球性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的过度开发引起的大自然的强烈反弹。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关键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基础性、突破性意义为了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首先必须深刻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判断,即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讲,是需要创造了劳动,劳动区分了人与自然,而又必将创造新的人与自然,其中的枢纽关节就在基于生产关系的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二)人与人的“和解”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29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第3期观 察 与 思 考提和条件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一部人类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发育、发展、完善的历史。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又都是利益矛盾。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背景下,不断探索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规律并逐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利益问题要由利益解决,这是主导思路;其次,利益问题教化解决,这是辅助思路。第一个思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可持续地做大做好,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把“蛋糕”可持续地分好;第二个思路要教育好我们的干部,教育好我们的人民,认识到这是一场观念革命、生活方式革命。三、新阶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需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也在党。每一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政治“火药桶”,处理得好,长治久安,处理不好,国将不国。反腐可以打击非法利益,提振党心民心,进一步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党的领导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二)可持续地做大“蛋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十八大报告指出,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人 — — 自然 — — 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协调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市民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三)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均衡共享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切实增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正义感,推进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把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反过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特别关注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实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为多数人谋利益、创造福祉的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不是能不能改的问题,也不是怎么改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和勇气,应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且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若干代人一以贯之的执着探索和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更要认识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善始善终地求得这一事业的最终胜利。(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责任编辑:李冬叶30

    篇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建设层面的思考麻然花 鸟尔其汗林业局资源科内蒙古牙克石     摘要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文明产物。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   年 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视察时指出“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   年 月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又指出“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对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职工备受鼓舞群情激奋同时也引发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思考。笔者就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建设层面谈一谈粗浅的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收稿日期    一  —  修回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麻然花     一 本科工程师。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 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入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 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 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的层面 万方数据

     中目西部科技    年”月《上旬 第  卷第  期总第   期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 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 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 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 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 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 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 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 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 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 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 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 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 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文献   刘书俊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 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   韩广兴等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 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   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万方数据

    篇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il u n

     Y u

     D a n g d a i

     % 曩 文 化 改 革 发 展 r 村人均 可支配收 全省 首批小康村 文化内涵。遵 义 新闻媒体 , 以《 遵 》 《 遵义》 《 遵义通 播 电视和 网络 为 面反 映了经济社 遵义市 农业委 员 载体 , 高品味、 规 了遵 义新 农村 建 色 产业发展情 况 :

     统计局 等 分别 以 遵 义环境状况 公 《 遵义统计年鉴》

     计研究》 等载体,

     化。遵义丰富的 励和 引导广 大干 E设作贡献。

     ‘ 业 。在加快生态 县力 解群 众饮 水 窖5121口、建 成 益人 口46000多 :--94座 、 完T 59 座 险水库治 理 , 已 ,受益人 口97000 .6亿元 , 实施通村 发造 县 乡道77 公 :

     现 了通客 运车辆 各。以实施 “ 四在 出 设施 建设 6项行 农 村基础 设施和 实办 好群 众最 期 3 3 2014 年第9 期

     总第302期 l _ 刘 正 强 一、生态文 明作 法 近几年 , 遵义市在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中, 加 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投入。

     政策 宣传舆论 引导 。正安县在 党 的群众 路线教育 实践活动 中 , 坚持 一 手抓 “户户 通” 工程 网络 建设 :

     一手抓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 与信号 质量 , 在19个 乡镇 建成 了标准化广播 电视播出中心。目前 , 该县已实施“村 村通 ”2. 9万套 , “ 户户 通 ”2. 7万套 , 无 线数字电视2000多套。

     深入调研树立典型。遵义市坚持 把“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与 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以示范点建 设为抓手实施生态移 民工程安置点70 个 , 预 计受 益12112户51992人 , 探索 了生态文明发展思路,树立了先进典 型, 推广 了成功经验。

     遵义市统计局在 深入调研基础上 , 近3年在省 以上报刊 发表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文章7篇, 初步 探索了生态文 明统计监测思路 ,为科 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服务。遵义 在加强和创新管理的基础上,节能降 耗 、防尘 降噪工作取 得 了明显成效 ,

     2013年该市燃油消费量下降4. 9% , 电 力消费量增长 12. 1% ,万元国 内生产 总值能耗下降3. 43%,已获国家级生 态示范 区5个、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4个、

     保护区面 积达29. 46万 公顷 , 生态文 明 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引领鼓励创新。一是发展生 态文化精品。湄潭县成功开展 了著名 作 家 、 音 乐家、 摄 影家、 书画 家等采风 活动 , 举办 了“ 美丽湄潭· 中国茶海” 全国书法大赛 、 旅游商品评选、 中国 ( 湄潭 ) 茶 资源综合开 发利 用高端论 坛 , 及 中国首届茶 o -I -~0用专 业委员会 成立 大会、 首届 “茶王 ”及茶 叶加工传 统工艺“传承人”评选活动、 “舌尖上 的湄潭” 美食文化节等, 编印内刊《 湄 潭农村改革》 2期, 发行了《 有个地方叫 湄潭》 等1O首歌曲, 创作 了微 电影《 一 生只等一壶茶》 等文化精品 , 获首届 星空影业杯 “优秀微 电影奖 ”。湄潭生 态文化精品, 加快 了旅游品牌影响力 提升 , 预计年 接待游客 183万 人次 、 增 长 31% ,旅 游 收入 8 65 亿 元 、增 长 34%。凤 冈县通过 实施千名干部下基 层 、 万名 干群 心连 心工 程 , 组 织6326 名 干部 共“结亲 ”7157户 , 1034名农村 致 富党员 ,建立 帮扶 连心户8165户 ,

     着 力解 决环 境 污染 、 产业 培 育 、 创 业 就 业 、 入学 与就 医等 问题 , 形成 了凤 冈田坝村茶产业生态文化精品。二是 发展乡村文化作品。仁怀市陶家寨村 2013年组织村 民和在外 工作 人 员, 挖 掘整理编印了 《 欣然陶家寨》 、 《 风云 平 子上》 图书 , 从历史视角、 人文景 观 、 经济 发 展 、 生 态文 明、 人 才成 长 、

     村 容村貌等 方面 ,反 映了该村200多 年的悠久 文化 , 激发 了广大村 民重视 教育 、 尊老爱 幼、 勤劳致 富、 科技 兴农

      L i l u n Y u

     D a n g d ai

     文 化 改 革 发 展 盼、最现实的民

     重用 人才 科 快生态文明建设

     为抓手,促进了

     展。一是加强村 机 关干部 驻村 1700多个村级功 名誉村主任新机 济发展和村 民增 青年干部到村任 了152 个村 党组 .调、 发展和服务1

     设提供了保障。.

     设。遵义市在落:员、 经费 的基 础.

     调研 、 环 保监测 、

     与生 态文 明能 在全省率先通过 评估, 为贵州生 设探 索了思路和 能 力建设。在探:

     建 设 的基础 上 ,

     “ 乡镇统计干事” 了乡镇统计人 性 问题 , 稳定 了

     了乡镇统计数据 义 县等 以强化村 了基层统计队伍 2014上半年统计 高 16. 8% , 领 跑 态文 明建设。

     二、 生态文 目

     加强生态文 分认识 生态文明 各有 关部门主要 总 责、 定 思路 、 定

     调、 抓落实, 分笔

     强 有关 政策 法 术的学习研究 , I

     方式和保障措施 规划的操作性、 ! 生性。二要明确! 3 4 2014年第9期 总第362 躺

     -

     -

     目标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 , 节能降耗、 防尘降噪发展生态型 经济 , 加强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源地安 全治理 , 不断提高生活垃 圾、 污水、 工 业和 医疗废弃物处理能力。着 力在新 型工业 化、 城镇 化、 信息化 、 农业现代 化进 程 中 ,提高城 镇 和农 村居 民收 入, 让“保住青山绿水” 的发展理念植 根沃土。三要加强生态文明发展 规划 的顶层设计 。一 方面 , 要加 强生态 文 明建 设 的组织 机构 、 法规 制度 、 人 才 资源 、 文化 产业 、 量化 考核 等制度 建 设 :

     另 一 方面 , 要加 强 区域 性生 态 文 明建设的产业培育、 政策宣传、 人才 培养和信息共享。

     加强生态文明调 查研 究。在推进 生态文 明建设 中, 要增强生 态思维 意 识, 用先进的生态思维指导生态文明 建设。要加强生态文 明典型调查。要 建立健全 生态文明调查研 究新机 制 ,

     在探索创 新调 查研究制度 的基础 上 ,

     把生 态文 明典 型调 查 与各 级各部 门 转变作风、 服务发展、 宣传引导、 工作 督查、 干部素质 有机结合, 加强生态 文 明典型 示范 的探 索提 炼 ,完善 湄 潭、 赤水创建 国家生态县( 市 )的工作 机制 、 先进 文化 、 发展思 路 和工作 方 式, 总结推广成功作法和经验。

     加 强生态文 明宣传引导。一要制 定生态文明宣传方案。

     结合实际, 科学 确定有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宣传路径、

     宣传方式、 资金投入、 激励机制, 着力 以先 进的思 想 、 观 念 、 理 论 、 典型 、 文 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生态文明 意识 , 用生态学 的观点认识世界 , 用生 态学 的方法来观察 、 思考和解决 问题 ,

     坚持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的系统观、 发 展观 、 实践观和价值观。

     二要明确生态 文明宣传目标。着力解决一些地方或 单位不重视宣传教育 , 政策引导不力 ,

     信息公开不够, 调查研究不深入、 无成 果或不调研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 员干部牵头宣传, 用好用活地方报刊、

     网络、电视、广播的正面教育引导作 用,建立健全有针对性 的生态文 明宣 传量化考核机制。三要树立生态文明 先进典型。在开展生态文明典型宣传 教育引导中,要着力于基层创新思路 和机 制的典型 ,总结推广生态文 明建 设中的先进村居、乡镇 、县 区成功经 验 , 以先进思想 、 文化 、 观念 、 制度 、 服 务等典型凝聚更多正能量。

     加 强生态文 明统计监测 。一要建 立统计监测机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 个漫长过程 , 为确保取得 实效要 建立 强有力的生态 文明建设协调机 构 , 各 级政府一把手 负总责 , 加强领导 与工 作协调, 统计部门负责有关监测业务 工作 ,要探 索建立生态文 明学会 , 加 强生态文 明建设现实性 、理 论性 、 前 瞻性研 究和指标量 化监 测。经初步测 算 :遵义市2013年生 态文 明率 为 43. 78%,比贵 阳市低4. 09个百 分点 ,

     预 计 在 创 建 国 家 环 保 模 范 城 市 中 2014年可达48. 6%与贵阳持平。

     加强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一要加 强诚 信 建设 。

     当今世 界最 缺 的是 人 才, 比人才更缺的是诚信 , 从商鞅城 门徙 木 , 刘邦 约法 三章 , 诸 葛 亮挥 泪 斩 马谡 , 都 反 映 了“诚 信 ” 的分量 , 把 “诚信 ”刻在老百 姓的心里 , 岁 月和 风 雨就难以磨灭。当前, 需要建立健全 党政干部调查研究、 服务承诺、 绩效 公开、 指标量化机制, 以党员干部的 诚信 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诚信意识。二 要加 强用人制度创 新。

     当前 , 要更加 重 视 人 才选 拔 与 使 用 中的 公开 、 公 平 、 公 正和 科学 性 , 探 索创 新 公考 的 规范 化和 操作性 , 严禁 少数人在 公考 中以权谋私 的腐败行为。三要加强生 态文 明管理创新。各级政府要抽调有 专 业知 识、 实 践经验 、 务 实精 神 的中 青年干部集中办公,以宣传教育、 调 查研 究为重点 , 建立 有针对性和 操作 性的考核指标体系, 引导广大干部创 造性地开展生态文 明建设。

     (作者单位 :遵义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龙菲

    篇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opy;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第 33 卷   第 5 期   2009 年 9 月人口研究Vol1 33 , No1 5September20091    Population Research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3张维庆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

     中共十七大首次将 “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

     这一战略的实施 ,确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 ,从生态文明领域迈上道德高地。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 ,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符合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1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凭借自 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 。

     不考虑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和国家制度 ,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 ,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 、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 ,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阶段 ,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时期 ,历时百万年左右。

     人类生活主要依靠大自 然的赐予 ,采集渔猎是当时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活动 。

     人类依靠群体活动和石器、骨角 、蚌壳和树枝等自 制工具生存。

     原始文明时代直接利用自然物作为人的生活资料 ,加之全球的人口总量缓慢增长 ,至新石器时代结束 ,达到 1 亿左右 ,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 、初步开发的发展时期 ,历时几千年。

     农业文明时代 ,全球人口的总量达到 5 亿左右 ,曾出现陶器、青铜器、铁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科技成果 ,农耕和畜牧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已经扩大到畜力 、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铁器农具使劳动产品由 “赐予接受”变成 “主动索取” ,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领域 ,尝试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作用的加强 ,也引发了一些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一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罗布泊和与它相邻的楼兰古城相继消失。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发展时期 ,历时几百年。

     特别是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 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个时期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大大超过有人类文明以来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总和 ,人类开始以自然的 “征服者”自居。

     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成功 ,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

     这一时期全球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到二十世纪末的 60 亿。

     人口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促进了城市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同时 ,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也日 益加剧 。

     人口的迅速增长 ,资源的过度利用 ,环境的严重破坏 ,加剧了全球生态的恶化及气候变暖。

     20 世纪上半叶英国 、美国 、日本等国发生的 “八大公害事件” ,美国西部大移民导致的 “黑风暴”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各种灾害都发生在这一时期。3   本文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 2009 年 8 月 广州召开的 “中国人口 60 年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 — — — 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2    人口研究33 卷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期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目 前认识的最高境界。21 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模式改进 ,全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共识 ,标志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始。生态文明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 ,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 ,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 ,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为此 ,生态文明也可称作 “绿色文明”。2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看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准则 ,要求实现人口 、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文明形态表现在政治 、物质、精神等各个领域 ,是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 、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看 ,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相并列 ,强调人类对待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必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辨析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 、社会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对原有文明形态的超越 ,与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相比 ,其意义和影响更为深远。

     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

     强调人是从自然生物中进化出来的一部分 ,不能超越自然去认识和改造自然 ,否则人对自然的贪婪掠夺必将导致自 然对人类的惩罚 ;人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 ,只有保护好自 然生态 ,由征服自然变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 ,才能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

     生态文明强调 ,人类从大自然长期索取各种资源能源 ,就不能不考虑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当代人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

     生态文明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基本一致。

     中国儒家主张 “天人合一”、 “主客合一”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道家提出 “道法自然”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倡导众生平等 ,广积善缘。

     同时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 ,如 《逸周书》 “禹之禁 ,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斤” , 《周礼》 “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还要求避免污染 ,如 “殷之法 ,弃灰于公道者 ,断其手”等。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社会文明主要指现实文明形态的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社会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 ,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将陷入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 ,人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涵体现在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 ,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 ,注重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公平 ,避免因财富资源分配不公、权力的滥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 ,要求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 然的过度掠夺和索取 ,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 ,提倡尊重自然、认同自然价值 ,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体系 。3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过程。

     近些年 ,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已经逐步探索出相对完整或明晰的实践途径 ,但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 ,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创新的领域 ,包括思想观念、战略规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期张维庆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3    划、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在第四部分专门论述) 等方面。3. 1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有价值 ;自 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

     人类、自然共同作为宇宙的成员 ,具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运行轨迹 ,人类企图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

     因此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已成为 21 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农业文明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 ,工业文明是以有形和无形资本为主流的财富观 ,而生态文明则是要求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

     绿色财富是指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 ,有利于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财富 ,具有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

     比如 ,新鲜的空气 、洁净的水、绿色的食品 、宜居的环境 ,森林、湿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财富 。

     按照世界银行衡量的新标准 ,绿色财富包括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 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 :如环保节能建筑物、环保型交通工具是绿色人造资本 ;山青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绿色自然资本 ;德才兼备、有创新意识 ,受过良好的绿色教育 ,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绿色人才称为绿色人力资本。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主义为原则 、以高消费为特征。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则要求扩大 “绿色文明”发展空间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要求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产品 ,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 ;要求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鼓励人们更加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3. 2   建设生态文明要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近年来 ,我国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中部和东部的工业污染治理、热带生态和海洋生态的保护等方面 ,已启动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 ,仍需在发展方式、战略布局、开发保护等战略层面作出系统的规划和设计。(1) 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两大转变 ,即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 ,由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应当创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因为消费欲望的贪婪膨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不管贫富贵贱 ,人人都必须共同承受 ,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在保护中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和促进适度消费的战略举措。

     特别是中国生存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类 ,其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只能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不可能去赶超美国 。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可支配财力 ,尽快健全城乡 统一的低标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免费义务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项目的保障力度。三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作用 。

     将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要淡化官本位观念 ,优化创业环境 ,鼓励千千万万优秀人才到基层、到企业去创造财富 ,特别是创造绿色财富 ;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定提升我国人力资本优势的战略规划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人力资本的投入 ,特别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等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坚决革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 ;通过减免税等措施 ,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各类人力资本的投入 ,逐步形成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 、分别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四是促进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有相协调 ,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对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压力 。

     应该从 13 亿人口的国情出发 ,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 、合理的城镇化政策 ;采取严格而系统的措施 ,扭转盲目 扩张、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 ,特别是各城市进行建设规划时 ,应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 ,合理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留出弹性较大的生态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4    人口研究33 卷用地规模 ,形成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群 ,使城市建设在绿色环境中 ,以便应对将来人口总量变化 ,确保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用同步协调推进 ,真正形成城乡 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

     惠州 、株洲、贵阳 、徐州 、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2) 战略布局主要是对国土(包括海洋) 空间作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并确立其法律地位 ,这是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 ,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 ,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 ,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维护未来 15 亿人口的生态安全 ;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 ,应区分轻重缓急 ,重点突破。

     按照服从中央大局和地方发展的原则 ,一是优先编制和公布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是四类主体功能区中 ,优先开展禁止和限制...

    推荐访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文明建设 探索 生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