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富文库网 - www.jycsjx.com 2024年05月03日 13:00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7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15:55:05 来源:网友投稿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7篇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7篇

    篇一: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筹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华侨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认识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意义

      1、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全校上下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凝聚共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 深刻把握“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协同推进,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 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切实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我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按照国家制订实施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修订实施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

     培养全过程。

     2.建立招生就业年度报告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制度和招生计划量化考核制度,制定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管理办法。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科门类课程、专业大类课程建设,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根据 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突出课程特点,以教授创业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在选修课程成熟的基础上适时的列入专业必修课。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

     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根据我校现有条件,积极引进一批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创新创业开放课程;结合相关专业特色,有重点地开发和建设一批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优质数字资源。同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建设。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

     五、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和管理。由学校相关部门及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校友、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人以及专家学者等作为校外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共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制定和完善各类导师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形成专兼职教师的管理规范。

     2.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考核机制。学校对在创新创业指导中取得荣誉和成果的教师,给予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享受同等条件优先的待遇。

     3.加强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资格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研究所等社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 改革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在应修得的总学分之中设置合理的 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2.改革和完善创新创业学籍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实施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转换专业、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业活动。

     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

     1.加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设。依托学校的国家级、省级省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学院专业实验室,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和资源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实验资源和实训中

     心,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

     2.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基地)建设。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和专用场所建设华侨大学学生创业园,并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奖励,以及帮助创业公司后续的注册落地等支持鼓励措施。华侨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基地)作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补充,面向所有华侨大学在校生提供免费创新创业办公场所,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孵化、产品展示、对接平台、配套扶持、创业指导等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互相促进和良性发展。

     3.加强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地方经济工业园区、

     技术开发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优秀校友企业的合作,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协同育人,多层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4.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训练计划,加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分别给予每个获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0.5~1 万元资助经费。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结构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积极承接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组织专业教师对参赛的学生进行赛前培训、赛

     中指导与赛后总结。学校给予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

     6.积极举办创业论坛。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校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以及有关方面专家来校,采取组织报告会、讲座、座谈会、模拟创业活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八、搭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

     1.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在“机构、人员、场地和经 费”方面做到四到位,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帮扶和创业政策宣传,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指导服务。

     2.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学校就业工作网,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信息内容,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项目对接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信息服务。同时,建设网络培训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网络培训。

     九、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学校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 的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并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校友支持和个人风险资金引入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每年应不低于 200 万,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活动。

     2.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学校对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学金进行奖励。

     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

     1.健全体制机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 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

     2.细化实施方案。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相关实施方案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3.强化督导落实。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学院办学水平、部门业绩考核、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4.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及时总结推广各学院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 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豁达宽容的氛围环境。

    篇二: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计划实施方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以加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目标,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平台提档升级,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推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 实施成果转化计划 建立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成立“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全要素一体化服务平台,联合区县、专业机构常态化开展高校科技创新和大学生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定期举办成果发布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强化激励导向,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落实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

     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行业企业面向大学生发布企业需求清单,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鼓励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和大学生

     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揭榜挂帅”。推动区县、企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合作对接,各区县科技园、产业园要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园落地发展。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知识产权选修课程,引导推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专利。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各高校园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学校试点开设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课程,对高校师生进行专业培训辅导。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基地,培养不少于 200 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促进大赛项目落地转化。优化大赛项目落地服务体系,汇集企业、高校及社会资源,加强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市级以上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后续跟踪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一批大赛优秀项目落地。支持获奖项目成果转化,推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对在“互联网+”“中国创翼”“创客中国”“中国创新创业”“创青春”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奖项及市级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年内在市内完成企业注册登记,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进行扶持;鼓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奖励政策和标准,吸引更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发展。

     二、 实施能力提升计划

     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低于 2 个学分、不少于 32 学时的创业基础课程,其中实践课时须达 50%。深化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发展,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动高校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选择 10 所左右具有基础条件的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建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施“优创优帮”名师导航计划,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扩大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高校教师参与覆盖面,定期开展培训。实施企业家“千人助创”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企业家驻校制度,允许高校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选聘1000 名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职,承担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担任创业导师。完善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将理论成果、知识产权、创业成果等业绩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重要指标。培育高校创业

     导师 1000 名,成立创业导师名家工作室 50 个。到 2025 年,全市建成由高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 2000 人双创导师库。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落实大学生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研发适用于大学生的创业培训课程,推行“互联网+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新型培训模式。鼓励高校结合年度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自主编制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提升计划,或与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优化课程设计,每年培训 1 万名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强化实践育人实效,推进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促进创新精神培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支持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好一批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专业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明专利、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取学分。

     三、 实施服务增效计划

     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改进创新创业服务方式。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联办,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各区县向高校师生领办、参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研发与合作、试验研究、检验检测、技术转让,以及财务、法律、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高校师生创业成本,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存活率。各区县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探索建立校友荣誉制度,重点吸引在渝校友企业及以校友企业为纽带的社会企业在校投资创业,以“先创”带动“后创”。

     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毕业 2 年内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

     经营且正常经营 1 年以上 3 年以下、带动就业 3 人以上并按规定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予 8000 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助。落实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强化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指导帮扶,按规定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对首次创业失败且在企业注销后登记失业并以个人身份续缴社会保险费的离校 2 年内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给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四、 实施项目扶持计划 加大创业项目扶持力度。实施“优创优帮”项目扶持计划,每年择优遴选 50 个左右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不低于 2 万元的扶持资金,并安排导师跟踪帮扶 1 年。实施“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每年择优遴选 100 个左右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质量给予最高 10 万元的资金补助。通过精心指导帮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培育打造 500 个以上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示范项目。

     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在 3 年内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 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 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减免所得税;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大学科技园,以及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按规定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强化大学生诚信创业和企业征信评价,优化“政担银”“银税互动”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量身定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产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持服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将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20 万元,对 10 万元以下贷款、获得区县级以上荣誉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除反担保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300 万元;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对接,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完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多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对创业投资企业、天使投资人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及

     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额,按规定抵扣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参考资料: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篇三: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我国创新发展和行业、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5]49 号)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创新人 才培养机制 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两平台+N 模块+一拓展”(简称2+N+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专业“通识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继续增加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的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转变。总结和推广“卓越计划”各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极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继续实施专业调整的预警与退出管理,完善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积极试点大类招生,以学生意愿为主进行专业分流。

     2.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今年开始,通过引进慕课、建设开放课程、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每学期开设的创新创业选修课容量不少于 3000 人次。自 2016 级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素质拓展模块中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学分。“十三五”期间,建设 5 门左右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引进 15 门左右慕课供在线学习。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实践。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可将学生的创业实践同步替换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相应课程的学分。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创业毕业生在学校现有

     规定的修读年限基础上,视创业实际情况,可申请延长修学年限。逐步调整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学分的组成结构,形成意识、能力、模拟和实践四维一体的学分认定结构。

     4. 探索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推进瑶湖学院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各二级学院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特长、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由本人申请,学生所在学院可为其单独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进行个性化培养。

     二、深化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5.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强大引擎。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及能力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充分反映发展前沿和新成果,而且要充分体现综合化、信息化、创新性、应用性培养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加强教材建设,根据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双重教学目标,编写具有“互联网+”背景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跨学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等校本教材。

     6.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探索点燃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评估的信息反馈机制,疏通反馈渠道,结合校园网开发切实可行的应用软件,将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二级学院以及师生,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自评制度。运用现有“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并引进中国大学慕课、超星、智慧树等慕课平台,结合教师 OFFICE HOUR 环节,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相统一的教学时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性质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成一批理实一体化教室。

     7.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聚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不同课程性质和要求,由课程所属教研室把关、学生所在二级学院批准,鼓励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设计、实习、

     社会实践与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不同,提供不同的考核载体,如“报告+答辩”、“产品+答辩”等形式加以考核。加大平时作业量及对平时作业的考核,增加开放性的试题比例,提倡以大作业或综合设计等方式取代闭卷考试。

     三、构建立体式的创新创业平台 8. 构建“ 一园两区多室” 的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全校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构建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研究生创新创业园为中心,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为重点的“一园两区多室”的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园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网络信息、投资融资、中介服务、人才培训、行政事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园建设规划,建设创新与创业对接,集创新工场、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示范园。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率,2016 年开始每个二级学院重点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一院一品”),集政策宣传、成果展示、项目实践于一体,为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基本保障。

     9. 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各专业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一些实力较强、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新建一批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实践条件和有关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0.。

     建立支持教师创新创业的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制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赣府发[2016]20 号)相关制度,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加快学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均需设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11.。

     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准备注册或已注册工商执照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财务管理、公司运营等业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加优质而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对取得江西省求职创业补贴的学生,提供配套经费。

     12.。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加大资助经费和比例,积极鼓励本专科生、研究生通过自主研究、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开展创新实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的效益评价,实行项目的动态调整,通过抓好一批高水平竞赛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竞赛项目,引进一批新型竞赛项目,建立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竞赛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下移,积极鼓励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自主开放具有专业特点的竞赛项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含金量和生命力。

     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3.。

     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落实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建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制定创业导师的引进、培养及业务培训计划;负责创业课程信息化建设;负责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负责校友创业典型案例的搜集和宣传;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工作。

     14.。

     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支由专职人员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负责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实施创业科研计划和课题研究项目。出台创新创业教育业绩考核细则,强化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业绩评价。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津贴挂钩。每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表彰活动。

     15.。

     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专家库。通过推荐和邀请的方式,面向校内外遴选一批导师,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各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推荐若干人选,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遴选,同时,由学校各部门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为兼职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由学校统一聘任,颁发聘书,对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初创企业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扶。

     16.。

     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由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成立一站式全日制辅导站,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就业辅导,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组织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评选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健康成长。邀请专家、企业家和校友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校友

     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交流活动,营造创客文化,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搭建项目与企业对接平台,加大优秀项目推介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投资机构进行项目投资。

     17.。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将学校现有的大学生竞赛网的功能与内容纳入其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网上服务平台,设置学生创新活动、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市场动向等内容,积极宣传与推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典型与成果;发布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信息、学科竞赛活动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布学生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实现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网上申请、网上评审、面试答辩、风险评估、立项支持等线上线下评审流程。

     五、加强工作统筹领导 18.。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行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进一步健全和理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科学研究处、研究生处、计划财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校友办、大学科技园以及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制定、统筹管理与监督评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挂靠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拟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各项创新创业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教务处负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等工作;科学研究处负责教师创新创业的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统筹、指导和落实工作;计划财务处负责创新创业经费的预算、统筹管理等工作;学生工作处负责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等工作;团委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管理、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网站等工作;招生就业处负责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创新创业实验室平台的整合管理等工作;校友办负责联络校友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和指导工作;大学科

     技园负责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企业孵化、融资、注册服务等工作;党委宣传部负责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推介工作。

     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小组,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和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专家小组负责制定本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细则,负责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开展院级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教研室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工作小组,根据学科特点,各专业教研室成立与专业相关的 2 个以上创新创业工作导师组,负责做好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活动等。

     19.。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使之制度化,并逐年增加。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和培养、教材和案例编写、科研计划和教育课题研究,创新创业管理和宣传,资助学生创业项目,创业导师聘任、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竞赛、科研训练项目资助、创新创业指导奖励等支出。

     20.。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电子屏、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篇四: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XX 镇街道开展“微改革”“微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为创新服务方式、推出便民利民举措、简化办事流程,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提升,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在机关各部门中组织开展 2021 年“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从细节处着眼、从细微处创新的“微改革”“微创新”活动,以富有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推动街道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活动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本地区本领域本系统中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痛阻难堵”,紧盯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推出一项又一项群众拍手叫好的,富有成效、可复制推广的“微改革”“微创新”。

     三、活动安排 “微改革”“微创新”活动从 2021 年 5 月开始,10 月底进行总结评估。

     (一)前期准备阶段(5 月 10 日-5 月 20 日)。由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出“微改革”“微创新”项目计划。各部门所提项目包含项目名称、工作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等内容。

     (二)启动实施阶段(5 月 20 日-10 月 20 日)。各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对“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进行多方宣传,广泛动员,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推进“微改革”“微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三)总结评估阶段(10 月 20 日-10 月 30 日)。各部门对“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对实施情况自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工作、释放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抓,安排专人负责,以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作风,推动“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落实落地。

     (二)明确措施,落实责任。要结合部门实际,找准本

     部门“微改革”“微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围绕优化办事流程、做好便民服务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把“微改革”“微创新”工作做细做实,务求取得成效。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横幅、电子屏等各种形式宣传“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大力营造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管理,跟踪督办。党政办公室将对各部门“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进行跟踪督办,并纳入部门年底考核成绩。对落实活动内容,总结出好经验、好做法的部门给予加分,对于不按要求组织实施,不提报总结报告的部门实行倒扣分。各部门可根据实施情况随时提报总结报告。

     附件:“微改革”“微创新”案例总结材料体例形式 附件

     “微改革”“微创新”案例总结材料体例形式

     第一部分:介绍针对什么问题或老百姓的什么期待而出台的什么“微改革”“微创新”。

     第二部分:介绍此项“微改革”“微创新”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此项“微改革”“微创新”在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方面的作用,也可介绍未来的调整方向。

     注:具体格式,各部门依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篇五: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公司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通知》,结合公司将 2014 年确定为“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的契机。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制定《科技创新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国内一 流、国际先进”大型煤电一体化上市公司的战略目 标,以“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体系完善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积极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强化科技创新实践,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即全面提升企业盈利 能力, 努力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树立“四个理念”,即解放思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无止境的理念;增强“两个意识”,即增强创新意识和效益意识;实现“五个提升”,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机组安全健 康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科技创新降本增效能力、提升公司技术装备水平。

     主要目标: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公司科技管理体系更加科学,科技支撑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组能耗不断下降,环保减排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做强做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组织机构:

     1 、成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 、设立科技创新 活动办公室 科技创新活动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 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具体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主要内容:

     1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层次清晰、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管理岗位和工作职责,努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对全公司的优秀科技成果、技术论文及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落实。

     2 .积极拓宽科技创新模式。一是注重专业人才的选 拔和培养,立足实际,科学选择课题,适时组建科技攻关组,大力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二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横向联合,采取技术改造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各单位的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成。

     果共享,促进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标工作,全面梳理发电机组各项指标偏离设计值的问题,认真查找与同类先进机组存在的差距,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 制约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降低机组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提高机组竞争能力,力争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机组先进水平。

     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坚持理念创新,在新建项目的前期设计中,积极跟踪国际国内先进设计理念,优化机组设计,提高机组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实现机组投产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坚持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大胆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减少后期技术改

     造费用,努力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实现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5 .大力开展群众性 科技创新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兴企”发展战略,组织和引导广大员工紧密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等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征文和“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内容的“五小”创新创效活动,进一步凝聚一线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把技能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把工作成果转化为创新成果,努力营造崇尚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6 .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积极发挥信息化在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效融合,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 效率,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流程,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抗风险能力,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7 .加强重点技术研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紧紧围绕电力相关产业,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攻克

     公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先进适用的节电、节水、节煤、节材及环保减排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关键技术指标的不断优化,大力提升公司节能环保技术水 平。

     四、工作进度与时间安排:

     按照公司“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活动安排和进度要求,科技创新活动分为启动部署、自我诊断;组织实施、全面推进;持续改进、总结评价;推广经验、表彰先进等四个阶段。

     (一)启动部署、自我诊断阶段。

     时间从 2014 年 年 3 月 月 1 日至 2014 年 年 6 月 月 30 日。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即动员启动、全面部署环节和自我诊断、查找问题环节。

     1 .动员启动、全面部署环节。(2014 年 年 3 月-4 月)

     各部门要根据公司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动员宣传和工作部署。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科技创新 活动计

     划,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并认真组织实 篇二: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东台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大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全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高端引领、整体跨越 、创新创业、支撑未来”的要求,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发展战略性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东台”提供强大支撑和发展动

     力。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4 年建成省创新型城市。到 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2.5% 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 以上;专利年申请量突破 5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 利 1000 件以上,每亿元 GDP 专利 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 6 件、2 件; 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机构建有率达80% 以上,万名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 1450人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30 %;形成新兴产业高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水平、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资源广泛集聚、创新环境日益优越、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1 、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工程,实施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特产业,立足产业配套和高端发展,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实施重大自

     主创新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群,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 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0 家,在 2010 年基础上分别增长 2倍以上。实现新特产业超千亿目标,其中新兴产业超 300 亿,特色产业超 700亿。

     2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双突破计划。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优势企业承担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工程,到 到 2015 年,全市创新型企业总数突破100 家,培育上市和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0 家。

     3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政府和企业双推进计划。突出产业与人才集聚,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形成自主创新核心区;突出共享与服务,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新特产业的平台体系;突出技术研发与储备,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到 2015 年,

     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省级科技产业园 3 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 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工作站 20 家,形成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 、促 进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专利开发“双千”计划。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到 2015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5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双超千件。

     5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双百”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 2015年,培养和引进 100 名优秀科技型企业家或企业首席 工程师,引进 100 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海归高层次人才。

     6 、深化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实施科技合作国内外双拓展计划。巩固提升与

     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已有的合作,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企联盟;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推进政府部门间科技合作。到 2015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5 个以上,校企联盟 10 家以上,年开发新产品 200项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 1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围绕优势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在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重要关键技术,形成先进技术储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集群。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新型钨钼材料、LOW在线特种玻璃、特种钢窗线、高档不锈钢等方面 的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重点突破大功率风电装备和叶片关键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电源的研发,开发汽车

     用锂电池、智能充电器、智能电源总成等产品。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开发优质甜菊糖、耐盐蔬菜、特种海产品、盐土高技术食品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高性能自动络筒机及细络联、高效节能特种纺纱设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木工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

     2 、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海洋生物、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积极引进高端和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品及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植物原料药提取、新型中成药开发和农产品生物加工等新技术,加强盐土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建立国家盐生植物科研育种创新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绿色生产技术、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与自主研发,大力推广节能减排,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盛大设备、废气净化治理装备、船舶用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创新项目。

     3 、加强前瞻性技术创新。面向全市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云计算、

     集成电路、生物工程、软件开发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集成各类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为未来创新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推进新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特产业,完善和提升新特产业发展规划。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风电光电、储能材料、节 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 高端新兴产业项目,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城东新区重点打造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和各镇都重点培育 1 -2 个各具特色的新特产业。不断提高风电装备、机械制造、新型材料、船舶配件等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发展。到2015 年,全市新特产业建成高新技术企业 业 50 家,形成 1000 亿元的规模。

     2 、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新特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 3.6MW 以上海上风力设备、高性能钢帘线、低辐 射玻璃、

     大功率 LED 、特种纤维、储能材料、海工装备等十大高新技术产品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各镇特色园区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高新技术集聚发展;着力提升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丝绸面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扩增量、提质量。

     3 、发展高科技农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培育中粮、润洋、富安、民星、兴源、光亚、宇航、绿海、健佳等 10 大销售超 5 亿元 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沿海优质良种、仙湖现代农业和滩涂高效农业示范园、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

    篇六: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一):公司组织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霍邱县城投公司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共霍邱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年的实施意见》(邱[2012]20号)文件精神,根据公司实际,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效能建设及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经研究决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倾心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学习平台”、“结对共建、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议事平台”等四个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党建水平,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大环境、服务大建设、促进大发展”为核心,以强班子、抓队伍、建机制为重点,为完成年度投融资、工程建设等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组织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公司成立由公司支部书记、总经理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工作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管理部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服务、协调、宣传工作;审计监察部负责组织创新活动的督查、指导工作;各部负责本部门创新项目的开展。

     四、项目内容及措施。

     一是紧扣“投资、融资、经营开发”这一公司职能主题,努力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资融资工作平台”。根据公司职能定位,围绕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一中心,结合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 4 个亿融资任务,公司通过精心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做好城西湖大桥及其接线工程、龙潭镇杨楼村农地整治工程、卧阳片区安置房

     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服务;继续搞好南环东路建设工程、城关安置房建设工程、卧阳北路景观带项目的续建工作。通过明确奋斗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投融资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流政府投资融资的工作平台。

     二是紧密结合公司党建“三会一课”,努力打造“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学习平台”。利用周六党员集中学习日,进一步完善公司支部“三会一课”,认真组织党员职工学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公司的管理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加强投资融资、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力争营造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支部,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是结合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基层党组织共建、城乡党员互帮互学的交流平台”。为落实省市县有关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精神,提升公司党支部和结对村(王截流乡下楼村)组织建设水平,公司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联合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慰问、城乡党员群众代表座谈等方式,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努力打造城乡组

     织共建平台,提升结对双方的组织建设水平,切实为结对村解决组织建设薄弱、基础设施差、特困党员帮扶等实际问题。公司支部计划每年到结对村走访慰问不少于一次、座谈不少于一次、共上党课不少于一次,结对共建期间至少为结对村办实事一件以上。

     四是继续深化落实公司改制重组成果,建立健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党组织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议事平台”。

     实现公司党建创新,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发挥公司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发挥党组织整体优势的基本途径,不断创新工

     作方式方法。首先是变“领导”为“服务”。公司党支部要为公司创新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党员政治上进步、业务上提高、事业上发展服务,为维护和保障员工根本利益服务。其次是变“指挥”为“协调”。公司党支部在工作中要主动转变角色,善于同政府相关单位沟通、协商,调动公司各部积极性,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证公司快速健康发展。其次是变“决策”为“参与”。公司党支部要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公司将结合国有独资公司的特点,创新思路,规范程序,探索公司党组织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议事协调机制,通过党员代表列席董事会、定期座谈等方式参与公司决策,努力打造“公司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议事平台”。

     五、工作步骤和进度安排。该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年,即从 2012 年 1 月-12 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 月-4 月)计划安排: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见,结合公司实际和党建要求,确定组织创新项目名称“倾心打造四个平台、大力提升党建水平”,排出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5 月-8 月):落实推进。以打造“融资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议事平台”为主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年活动,努力提升党建水平。第三阶段(9 月-12 月):总结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边探索、边交流、边总结、边完善提高。

     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二):管理创新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通

      知

     区综治委各成员单位:

     区政法委拟于 8 月 16 日上午 9 时在 a 楼一楼接待室召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分管领导参加),现将《惠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组织学习,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及本单位职责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拿出修改意见。同时各单位领导参会时,请务必携带修改意见搞修改意见参会。

     附件 1:《惠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中共惠济区惠济区委政法委员会

     惠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1 年 8 月 15 日

     惠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就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五个方面(五个比如)的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连维良对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讲话精神和连维良书记的要求,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步安排部署,以人为本,依法管理,认真破解影响全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同步推进,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积极发挥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逐步提高社会管理服务全区发展大局的水平。

     坚持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

     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巩固深化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形势下的新经验,真正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坚持多策并举,逐步推进。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探索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末端廷伸,实现社会管理深入化、系统化、社会化。鼓励先行先试,由点到面推广成功的典型经验。做到整体工作有进展,重点项目有亮点,体制机制有创新,阶段性工作有成效。

     坚持底层突破,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注重工作实效。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发展壮大基层组织,健全基层服务管理网络,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根基。

     二、建设项目及责任单位

     1、“大调解”体系建设项目

     (1)建立诉前调解中心

      设立诉前调解工作室,组建相应的专(兼)职调解队伍,投入必要的办公设施、交通通讯工具和调解工作经费。目标:通过诉前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制作调解书,经人民法院确认,具有法律效力,从而化解民间矛盾,降低诉讼成

     本。

     责任人 :杨林

     蔡理亮

     宋保平

     责任单位:区法院、区司法局

     (2)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和专业性调解工作平台建设,在区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在各镇(街道)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强化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检查考核、专业调处指导、队伍教育培训等综合功能;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平台有效整合辖区内公安、司法、信访、民政、国土等部门资源,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在村居(社区)设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责任人:杨林

     宋保平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各镇(街道)

     (3)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项目

     在征地拆迁纠纷、医患纠纷、劳资纠纷和交通事故、消费权益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组建相应的专(兼)职调解队伍,依照行业法规调解重点行业、领域的纠纷。

     责任人:

     责任单位:区司法局、区国土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分局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项目

     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完善评估程序,建立健全听证、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公众参与制度。建立专业评估队伍、专家信息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

     责任人:杨林

     责任单位:区发改统计局、区维稳办、区信访局

     3、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

     (1)建立惠济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责任人:

     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三):2015 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方案一: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为打造畜牧党建工作特色和品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根据县委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特拟定我局 20xx 年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探索”两新”组织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强化畜牧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行,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示范点、示范片,促进合作社、养殖户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为加快促进犍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工作思路

     旨在着力创新两新组织发展模式,促进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共融。坚持支部引领,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党委 支部,增强战斗力);坚持专合示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专合 农户,增强凝聚力);坚持龙头带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龙头 专合,增强竟争力)。

     五、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专合组织党的建设。局党委要加强与乡镇党委的沟通协调,加强对畜牧专合组

     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未组建党组织的专合组织要指导帮助其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支部要在局党委的领导下,与畜牧专合组织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畜牧专合组织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专合组织自身建设。要按照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帮助专合组织健全财务管理、生产营销等制度,完善”专合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专合寄养”、”农户领养”等生产发展模式,引导扶持专合组织规范发展壮大,并争创市级以上农民示范性专合组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畜牧专合组织的帮扶与指导,并指派专人联系。三是加强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要按照”两个带动”的要求,积极培育引进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合作,建立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等机制,提高专合组织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共赢,带动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六、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阶段(20xx 年 3 月 10 日-3 月 31 日)

     一是局党委召开基层支部书记会,安排部署项目工作。二是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任务到人、责任明确。

     2、组织实施阶段(20xx 年 4 月 1 日-10 月 31 日)

     各基层支部、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完善措施,确保项目取得成效。

     3、总结阶段(20xx 年 11 月 1 日-11 月 30 日)

     按照项目要求、目标任务开展查漏补缺,对项目效果进行深刻总结,为今后党建创新活动提供经验和指导。

     七、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为加强此活动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成立党建创新项目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魏 x 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彭 x 任副组长,各基层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工组,负责党建创新项目活动日常...

    篇七: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

     (1)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中、高职学生应具备职业能力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校企共同分析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中、高职两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此作为制定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2)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衔接 通过对 2013 年选拔,即将入学的 2014 级“三二分段”120 名学生高职阶段2 年的学习分析,不断优化完善“三二分段”教育的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实训条件、中高职师资六方面的衔接。

     (3)构建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3)构建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分析中、高职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对中、高职阶段学生关键能力节点进行分级、探索与确定,制定关键能力节点的有效评价方法,构建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考查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避免在选拨过程中存在的偶然性,保证所选拨机制的公平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4)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提供研究基础

     通过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提供了研究基础,推动“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知识

     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建成,形成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最终建立药品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目标: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对中、高职阶段学生关键能力节点进行分级与确定,制定关键能力节点的有效评价方法,构建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制定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实训条件、中高职师资六方面的衔接;推动药品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为高职与应用本科的衔接提供理论基础。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根据中高职阶段所需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提炼出“三、二”分段期间的关键能力节点,制定关键能力节点的有效评价方法,构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2)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推行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考察,同时注重职业素养能力的考核。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1)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对 2014 级“三二分段”学生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选拨机制等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对药物制剂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纳,确定中高职阶段学生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提炼中高职阶段学生的关键能力节点,制定关键能力节点的考核评价办法。

     (3)分析、总结 2014 级、2015 级“三二分段”学生考核情况,制定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

     (4)为对口中职学校学生安排参观、讲座及培训,让学生初步了解高职教育及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5)提前介入学生中职阶段实习管理及指导,确保教学顺利完成。

     实施方法:

     (1)构建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药物制剂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在中、高职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提炼两阶段的关键能力节点,制定关键能力节点的评价方法,构建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达到药物制剂工初级水平,高职达到药物制剂工中、高级水平。

     (2)进一步优化“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三”是指中职阶段的“2+1”,两年的校内学校,一年的校外实习;“二”是指高职阶段“1.5+0.5”, 三学期的校内高职学习,一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通过 2-3 次的调研和互动,获取中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盲点,在“1.5”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里面有所调整和完善;通过对前期已毕业“3+证书”高职学生的实习状况调研,获取“0.5”实践阶段应汲取的实践指导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升“0.5”阶段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 通过“协同创新平台”,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对 2013、2014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试进行分析、总结,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推行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考察,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考核。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本专业核心技能考核

     标准,包括实训题库(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评价标准、组织形式等内容;同时,将核心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

      具体实施计划

      2014 年 6 月至 9 月

     (1)确定中、高职阶段学生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2)对提前介入中职阶段学生实习指导进行总结,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3)分析 2014 级、2015 级药物制剂技术“三二分段”选拨考核的情况,作为完善选拨机制的依据。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 (1)实施 2014 级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阶段的教学计划; (2)中、高职阶段关键能力节点的设置,完成 5-6 个关键能力节点的设计与验证; (3)修订 2015 级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4)修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选拨考核机制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

     (1)初步拟定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2)对首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的反馈意见,完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3)制定较完善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4)构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5)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三二分段”学生选拨机制;

     (6)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能力标准体系进行总结、推广。

     可行性分析:

     (1)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首批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实施 “三二分段”教育的专业,也是广东省药品类第一个试点“三二分段”对口招生的专业,目前已经完成 2014 级、2015 级学生的选拨考核工作;同时开展了与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为牵头,联合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潮州卫生学校及扬子江药业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广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合作企业成立了“药物制剂中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对接协同创新中心”,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校校、校企合作平台和组织保障,使人才培养衔接更具有操作性。

     (3)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首批重点专业,2014 年被评为省重点专业,该专业有 49 年的建设历史,教学资源丰富,成果丰硕: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门、院级精品课程多门,为“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4)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其中有国务院津贴教师 1 名、国家优秀教师 1 名、广东省教学名师 1 名,院级教学名师 3 名。同时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师资兼聘制度。形成教学名师、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一线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完全能够胜任药物制剂技术“三二分段”高职阶段关键技能的教学。

     (5)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校内有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广东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制药设备维修车间、药物制剂实训室等,实训设备先进,保证培训内容贴近生产一线,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实训条件对接提供了保障。

    推荐访问: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改革 创新

    相关文章:

    Top